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英

[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在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心房顫動中的價值。方法 隨機選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期間于該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并住院治療的患者55例做為對照組,2型糖尿病合并房顫并住院治療的的患者55例作為觀察組,測定兩組患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左房內徑,對比分析三項指標之間的關系。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及左房內徑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與左房內徑呈明顯正相關。結論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水平越高,合并房顫的發生率越高,聯合檢測血清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更利于預測2型糖尿病患者房顫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2型糖尿病;心房顫動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2(b)-0047-02
心房顫動(AF)是最常見的慢性心律失常[1]。主要表現為心室率快而不規則的心室率,過快的心室率可造成血流動力學異常,誘發心絞痛、心力衰竭等,長期房顫可導致心動過速性心肌病[2]。年齡、性別、高血壓以及心臟器質性疾病為心房顫動的常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糖化血紅蛋白(HbA1c)、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對2型糖尿病及有一定的預測價值[1]。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致血紅蛋白攜氧氣增多,隨著二磷酸甘油酸合成減少,血氧不易解離,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從而增加AF發生的風險;嚴重并發癥的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波動較明顯,同時較高的hs-CRP水平可引起心律失常。針對二者關聯程度的尚無準確定論,該文以該院2014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hs-CRP、HbA1c水平及其聯合對T2DM合并AF患者的預測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于該院診斷為2型糖尿病并住院治療的患者55例做為對照組,2型糖尿病合并房顫并住院治療的的患者55例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1例,女34例,年齡46~82歲,平均(61.71±8.14)歲;觀察組:男24例,女31例,年齡48~83歲,平均(62.47±8.09)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房顫患者均經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診斷明確;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配合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檢測血清中的HbA1c、hs-CRP水平均需患者空腹,醫護人員囑咐患者檢測前禁食≥12 h。抽取每位患者約3 mL靜脈血,置于生化管內,放入離心機內離心,參數設置12 000 轉,10 min 后取出生化管,抽取血清。所有標本均由該院檢驗科進行檢測。采用離子交換色譜-分光光度計法與酶試劑法檢測血清中HbAlc、hs-CRP水平。兩組患者均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由該院護理人員并記錄HbA1c、hs-CRP及左房內徑(LAD)結果。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對該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各項檢測指標的比較
由表1可知,2型糖尿病合并房顫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及LAD值均高于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HbA1c和hs-CRP與LAD的相關性分析
兩組患者血清中的HbA1c水平與LAD呈正相關(r=0.381,P<0.05);hs-CRP水平也與LAD呈正相關(r=0.646,P<0.05);而血清HbA1c水平與hs-CRP水平之間也呈正相關(r=0.517,P<0.05)。表明血清中較高的HbA1c水平和及炎癥因素可能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的負荷,從而發生房顫的風險越高。
3? 討論
作為常見的慢性心律失常,AF可誘發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絞痛疼、腦血管意外和其他系統栓塞性病變,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病死率[1]。除心臟本身原因如心臟瓣膜病及心力衰竭以外,2型糖尿病也可導致AF[3]。相關研究顯示,較高的HbA1c水平也是房顫的危險因素。作為內分泌疾病,2型糖尿病伴隨代謝紊亂及多種病理生理狀態,具體包括: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炎癥調節、凝血異常、血管增生等[4]。以上改變又可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異常激活及動脈粥樣硬化,從而增加發生心房顫動的風險[4]。此外,相關文獻表明,2型糖尿病可導致心臟結構改變,如LAD。
相關實驗證明,T2DM病程和血糖控制情況與房顫發生率有顯著相關性[1]。T2DM病史≥10年,房顫的發生率(65%)明顯高于T2DM病史5年患者的房顫的發生率(7%);HbA1c水平代表著T2DM患者的血糖控控制水平,HbA1c水平越高,則血糖控制越差,房顫發生率也越高。血清HbA1c水平的高低與AF的發生息息相關。HbA1c水平與AF相關的性在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較高致血紅蛋白攜氧氣增多,隨著二磷酸甘油酸合成減少,血氧不易解離,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炎癥往往伴隨2型糖尿病患者,嚴重并發癥的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波動較明顯;同時近年很多研究證據提示心房顫動與心臟、全身的炎癥有關,炎癥反應與心房顫動的產生和維持密切相關。hs-CRP作為一種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的標志物,其水平可以間接反映局部炎癥的程度,當心房肌發生炎癥反應時,血清中hs-CRP水平升高,與補體結合后激活補體系統,參與局部炎癥反應,損傷心房肌細胞,從而引起心律失常。由此可見hs-CRP水平是解釋血糖控制情況和房顫之間關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