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第一次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筆者明白學生學習的難點在于“攔路虎”——地名的理解。全詩地名有8處,其中“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很難,不僅字音、字形、字義難,地理位置關系更難。更別提這么多的地名排列在一起究竟有什么好處。如何另辟蹊徑,從學習地名入手,改進教學方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地名
作者簡介:張國東(1980.12-),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長城小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1-0-02
一、前言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筆者以前教學這首詩,在理解詩意之后,喜歡直奔主題,扣住詩眼“喜欲狂”來學習,大致環節如下:你覺得那個詞最能體現詩人的心情?“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從詩中哪些詩句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心情?他為什么這樣高興?
從學生學習反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學,課堂效果并不好。所以,第二次學習本詩,筆者決定從學生實際難點出發,從地名著眼重新設計。
二、【案例片段】
學生讀準字音,把握節奏,了解大意后,教師出示一組詞:
河南 河北 劍外 薊北
巴峽 巫峽 襄陽 洛陽
再次請學生朗讀后,問:這8個詞有一個共同點,誰能看出來?
生:都是地名。
師:那你們知道這些地名大致的位置關系嗎?
生:聽過河南、河北、洛陽,其它的都沒聽說過。
師:這不怪你,對你來說是太難了。不過老師帶來了一張地圖,標注了它們的位置關系。請聽好要求,對照地圖,再次默讀這首詩,看看這次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對詩的意思更明白了一些。詩人一家現在應該住在劍外一帶,聽到薊北被官軍收復。準備從巴峽出發,經過巫峽到襄陽,向洛陽進發。
師:你很愛思考。那請問,詩人一家在劍門一帶住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急著趕往洛陽呢?
生:詩人的家鄉在洛陽啊。他要回家鄉呀。
師:從詩中可以知道這一點嗎?
生:我聯系“青春作伴好還鄉”一句推測他想回到家鄉洛陽。
師:既然詩人的家鄉在洛陽,那現在一家老小怎么又會住在遠隔萬里的劍外呢?
生:應該是為了躲避戰亂才來到這里的。
師:哦!何以見得?
生:題目中寫得很清楚《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官軍”應該指官家的軍隊,就是國家的軍隊,收復黃河南北一帶。可想而知“河南河北”之前肯定是被土匪叛軍占領了。杜甫一家為了活命,沒辦法逃離到劍外,現在杜甫聽說家鄉被收復了,所以“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顯得非常激動興奮,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師:你真愛思考,會讀書,能前勾后聯。是的,這場戰爭發生在唐代宗時期,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史稱“安史之亂”。這場戰爭持續了7年多時間,生靈涂炭,百姓無家可歸,尸橫遍野,讓國力倒退幾十年。杜甫離開故土近8年,8年啊,同學們,將近一代人啊!兒女由孩子變成人,自己由青絲變白發。現在聽說國家有望統一,家鄉被收復,能回到日思夜想,夢寐以求的家鄉了,他能不激動,能不欣喜若狂嗎?請大家各自放聲朗讀,讀出詩人的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之情。(生各自朗讀)
師:老師再給大家補充一段資料,你們結合地圖,再讀一讀最后兩句詩,想想看你還會有什么發現?
(李白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四川四面環山,圍得嚴嚴實實。陸路崎嶇難行,水路險灘重重,自古以來對外交通都極為不便。
詩人所處的劍外距離洛陽大約有2000多公里,回去須水陸周轉。要經過一系列峽谷危崖、水流湍急,不利航行。特別是三峽之險,暗礁錯雜,阻石林立,航道彎曲狹窄,障礙重重,兇險異常。粗略估算,詩人拖家帶口,安全抵達家鄉,大約要三個月時間。)
生:歸途2000多公里,多么遙遠;歷時近三個月,時間漫長。可在杜甫看來卻相當輕松。
師:你從哪個字看出杜甫輕松的心情,為什么?
生:從“即”可以看出來。剛得到家鄉被收復的消息,立即就要出發,一分鐘也不想耽擱,可見心情多么急切。
生:我從“穿”讀出來的。坐船從三峽到巫峽,十分危險,甚至有生命危險,可詩人卻用一個“穿”字帶過,顯得十分輕松愉快,那是因為恨不得馬上就能回到離開很久的故鄉。
生:“便”也能表現這種心情。似乎很快就能到達襄陽轉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為什么明明要花很長時間艱難跋涉,在杜甫看來卻非常快速?就是因為內心激動高興嘛。只要能回家,再遠、再苦、再累都不怕。
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確實是這樣,“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地,“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通過幾個看似輕松的動詞串聯起來,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讓我們好好讀一讀。
師:四年級時我們還學過李白的一首古詩,嵌入的地名也特別多,誰能想起來?
生:《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師:短短28個字中,竟然有5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請思考一下:連用五個地名有什么妙處?
生:詩人離開故鄉,路經平羌江,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渝州駛去。漸行漸遠,表達對故鄉月的戀戀不舍之情。
師:是啊,5個地名快速轉換,在我們眼前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既精巧地點出行程,也抒發了江行思友、懷鄉之情。
三、【案例反思】
第二次學習本首古詩,筆者以為把握了本首古詩的個性特點,借力非連續性文本,助力古詩學習。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連題目只有短短64字,可地名就有8個16字,尤其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兩句詩,用地名的密度非常大,14字中有4組8字,實乃少見。“安史之亂”中,詩人顛沛流離,吃盡人間辛苦,對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有著切膚之痛。如今官軍打了勝仗,“安史之亂”平定,國家統一有望,百姓從此可以安居樂業,自己一家也可以結束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詩人怎能不心花怒放、欣喜萬分!快速轉換的地名,看似詩人假想的回家旅程,實則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內心不可抑止的巨大喜悅。
以前,筆者總是把目光聚焦在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主題上,所以忽略了另一番風景。以為地名枯燥無味,僅僅是交代地點而已,更不會有什么表現力。結合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實際難點研究后,才發現借助非連續性文本(地圖)把地名的地理位置厘清,不僅有利于理解詩意,更有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理解主題。而且學生的思維不再是演繹思維,集中思維。以前,只抓住“喜欲狂”,再問學生哪些地方看出詩人“喜欲狂”,學生的眼中只有一個想法,一種情感,其它的風景很容易被忽略。看似高效地攻破了古詩的重難點,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并沒有完全沉浸在詩中,更沒有體會到批文入情的快樂,品味到“素讀”古詩的痛快。現在學生弄清了“劍外”和“薊北”的時空關系后,情不自禁地感慨“相隔這么遠,離家這么久啊”,后面對文章主題,詩人情感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尤其是第二次資料的補充,更讓學生深切地體悟到回家的路再艱辛、再危險,也不能阻擋詩人似箭的歸心,恨不得立馬插上雙翅,飛回家鄉,所以“喜欲狂”。對情感地把握是一步步體會出來,漸漸地推向高潮的。
其實我國古代詩歌作品中,地名入詩不計其數,一經詩人寫入詩中,竟然成了表情達意的絕妙好辭,值得我們停留欣賞、駐足把玩,詳加探討。《過零丁洋》中有“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一句。“惶恐灘”“零丁洋”都是文天祥被俘之后經過的地名,同時也映襯了詩人惶恐慚愧、孤獨憂憤的復雜心情,簡直是天造地設,已臻化境!《題臨安邸》中也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和“汴州”兩個地名的錯位,深刻揭露了南宋統治者忘卻國難,不思進取,驕奢淫逸的丑惡嘴臉。同時也在警告當朝統治者:如果再這樣下去,杭州很快就是第二個汴州!
參考文獻:
[1]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