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曲翔宇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在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簽署行政令,禁止各國進口來自伊朗的金屬。不過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在伊華商表示,類似制裁早已存在,這次只不過范圍擴大而已,實質影響對業界及伊朗經濟來說仍屬可控范圍。
針對“第二大創匯源”
“今天的行動針對的是占其出口收入10%的伊朗金屬出口,并讓其他國家知道,美國不再容忍伊朗鋼鐵和其他金屬進入你們的港口,”美國《國會山報》援引特朗普的話稱,“金屬出口收入可能會被伊朗用于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恐怖組織、地區侵略活動和軍事擴張等。”
根據該行政令,制裁對象包括在伊朗境內擁有或參與運營與鐵、鋼、鋁、銅產業有關業務的個人或實體,參與伊朗上述產業相關的商品或服務交易的個人或實體,以及為被制裁對象提供物質或金融、技術支持的個人或實體等。此外,為伊朗相關產業的產品出口提供重要金融服務的外國金融機構也將受到制裁。受制裁的個人和實體在美國境內的資產將被凍結,美國公民不得與其進行交易。
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礦業是伊朗僅次于石油天然氣的支柱產業,也是出口創匯的第二大來源。數據顯示,伊朗已探明礦產品有60多種,各類礦產儲量約580億噸,可采儲量約380億噸。伊朗已探明銅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鋅礦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鉻礦、煤炭、鐵礦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對伊朗影響有限
“新一輪制裁來勢洶洶,但目前來看對伊朗礦業貿易實質性影響不大。”從事伊朗礦產進口超過10年的中國商人王先生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此舉可以被理解為為“全面禁購買伊朗金屬礦產”,但事實上涉及伊朗金屬出口的金融、物流等環節,甚至部分礦產品類早就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范圍內,特朗普的新行政令只是從美國角度強化其針對性。
據王先生透露,伊方賣家一般在土耳其和阿聯酋設有分公司或影子公司,礦產到岸后在當地直接交易。礦產運輸由伊朗方面掌握的船只負責,全程關閉GPS及其他美方控制的導航設備。伊朗與上述地區間存在秘密交易系統,資金匯回渠道受制裁影響有限。
中國商人李先生同伊朗民企合辦一座礦產加工廠。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石油、金屬“禁買令”,伊朗外貿幾乎只能靠本國船只,國營船運公司近期供不應求,海運物流成本上漲數倍,但該項支出只占總成本的兩成左右,仍屬可控范圍內。
“全面禁運”很難實現
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航運公司在中國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辦事處負責人郭雍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從航運物流角度看,特朗普即便想將制裁升級為“全面禁運”,也很難實現。為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導致霍爾木茲海峽乃至波斯灣被封鎖,伊朗正大力開發安扎利等里海港口,發展中俄方向的陸海聯運。據相關機構測試,僅用兩周時間,中國重慶的商品就可經由鐵路在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關,換軌換車后開往哈薩克斯坦里海港口阿克套,再裝船運往安扎利港。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舉措令歐洲感到了壓力。德國《商報》9日稱,面對新的制裁,歐洲公司可能會“自動”放棄與伊朗的生意。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伊朗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商品貿易總額為183.9億歐元,同比下降12.2%。意大利是伊朗最大歐盟出口國,德國是伊朗最大歐盟進口國。2018年3月日至2019年1月,伊朗鋼鐵生產總量達到1757.2萬噸,同比增長7%。出口到歐盟的鋼鐵去年超過3億歐元。
德國《慕尼黑水星報》9日稱,歐洲不能承受美國的壓力,歐洲企業知道未來的業務并不在伊朗,而是在美國。所以,美國的制裁的結果是,歐洲企業停止與伊朗的生意。▲
環球時報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