劉雙悅
(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中國最早的高職院校為1866年在福建省開辦的馬尾船政學堂。現代社會,因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我國東南沿海及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率先創辦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學——職業大學,這就是我國現代最早具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性質的學校。198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上海電機制造技術專科學校、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和北京高等專科學校這三所中專學校基礎上試辦了5年制技術專科教育。1991年1月,經原國家教委和總后勤部共同批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工業學校基礎上,建立邢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率先在全國試辦高中起點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當時,國家對試辦學校的基本要求是“雙起點”、“雙證書”,即學校招收普通高中起點和相當于高中階段的職業學校起點的畢業生,學生畢業時既獲得大專學歷證書又取得執業資格證書兩種證書。1997年,原國家教委明確提出新建高等職業學校一律定名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同時鼓勵其他通過改革、改組、改制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照此更名。1998年,教育部撥出了11萬個招生指標,在20個省市用于試點發展高職教育。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999年到2008年,我國高職教育的規模得到了迅速擴大,截止到2008年,高等職業教育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五常”是封建倫理道德中為人處事最為重要的構成要素,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即“仁、義、禮、智、信”。不論是過去還是現今,人們習慣于用這“五常”來約束人或者是衡量人。但縱觀今日之大學,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以下簡稱高職院校),同樣需要這“五常”來加以約束與衡量。
“仁”是人之為人的最高體現,當然也是高職院校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正如《大學》中的“止于至善”一個道理,高職院校也需要“日新之德”,“仁”體現在高職院校中應該是要秉承一種“培養能用為度,實用為本人才”的理念。
高職院校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都是其主旋律,要更好地反映這些主旋律就應該有正確及鮮明的高職教育的理念,原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認為“世界上有太多的大學似乎已經放棄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蹴成的,它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一種裝飾,而應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在西方有歐洲中世紀早期大學提倡的學術自由思想、紐曼的博雅教育思想、牛津與劍橋的導師制、哈佛的學分制、通識教育核心課、洪堡的教學科研相結合、威斯康星的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就中國而言當屬民國時期著名的大學校長如蔡元培、梅貽琦等先生在執掌大學期間的優秀理念,如“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等,正是這些理念讓這些大學從平凡走向頂峰,真正體現出了“仁”,而反觀今之大學,特別是高職院校,真正有理念者鳳毛麟角,看上去大多像是復制品,沒有特色可言。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應該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其主要的性質和任務應該是職業性與服務社會,它擔負著為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還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和變化,適當地改變培養方案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義”在儒家“五常”、管子的“四維”中都居次席,它代表著基本的倫理價值,而高職院校也要通過“義”這條路才可以達到“仁”這個終極目標。
高職院校之“義”同樣講求“宜、正、理、則”,所謂“宜”與“正”,即高職院校也要追求中庸之道,應該能審時度勢地分辨何為正確,何為恰當,但放眼今日的高職院校,爭相升格,這并不是壞事,但高職院校應該把握度,應該分清自己是否適合做這些事,這么做是否適宜,這些事情是否能真正對高職院校的發展有幫助,該做與否等等。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處于“壓縮性”本科的陰影下,以至于現在很多高職院校都忙于“升格”,讓高等職業教育變得毫無特色,似乎甘愿做這塊“壓縮性餅干”。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從不同發面影響著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固然要緊跟時代的腳步以把握社會最新動態來使其得到較快的發展,但如果盲目跟風攀比,那就會導致“不宜”與“不正”,因此,不論何時,高職院校都應該保持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純真和相對的“保守”。所謂“理”與“則”,就是高職院校要遵循一種原則與規則,這種原則與規則就應是高等教育的內外部關系規律,即高等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所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服務,并且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就是要在適應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高職院校在發展中要遵循這個規律才能不失偏頗,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進而走上“義”這條路。
“禮”是人的立身之本,同樣也是高職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禮有著“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作用,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和國家知識創新的主要陣地,同樣應具有上述作用,它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正如布魯貝克所言,人們探討深奧的知識不僅出于閑逸的好奇,而且還因為它對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先后超過了俄羅斯、印度和美國居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并正在向著高等教育強國邁進,高等教育由封閉的“象牙塔”不斷向社會開放,高職院校也在由單一的層次不斷裂變成多樣化的層次,由單一的形式和類型發展成為多樣化的形式和類型結構,由“精英教育”發展過渡到“大眾教育”等等,高職院校要使培養出的人才具備必要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基礎,培養他們的的表達能力、與人溝通、合作共事的能力,同時還要重視實務知識的學習,強化職業技能的訓練。這些發展都體現著高職院校在促進國家與社會發展進步的“禮”以及培養人才方面的“禮”。
老子認為“禮有變通之謂智”,孔子認為“知(智)者不惑”,體現在高職院校中就應該是其在促進社會發展與培養人才的“禮”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中分辨并選擇最適宜自身發展的做法,在當前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該如何在這紛繁復雜的影響下一方面適應外界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高職院校應有的精神和價值,即走出“象牙塔”又超越“象牙塔”,這才能充分體現高職院校的“智”。有“大智”的高職院校才能在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做到“不惑”,不僅應能從宏觀上把握全局,也應能在細微之處體現自身的特色。
“信”在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有著“真誠無妄、心口一致、言行一致、行為一貫”的含義,而“信”最能體現在高職院校中的就是其教學和學術研究要完完全全地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要切實體現職業教育的內涵,高職院校應更好地建立與社會和市場的聯系,并形成良好的互動,讓高職院校真正成為社會和市場發展的“服務站”。
高職院校之“五常”,在于守辦學之“信”,審時勢之“智”,快發展之“禮”,遵規律之“義”,終達成止于至善之“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