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博妍
摘? 要:張愛玲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為社會”的文學創作氛圍的整體環境中顯得別具特色。在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被重點提及之后,張愛玲及其作品漸漸收到學界重視。在八九十年代,內地和港臺都出現了一批學習模仿張愛玲人物創作的作家,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張愛玲在漢語小說界已成為一眾作家一直企圖超越的標桿。
關鍵詞:中國現代小說史;海派文學;張愛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1
張愛玲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認為是通俗小說作家,她的小說中總是描寫升斗小民的日子,他們生活里的電車來去、天色陰晴,“挽著籃子上市場買小菜”這樣的日常。在感時憂國的創作氛圍下,她的作品似乎格局不夠大。但是,許多早期的批評家們都忽略了,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見證了時代列車上最普通的中國人的生活。尤其張愛玲的創作高潮時間并不長,大多作品都以上海為背景,對于這十里洋場的瞬息變化,“大難之下的從容,荒涼里的喧嘩”(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都被她寫進了小說里。在一九三四年發表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里寫道過上海人擁有一種“奇異的智慧”,而且張愛玲的創作又以女性角色為敘述中心,于是這樣的“智慧”往往區別于傳統敘事,還會藏在背后狡黠的笑,會讓人覺得“壞”,可怖卻又吸引著讀者向人性的更幽微處走去。
《傾城之戀》就是張愛玲這一類創作中的經典。她說上海人“壞”,但仍有著處世的藝術。白流蘇就是這樣一位絕不存在于童話中的女性。
她結束了一段失敗的婚姻,返回娘家。而現代中國對于回了娘家的離異女性存在著種種“不平等”的待遇。于是在一次關于經濟問題的爭吵之后,這位白家六小姐說著“這屋子可住不得了!……住不得了!”盤算起了自己往后的日子。流蘇通過和范柳原的三次交往,通過自己的小心思最終獲得了一張“長期飯票”。第一次,在原本安排的七小姐與范柳原的見面會上,流蘇與他跳了三支舞,破壞了七小姐的婚事,也把自己與浪子范柳原捆綁在了一起。第二次流蘇去了鮮艷得令人心慌的香港。這是一次事關她人生的賭,“如果她輸了,她名聲掃地,沒有資格做五個孩子的后母。如果賭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凈她胸中這一口惡氣。”于是,范白二人在香港的交往成了一場場你來我往的好戲。流蘇知道這趟香港之行是范先生的主意,卻不好拆穿以免自己下不來臺。在香港的交游中,兩人各自交換一點點心意,更多的卻是各自利益的權衡。流蘇想做范太太而不是范柳原的情婦,范柳原卻是并不想娶,用薩黑荑妮來使流蘇吃醋,“逼著她自動的投到他懷里去”。流蘇自然是知道范先生的算盤,“不能先自貶身份”,而“面子上仍舊照常跟他敷衍著”,“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第三次,范柳原馬上要去英國,給她在香港安頓了房子和傭人,婚姻卻又是遙遙無期。范柳原一走就是一年半載,而流蘇已經經不起時間的蹉跎,這讓她疑心這段關系是否能夠長久。還好戰亂來襲,經歷了生死的兩人最終成了一對平凡的夫妻。
白流蘇是這樣聰明的人,范柳原就更是。“他是對女人說慣了謊的”,也對女人的內心了如指掌。一開始安排的相親,他要看電影、安排了跳舞,“玩世不恭”的形象在白家眾人心里扎了根。他說流蘇找上他,并不是因為愛他,只是因為她以為“婚姻就是長期的賣淫”,否認了溫情的可能。他也會利用女人的嫉妒心,整日陪著薩黑荑妮又冷落流蘇;如果流蘇還是情竇初開的少女,或許在第一次去香港時就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斗爭中輸給了范柳原,“往姨太太們的路上走”了。張愛玲筆下從沒有性情孱弱的男子,范柳原也絕不會例外。要不是城市傾倒,范柳原大概也是不會松口娶了流蘇的。
而在整個故事發生的背景里,上海白家的老老少少都是這類智慧的踐行者。徐太太給白家七小姐做媒,太太們聽說了范柳原的條件,尤其是四太太,不顧年齡的差距想著讓自己的一雙女兒從自己的七姑姑那兒“搶”人。老七寶絡 “輾轉聽到四奶奶的陰謀,心里著實惱著她,執意不肯和四奶奶的兩個女兒同時出場,又不好意思直說,便下死勁拖著流蘇一同去。”寶絡在這件事上也顯示著令人不禁莞爾的幽暗的“小心思”。四太太的兩個女兒金枝金蟬和她有著這樣的競爭關系,而流蘇作為她的姐姐,又是離過婚的女人,對她而言是毫無競爭力的。在擁擠的小汽車里,寶絡未嘗不在偷笑。
除了這部《傾城之戀》以外,張愛玲故事中的人物大多也都擁有這樣奇異的智慧。《金鎖記》里的曹七巧,被金錢禁錮住了一生,將自己的不幸福人為地施加到兒女的人生中,最后她對童世舫說出長安吸鴉片的那一番話時,大約也在偷笑。
王德威教授說張愛玲是寫實主義的高手,我們仿佛看到張愛玲施施然轉身走向幽深的黑暗處,去那里建立起一個世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她在現實中兀自活著,而她筆下的人,也總在那角落里暗自偷笑。
而作為后來作家爭相模仿又企圖超越的作家,張愛玲式的人物也影響了其他作家的人物塑造。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永遠的尹雪艷》中的金大班、尹雪艷都是這樣有著奇異的智慧的人物,又在“臺北人”“大陸客”這樣的背景之下寫繁華散盡,寫一晌貪歡,“極能照映張愛玲的蒼涼史觀”(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還有施叔青、鐘曉陽等作家,對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塑造也有繼承。
喧嘩中的眾生與張愛玲,努力活得真實。
參考文獻:
[1]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01.
[2]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