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勇強 楊念慧
Q:作為人大附中高一的學生,你怎么評價自己學校的寫作氛圍?
A:很多人說寫作是孤獨的。我倒是喜歡那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這個年紀,伙伴間的寫作是彼此之間有一個約定,有一個可視的平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寫作氛圍。
對我而言,良好的課堂寫作氛圍有利于調動我和同學的寫作興趣。我的母校“人大附中”一直以“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為己任,以“崇德、博學、創新、求實”為校訓,并不斷地為同學們創造最適合的學習氛圍。
我評價人大附中的寫作氛圍是:事事都充滿著挑戰,時時都有新收獲。在這里我總是充滿了沖的力量。在這里我的能量球在身體中不斷地成長,想要探索更多的未知。
Q:初中時就在外研社出版了英文小說《羅瑞尼亞奇遇記》,英文寫作與母語寫作有什么不同?
A:我愛幻想,不時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我喜歡記錄下我的夢與夢幻,慢慢的發現我不僅愛上了這種寫作方式。
初中時我寫的英文小說《羅瑞尼亞奇遇記》,無論是從人物性格的描寫,還是故事情節的發展,亦或是人物關系脈絡,對我都是一次艱難的旅行。
我發現中文寫作偏向散文,但英語寫作講究結構清晰。文章中想要提出一個論點,開頭就要點出,開門見山,不用太多鋪墊,清晰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
再比如寫到很長的的句子時,中文一般靠意思斷句,但英文是靠結構,英文寫作除了感嘆詞、連接詞、英文的每個斷句基本都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主謂賓未干,定狀補從,越加越長。英文講究的是越詳盡越豐滿,越科學越全面。而中文在于刪繁就簡,省略旁枝末節留白留余,遵從“懂此間真諦者何須點透”的原則。
Q:作為課改后的第一批參考學生,你是如何應對的?
A:2019年對于我來說,是新的知識、新的課改以及即將到來的忙碌而又緊張的高三生活。
說到課改,作為人大附中的學生我也是課改政策下的一份子。我們翟小寧校長說:“本輪課程改革,人大附中將著眼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看教育,通過教育的發展看課程改革,我們課改的核心就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共生課程,為學生打造生命成長的共同體和學習共同體。我們要尊重學生選課的意愿、引領學生選課的志愿,滿足學生選課的需求。引導學生在選課時,少一些功利的驅動,多一些興趣的選擇。”
其實看到這些,我并沒有大家所說的那種焦慮與不知所措,反而有些許興奮。我喜歡新鮮的事物同時也喜歡挑戰,面多未知的領域總需要有那么一批人先去探索,很榮幸我能夠參與。
Q:對于自己的寫作道路,你是如何規劃的?
A:我喜歡的羅振宇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因為在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影響力怎么構成?第一是寫作,第二是演講。
我覺得寫作能力是如今時代不可或缺的技能,換言之,寫作是底層能力,不管你在上學還是工作,寫作都是個人能力的放大鏡。
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書,看科幻類的書居多。儒勒·凡爾納是我的科幻啟蒙老師。《海底兩萬里》打開了我對科幻的認知大門。《地心歷險記》帶我走上充滿突破性的探索之旅,在從未想象到的夢幻般的世界中穿行。而后,在C.S.Lewis的《納尼亞傳奇》中,巨人,侏儒,和會說話的動物一起生活在納尼亞這一塊和平樂土上。而斯蒂芬妮·梅爾筆下《暮光之城》中的“苦命鴛鴦”又正是于我們這樣的年齡相遇。
我愛上了科幻,并且開始嘗試自己寫作,初中時出版了《羅瑞尼亞奇遇記》。當我決定開始寫以后,我才發現積累是多么重要。嚴謹的文字功底,周密的人物關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這如果沒有強大的知識積累,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一項工作。
作為一名高二的學生,《羅瑞尼亞奇遇記》只是起點,我每天都在記錄自己的新想法。 我覺得,只有在這大千世界經歷過、看見過、聽聞過后,才會成就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