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萍
【摘要】肺癌是危及人體健康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主要治療手段目前仍以手術切除為主,由于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失去手術機會,導致手術切除率低、術后復發率高給治療帶來困難。對于不能手術的患者,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成為肺部疑難疾病診斷和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為有創性檢查,穿刺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做好穿刺的術前、術中及術后護理能夠減少穿刺的并發癥,提供穿刺的成功率。
【關鍵詞】CT引導;肺穿刺活檢;護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821.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4-14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任意抽取116例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8例。觀察組,男21例,女37例,年齡39~69(48.32±6.33)歲;對照組,男20例,女38例,年齡39~69(48.29±6.41)歲。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構成等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胸片及增強CT確定患者肺部存在占位性病變,但病灶具體性質不明;纖支鏡因為占位性病灶靠近胸腔壁,無法到達檢查其性質;進行其他檢查如痰細胞學、腫瘤標記物、影像學均無法確診病灶具體性質;無肺血管畸型、肺動脈血管瘤、肺大皰等穿刺禁忌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CT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禁忌證者;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代謝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或依從性很差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穿刺前先定位掃描肺部不同占位性病變局部位置,體表標記穿刺活檢部位,在CT引導下確定進針路徑,選擇進針具體方向深度,要求距病灶路徑短且避開血管神經胸壁部位及重要內臟?;颊卟捎醚雠P位或側臥位,也可以使用俯臥位。在體表標記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鋪洞巾、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到胸膜層次,由肺部占位性腫塊大小確定活檢針檔位,按CT引導最佳角度進針,針尖進至胸壁后,囑患者屏住呼吸,快速進針到預定部位,CT重新掃描確定進針到病灶內部,扣動扳機,使活檢槍快速進針切割占位性腫塊組織完成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再次囑患者屏住呼吸,拔除進針,壓迫進針口。再次CT重新掃描避免并發癥如氣胸或出血等情況。固定病理標本送檢。術后囑患者臥床休息24h,對患者進行CT掃描,觀察其臨床表征如胸悶、咳嗽、心慌、氣短及咯血等,若出血劇烈咳嗽,適宜采用鎮咳、止血治療措施,密切監測患者血壓、脈搏、呼吸情況。
1.3.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手術知識講解、穿刺配合指導、呼吸與屏氣訓練、心理疏導以及基礎護理等。
觀察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即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術前健康教育和術后觀察處理:1)術前健康教育。與患者談話,了解患者對于穿刺活檢及方案的知曉程度,根據患者本人的疑惑給予充分的解答,詳細解釋患者的病情進行穿刺活檢必要性及價值,減少患者對于穿刺的過度恐慌抑郁,告知患者此項為微創類檢查,保持患者平穩心情。2)術后觀察處理。輕度氣胸患者患側靜臥8~12h,氧氣吸入并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胸悶、咳嗽及憋氣,可在門診及病房留觀。積氣均在24h內消失,未特殊處理。中度氣胸患者,協助醫師及時胸腔抽氣。大量氣胸患者及時做胸腔閉式引流術,絕對臥床休息,吸氧,和輕度氣胸患者一樣嚴密監測。胸腔積血患者及時做胸腔閉式引流術,臥床休息并口服止血藥物治療,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跳呼吸及甚至改變??┭颊呋紓扰P位,防止窒息,保持通暢呼吸,可根據情況給予適量止血藥。注意皮膚穿刺部位是否感染,滲血,患者體溫是否升高,出現發熱現象,并及時對癥處理。
1.3.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氣胸、咯血、穿刺部位出血等)以及出院時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使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共包括36項問題,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護理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問卷,由患者對護士服務態度、護理操作熟練度、護理服務質量等方面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計量資料的比較分別采用x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2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中重度氣胸及咯血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出院時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出院時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護理體會
臨床對肺內不明性質病灶常采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診斷,診斷敏感性達88%~98%,特異性100%,不僅能對肺內病灶進行定性診斷,而且可進行病理分型,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提供重要依據,同時也彌補了纖維支氣管鏡對周圍性病變診斷的不足。在實施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時,術前、術中及術后的積極護理配合是穿刺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合理的護理措施及護理配合至關重要。
3.1 心理護理 大多數患者對穿刺活檢術不了解,易產生焦慮及恐懼心理。為了保證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的成功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應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該穿刺的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顧慮,增強患者對實施該手術的信心,為手術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
3.2 術前護理準備 術前CT操作間進行空氣消毒約30min,操作間濕度保持在50%~60%,溫度保持在18~22℃。檢查常規急救藥品、心電監護儀、氧氣、吸痰器等急救設備;術前核查患者基本資料,檢查患者相關檢查結果是否符合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適應證,了解患者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哮喘等病史,常規行心電圖、增強CT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傳染病等檢查。注意患者有無出血傾向。以及有無藥物過敏史,患者若有劇烈咳嗽應配備鎮咳藥;準備穿刺包、碘伏、無菌手套、穿刺針、利多卡因0.2g×1支、標本固定液1瓶約10ml、5ml注射器1支、留置針等。
3.3 圍手術期護理及配合 根據醫師的指示,選擇患者合適體位,可以采取其他輔助材料讓患者體位感覺相對舒適。囑患者調節呼吸的頻率與深度,避免咳嗽,以保證手行。術順利進穿刺過程中患者易導致受涼、感冒等,應采取相應保暖措施。并指導患者放松心情,不要緊張,保持固定體位,如有不適可口頭告知,避免較大體位移動。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協助醫師進行消毒處理,同時告知患者消毒可能產生的冰涼感覺。
局部麻醉之前應告知麻醉過程可能出現脹痛等不適感覺,讓患者放松,囑患者平靜呼吸,隨時親切詢問患者有何不適,對部分較為緊張的患者可與之交談分散其注意力,同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生命體征的變化。一旦患者出現呼吸頻率改變、出汗、咳嗽、胸悶、面色蒼白、咯血等,應立即報告醫師,暫停穿刺,復查CT并觀察并發癥情況。如出現呼吸急促、脈壓下降、脈搏減弱、面色蒼白,應立即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待患者情況穩定后,視患者基本情況選擇是否繼續進行本次操作。
3.4 術后護理術畢消毒包扎,按壓穿刺部位5~10min,復查CT觀察有無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囑術后3天內保持敷料清潔、干燥,禁止洗澡、劇烈運動。
3.5 并發癥的處理氣胸是最常見的并發癥,特別是病灶離胸膜稍遠或有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發生率較高。氣胸一般發生在術后1h內,部分可發生在術后2h或24h內。本組資料僅2例發生少量氣胸,且患者未訴不適,囑患者說話語音降低,減少活動。門診患者囑留觀2h后無不適方可離院,就近觀察24h,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住院患者則用平車送回病房,平躺6h即可。當患者出現中量乃至大量氣胸時,應立即給予胸腔負壓抽氣至肺復張,同時置胸腔閉式引流,一般持續24~72h后,肺膨脹良好,患者無呼吸困難,就可拔管。
總結本組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護理體會是:應注重患者心理護理、術前護理準備、術中護理與配合;加強術后護理及并發癥的處理。同時嫻熟的護理技能與術者操作技能的完美配合,是手術成功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劉一強,崔文珍,杜麗娟.CT引導下經皮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療肺癌.新鄉醫學院學報,2012,29:195-197.
[2] 黃勇,許洪鋒,楊云輝,等.CT引導下經皮胸肺穿刺活檢安全性和準確性分析.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3,14:65-67.
[3] 袁永豐,曾亮,張愉,等.肺結節及腫塊樣病變120例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分析.中國臨床研究,2014,27:1400-1402.
[4] 劉熾華,李美璐CT引導下經皮穿刺肺活檢術的護理.全科護理,2014,7:1889-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