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芳
摘 要 風頭正勁的短視頻是這兩年迅速興起的新風口,它為傳統媒體的轉型帶來了新希望。當傳統媒體邂逅短視頻,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傳統媒體該如何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突出重圍,直面機遇與挑戰?本文擬對新聞短視頻的行業現狀、發展優勢、遇到的困難,以及競爭策略等進行分析,以期為傳統媒體的轉型突破提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聞;短視頻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3-0149-02
1 新聞短視頻的行業現狀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短視頻傳播的受眾也隨之火速擴容。它具有時間短、生動直觀、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特點,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的碎片化時間,更能被大眾快速接受。從新聞業的角度來說,短視頻這種表現形式和新聞內容的結合,是一次傳播方式和理念上的革新,也是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法寶。相比單調的文字和靜態的圖片,短視頻更為直觀,包含的信息更豐富;相對于長視頻,短視頻耗費的流量較少,閱讀成本更低,更適合移動化、碎片化的消費場景[ 1 ]。
在探索新媒體建設和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紛紛試水短視頻制作,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嘗試將新聞報道與短視頻緊密結合。甚至有許多平臺早已推出獨立的短視頻應用端,短視頻新聞一時間成為媒體融合的一個風口。
2 新聞短視頻的發展優勢
2.1 站在風口,符合碎片化閱讀潮流
2019年2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北京發布2018年互聯網發展報告,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 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
2019年1月,騰訊·企鵝智庫發布的《2019-2020中國互聯網趨勢報告》顯示,視頻可能是新網民觸網的第一介質。因此,站在風口,搶抓機遇,運用簡短的視頻,傳達最精準的新聞內容,做有價值的傳播,遠比平面無聲的文字和圖像更加契合受眾碎片化的閱讀情境,更易得到大眾的接受。
2.2 手法多元,表現手段生動豐富
隨著淺閱讀、碎片化的流行,大眾的新聞閱讀習慣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新聞事件發生后,人們已經沒有耐心再等待第二天的報紙、收看指定時間段才有的電視電臺新聞,手機成為了所有的新聞資訊入口。而此時,新聞資訊類的短視頻,以其制作時間短、傳播成本低等天然優勢,搶占到一席之地。它能在短時間內將場景中的聲畫部分清晰地表述出來,表達的情感也更為立體,使大眾可以利用短視頻這一新型信息載體來獲取新鮮內容并進行社交分享。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里,短視頻這種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和社交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新聞短視頻并不僅僅只是縮短了的傳統視頻新聞,它有著形式更多樣、更豐富的表達方式。比如,針對嚴肅宏大的主題報道,媒體可以提前策劃,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縮短與受眾的距離感。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各大媒體紛紛發力,推出各具特色、創意十足的短視頻報道。人民日報制作的微視頻《為了共產黨人的使命》,用一幅幅照片、鏡頭配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同期聲,生動呈現了總書記引領全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領袖形象,點擊率超過5 000萬。新華網推出的短視頻《躍然紙上看報告》,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3D可視化呈現,形象且直觀,為受眾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
2.3 搶占先機,與受眾交互性強
對于火災、車禍、災害天氣等突發新聞,除傳統圖文外,第一時間還原新聞現場,呈現真實的現場視頻,最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獲取的需求。
相較于平常經過策劃、剪輯、配以解說詞的新聞視頻,短視頻新聞的呈現視角更加偏重于直擊現場。記者實時同步記錄現場進程,加上旁觀者或涉事人員用手機拍攝的視頻素材,再配以簡短的文字,進行簡單處理后,就能作為新聞內容呈現在大眾面前,立體、全景式地呈現新聞現場,比起圖文報道更具權威性和真實性。因此,被受眾信賴且分發的積極性高漲。
媒體可以為受眾提供交流、評論和分享的平臺,實現雙向互動,豐富報道形式。下一步,還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將視頻新聞產品整合或深度制作,形成新媒體產品,如H5、微信等,增強粉絲的黏性,擴大傳播影響力。
3 傳統媒體制作新聞短視頻遇到的難題
新聞短視頻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謀求媒體融合的嶄新機遇。傳統媒體擁有專業的業務優勢、人才優勢和品牌優勢,在內容生產上更為精良、更為成熟、更有公信力,這些都為其在短視頻新聞領域的開拓、發展之路創造了無限可能。同時,這些束縛著傳統媒體對新聞短視頻的生產。
傳統電視媒體人對于短視頻常常自認為并不陌生,認為以往制作的每一條新聞其實就是一個短視頻。[2]雖然他們深諳制作視頻的方法,但在進行短視頻創作時,往往有些力不從心,時常會疑惑:做什么樣的內容,用戶才愛看,最容易轉發分享?有的甚至陷入了盲目模仿、迷失自我的境地,陷入一些誤區。
3.1 定義有偏差,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
傳統電視節目對時長有著較為嚴格的把控,所以很多媒體人剛開始制作新聞短視頻時,就習慣性地尋找短視頻制作的固定模式和標準,并將時長限制擺在首位,以為“短時”即可。于是,絕大多數新聞短視頻的內容都是對傳統媒體新聞的簡單壓縮,而真正屬于移動端原創的新聞內容少之又少,這就導致新聞短視頻的重復率、撞車率極高,不僅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也讓短視頻失去了意義,丟失了獨特性和權威性。
3.2 新聞短視頻制作人才匱乏
現階段,我國新聞短視頻制作人才極度匱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發展。對傳統媒體來說,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進行組稿、編輯以及排版,但是這些技術很難適用于新聞短視頻的制作。作為國內知名媒體的新京報,在其“我們視頻”上線之初,就大量招攬全媒體人才,包括數據新聞編輯、新媒體設計、視頻直播導演、資深視頻編導、首席三維動畫師、動畫捕捉導演、MG動畫師等人才。[ 3 ]這也說明,一個好的短視頻產品,除器材設備上的投入外,團隊人才也是其成功的必備要素,需要加強對視頻制作的專業化團隊建設。
4 傳統媒體介入新聞短視頻的競爭策略
短視頻風口下,新媒體雖然來勢洶洶,但傳統電視媒體自身擁有龐大且豐富的資源,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新聞短視頻能對傳統新聞進行有力的補充和助力,有其先天的渠道優勢,也更容易形成品牌效應。面對巨大的挑戰,傳統媒體更應該主動適應新常態,打破固有思維,玩轉融媒體,積極創作出更專業、更吸引人的新聞短視頻。
4.1 媒體融合,打造專業團隊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擁有大量的新聞專業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新聞素材和資源,
有著較強的受眾認可度和公信力。在創作新聞短視頻的過程中,傳統媒體應該對此充分加以利用,提升新聞人才的專業素質,把全媒體人才的培養擺在首要位置,打造全媒體、融媒體的專業團隊,推動媒體深入融合,進一步完善用人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環境。
4.2 革新技術,堅持內容為王
在短視頻新聞發展的過程中,能否吸引受眾,獲得廣泛關注,內容仍然是核心競爭力所在。傳統媒體要秉承“內容為王”的原則,革新技術,摸清受眾的需求和心理,制作、生產出有價值、接地氣的優秀短視頻新聞,并借助平臺進行全媒體傳播,增強影響力。
4.3 打破束縛,探索破局之路
傳統電視媒體在拍攝視頻時,會注重設備、機位、構圖、燈光等到不到位,堪稱大制作。但在短視頻快節奏的制作下,手機拍攝已經可以滿足當前短視頻的基本傳播,所以傳統媒體人要打破常規的思路,跳出專業性的束縛,融入多元化的制作方法和設計想法,在短平快的呈現中,探索出一條破局之路。
4.4 增強互動,加大信息交叉傳播
對傳統媒體來說,有強大的短視頻生產能力還不夠,還必須將內容傳播分發出去,形成“轉發、評論、點贊”的多向互動關系。所以,每條短視頻新聞實質上是為用戶建立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滿足用戶自身的溝通與表達需求,增強用戶黏性。媒體自身也能通過用戶的評論、轉發量,了解其偏好、特點等,從而更好地進行市場細分,進行有的放矢的改進。
5 結論
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傳統媒體轉型的核心在于創新,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而應運而生的新聞短視頻恰恰是一種時代所趨的新型媒介,符合移動用戶的使用習慣。若傳統媒體可以集中資源,以新聞短視頻為契機,塑造全新的內容競爭力和用戶影響力,就能將其打造成創新新聞報道的利器,找到媒介轉型與融合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牛天,周繼堅.新華社:短視頻成為創新新聞報道“利器”[J].傳媒評論,2016(10):27-29.
[2]張慶.傳統電視媒體進軍短視頻的誤區與著力點[J].現代傳播,2017(12):158-159.
[3]梁慕儀,郭秀婷.傳統媒體探尋新聞短視頻的專業化之路——以新京報新聞短視頻生產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7):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