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過剩產能+共享平臺+人人參與”,宣揚合作、環保和民主理念的“人人共享”模式在幾年前橫空出世,發誓要打破舊世界的枷鎖,抵制傲慢的酒店、霸道的出租車公司的威權。
可如今,糟心的事兒越來越多:連開3輛共享單車,兩輛是壞的;出門叫個滴滴,車里裝著錄音設備,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證詞”。令人難過的更是因為“共享經濟”曾經給人以美好的愿景,如今卻變了味。
在以往,每個服務公司都像一個“黑盒子”,專業資格、行業認證等都由專業機構評定,用戶難以置喙。但在初生牛犢般的共享經濟體系里,成熟的城市治理體系遇到了新問題。
互聯網時代,網絡打分取代人工監管,榮辱取決于用戶上傳的照片和充滿情緒的打分。研究發現,質量和評分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當你下車時,司機一句“給個好評”的請求就會讓你忽略車內不太干凈的座椅、難聞的氣味。
強調“平臺功能”的共享經濟公司,往往堅稱他們只是連接買家和賣家的“通信平臺”,所以不用負責。當缺乏城市治理時,既做規則制定者又是裁判員的共享經濟公司,就游離于監管之外。加拿大學者斯利認為,共享經濟的交易市場正在創造新的和更加特權化的消費形式。
低廉的違規成本也腐蝕了共享的初衷。當五花八門的無樁共享單車充斥街頭巷尾時,無需付出代價的違停、損壞讓城市治理者頭痛不已。
一些改變正在發生。優步已經在倫敦和歐洲被判定為出租車公司。紐約市長決心用交通擁堵費和控制運營執照年限控制優步汽車數量。在西雅圖,3家共享單車公司與當地大學簽訂協議,將支付費用請校園共同管理。也許通過這些措施,跑偏的共享經濟能回到正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