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羽暢,女,2002年4月出生,豐南一中高二學生,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在市區級報紙雜志上發表多篇散文及詩歌,在豐南一中《煤河潮》雜志任編輯,并多次參與學校文學社組織的活動,利用暑假期間在豐南圖書館組織策劃并主持第一屆豐南詩詞大會,多次策劃主持圖書館“聊書”會及參與辯論賽、朗誦大賽等活動,受到老師和同學們好評。
老家的小院拆了,但所幸,它還留在我心里。謹以此文來紀念我的童年,和承載了我大半童年的小院。
——作者手記
故園的柿子熟了。
應該熟了。
那天晚上,又想起了老家的小院。院不大,卻有一小塊空地被祖父祖母用了種蔬菜,兩旁有各種樹,最粗壯的是核桃樹,每年夏天都郁郁蔥蔥的。最高的是香椿樹,最秀麗的就是山楂樹和櫻桃樹了。但我印象最深的,當屬那棵柿子樹了。
它應該結了不少紅燈籠似的柿子吧,如果它還在的話。
我記得在那里,墻壁斑駁仿似隱藏著記憶,微露的裂痕好像溢滿滄桑。或許,已經一百年了吧,我想。它不算很美,但獨有歲月的醇香,況且,還承載著我一大半的童年。我此刻多么想再去撫摸一下我曾經信手涂鴉過無數遍的墻壁啊!小時候在墻壁上寫了又擦,擦了又寫,自己一個人扮演老師和學生,演繹著自編的各種劇本,和純粹的童年。
祖母那時很年輕,祖父那時還硬朗。他們兩人爭爭吵吵,卻從未離開過對方。每當過年的時候,家里總避免不了一場辯論賽式的爭論,但這并不能消磨一家人的感情。
如今祖父依然倔強,但吵也吵不動了。
鄰居的小伙伴,跟我從小玩到大。那會兒我們親密無間決定要做一輩子好朋友,后來不知為何越走越遠。或許,只是走的路不同吧,如今再見,也不過是如陌生人一般,只友好地微笑一下罷了。
他們不曾離去,只是場景變了。
物非人是,亦如物是人非。
自從老家拆遷后,我哭了兩次。不敢去看那些廢墟,因為粉碎的是我的童年。 我只是很慶幸沒有親臨拆毀現場,無需親眼看著我的柿子樹是怎樣倒下的——當然,還有核桃樹。
所幸,它們還在我的記憶里,輪回著跌跌撞撞到我的夢里。每次我入睡時,小時候的那些事兒總像影片似的在我的眼前放映,而且,總會有這幾棵樹。
抹不去,又放不下的這幾棵樹,就這樣根種在我心里了。
后來,我聽到了一首歌,名字叫《晴日共剪窗》。歌詞很簡單,但我很喜歡:
“庭前花木滿,院外小徑芳。四時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我的庭前沒有花,只有豆角和韭菜。院外的小徑也不是香的,只是灑落一地的黃葉。奶奶不會剪窗花,但她是位溫暖的老人。
而快樂都是一樣的。
如今細數起來,我小時候大多數的快樂竟都來自于那個小小的小院。偶然發現一株蒲公英的喜悅,每日盼著櫻桃結果的喜悅或者“紅了山楂,綠了艾葉”的喜悅都充盈著我整個的童年。還有甜甜的柿子,如今想起,唇邊還隱約有亦甜亦麻的感覺呢。
時光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不等你回頭,你身后的那些人和事,就化成了夢。
那棵核桃樹上的鳥巢,是我親眼看著一點點搭筑起來的。我每日趴在窗邊,看著鳥兒飛過來又飛過去,看著核桃葉漸漸變綠,看著小院內發生的一切又一切的變化。后來呢,葉都落了,鳥也不知了去向,人亦在成長。原來,還是時光。
后來我無限地想起內心里最純凈的這片土地,總是感到一股溫暖流入心頭。以后無論我走到哪里,它,都是我的港灣。
“炊煙點,清風緩,落霞羞點黃昏晚。夕陽匿,蒲花憩,掩門微隙,暖宜天氣。憶、憶、憶。流年遠,春心漫,怎當執筆思還亂?春風起,絮盈地,繁花仍記,故人無力。覓、覓、覓。”
這是我去年時填的小詞,那時老家仍在,可童年已遠。如今看來,詞句雖拙,卻字字道出了我今日的情感。我再次陷入了悔意中,去年的我,為何沒有回去看看?
不曾流連的尋常,最終化成心底的暖。
“那是我最難忘的過去,常常出現在夢里。于是后來我學會了寫字,于是有了這首詩。”
《晴日共剪窗》的旋律依然在我的耳邊縈繞,歌詞卻又那么真實,以至于我一度恍惚地認為這是為我而作。循著這首歌,我看到了那年簡單純粹的我,看到了健朗的祖父母,看到了鄰居的小伙伴,看到了那些菜和草們,看到了粗壯的核桃樹,高大的香椿樹,秀麗的山楂樹和櫻桃樹,以及——結滿紅燈籠的柿子樹。
故園的柿子熟了。
應該熟了。
如果,它還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