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輝
摘要: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充分認識現代農業發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本文提出要以新理念引導、新方式推進、新技術支持、新制度保障、新人才支撐,構建我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體系。
關鍵詞:鄉村振興 現代農業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既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又為“三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標志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全面提升的新時期。
一、我國已經進入農業現代化發展關鍵時期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前提,是第一要務,而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產業興旺的根本保證。隨著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持續提升,我國的農業基礎、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管理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但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產業發展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鄉村生態保護任務艱巨等問題仍然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如何構建起適度規模、綠色安全、優質高效、可持續、智能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作為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農業經濟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從戰國、秦漢時期就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講求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技術和管理方式,并以經驗傳承的方式延續至今。改革開放以來,為推動我國“三農”工作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黨中央先后發布了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成為發展共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上又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注入了新動力。
二、發展現代農業是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的客觀需要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能夠提供更高的綜合生產效率,通過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的持續創新,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以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多功能的產業體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w·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提出:農業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經濟部門,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生產要素、加強人力資本投資等手段,推動傳統農業改造,發展現代農業,農業在經濟發展中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一)發展現代農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度珖r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要求。而在耕地總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如何要保證糧食產量穩定持續增長;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大宗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持續擴大的背景下,如何滿足居民日益增強的對優質化、多樣化農產品的需求,化解“總量基本平衡、結構性緊缺”的農產品供求矛盾。這對農業發展提出挑戰的同時,又為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拓展農業農村發展空間提供全新動力。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運用高效率的生產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質量,實現供需平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
(二)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作為經濟發展動力或紅利的勞動力長期外流,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產業空心化和人口空心化問題,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成為重大而緊迫的課題。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村多功能開發不足,農村經濟一元化特征突出,尤其是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觸頂”、農產品成本“地板抬升”的市場格局下,低效發展的農業難以支撐農村居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構建起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以此提升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進而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發展現代農業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對于傳統農業主要是提供農產品供給的功能,現代農業除了農產品供給功能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旅游度假、康養健身、民俗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然而,當前農村經濟仍然是一產獨大的小農業經濟格局,農業多重功能挖掘很不充分,農業及農村內部仍然沒有跳出以一產為絕對支撐的傳統收入模式,以適應城市居民物質與精神需求的農業關聯產業發展滯后。因此,加快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拓展農業功能,構建農業內部農林牧漁業融合發展和農業外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經濟格局,既能實現農民增收的需要,也能滿足城鄉居民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四)發展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農村面源污染和農產品安全等問題突出,表現為畜禽養殖污染仍較嚴重、化肥農藥用量持續增長、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率低等方面,對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構成嚴峻挑戰。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多措并舉
針對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現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四化”同步發展的目標要求,需要在農業發展理念、發展方式、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才支撐等方面進行優化提升,以此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快速轉變。
(一)新理念引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發展現代農業要遵循生態經濟規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環境友好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攻方向,協調好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推進農業發展綠色化和農業生產清潔化,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拓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的覆蓋面,切實提高農業產品的安全性。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資源,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扎實走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路子,厚植生態底蘊,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和生態美的統一。
(二)新方式推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總量不足向結構性矛盾新的歷史階段。站在新起點,面對新矛盾,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產品結構,做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形成以農業為本底的“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與加工業、流通業、旅游業、農村電商等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新技術支持:推進農業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設備的廣泛應用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戰略要求離不開新技術的投入,即通過不斷創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手段,在確保糧食產量持續穩定的基礎上,改善農產品供給的結構和品質,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以各類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平臺建設為載體,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各種現代生產要素投入,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標準化、智能化,提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四)新制度保障:構建現代農業經營管理體制
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制度建設作為保證。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實現高效率的生產組織和現代農業管理。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進一步完善支持農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和財政、金融等政策體系。推動土地、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五)新人才支撐:培養造就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人力資本開發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也是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的關鍵和要求。在用好現有鄉村人才的基礎上,以提高科技能力、職業技能、經營水平為重點,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培養造就一支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完善各級各類鄉村人才的發現、回引和使用機制,鼓勵社會人才投身現代農業發展,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張曙光.土地流轉與農業現代化[J].管理世界,2010(07):66-85+97.
[3]劉彥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地理學報,2007(06):563-570.
[4]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
[5]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閻占定. 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N].光明日報2018-7-24.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挖掘的西部地區鄉村旅游擴大有效供給研究”(項目編號:17XYJ012)。
(作者系重慶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高級統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