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
摘 要 一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是極為復雜的,包含各個環節。而聲音創作更是紀錄片是否完整的關鍵一環,也是紀錄片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聲音創作中包含的同期聲、解說詞等是需要許多創作人員通力合作才能達到與紀錄片內容準確貼合的效果。這其中同期聲的錄制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諸如:天氣、場地、設備等等。解說詞的創作不僅要考慮撰稿措辭等問題,配音也同樣不可忽視。甚至配音演員的語氣、語速、情緒都要貼合紀錄片的整體基調。在紀錄片《尋味》的創作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論文的研究點。文章以《尋味》為例,淺析紀錄片的聲音創作中的同期聲錄制。
關鍵詞 紀錄片;聲音;同期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33-0185-02
紀錄片是指描述、記錄或者研究真實世界的影視作品。一般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物、地點、情境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紀錄片的范圍非常廣,它既包括完全紀實的電影,也包括了真人秀等節目。紀錄片是現實世界的見證、歷史的真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真實生活所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啟迪和激勵觀眾。
1 紀錄片《尋味》同期聲錄制的前期準備
紀錄片《尋味》是筆者受到同類型紀錄片的啟發,所獨立創作的第一部紀錄片類作品。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這兩部紀錄片時,筆者對片中所講述的風土美食十分向往。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能使觀眾產生對片中食物的好奇與垂涎無疑是影片最大的成功。筆者對《尋味》的創作初衷就是能夠使受眾在觀影時對我所描繪的美食與景色生出好奇之心、向往之情。作為一部個人作品,最開始進行創作構思的只有筆者一人,隨著拍攝日期的臨近,其他主創人員也逐漸加入創作。在人員到齊之后,大家一起進行關于紀錄片創作的討論會。認真研討了紀錄片創作的各個部分。包括場景,攝像,燈光以及收音等方面。筆者除擔任導演任務外主要還負責紀錄片的聲音創作部分。
《尋味》是一部借助美食來展現山里風情、人情、親情的紀錄片。那么就要求我們要真實的呈現出聲音的原汁原味,在力求真實的同時,我們的聲音不能是粗糙的,完全沒有修飾的,紀錄片的聲音創作要本著對真實生活客觀存在的藝術性表達的初心,這也是《尋味》主創組集體認同的初心。
1.1 前期策劃
經過多方協商之后,拍攝地點定為饒河縣的紅旗嶺農場,紅旗嶺農場坐落于黑龍江東部的完達山下,橫跨饒河縣、寶清縣,與富錦市、虎林市相鄰。我們的主要拍攝地在農場內的一戶居民,初步計劃是跟隨主人家每天的生活軌跡進行拍攝。我們前期了解到,農場居民的主要活動地點都在農場范圍內的山上以及山腳下的家中。那么我們聲音的錄制環境在山上,有可能就會受到風的影響,在拍攝之前搜集環境天氣信息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收聲過程中最大程度的規避環境帶來的影響就是前期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1.2 統籌準備
作為本科生獨立制作的畢業作品,紀錄片《尋味》在人力、設備、資金、場地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電影的前期籌備工作主要包括拍攝日程的安排、人員的分工、集資、設備和場地的租賃等。作為本次錄制的核心創作人員,作者負責導演、制作人、攝像,錄音等多個方面。作為聲音方面的負責人,在不同場景錄音設備的選配問題,后期編輯的素材搜集等問題都是需要提前做功課的。
2 紀錄片《尋味》同期聲的中期錄制
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第一標準和首要原則,絕大多數場景都只有一次拍攝紀錄的機會,沒有補錄的機會,這在無形中給紀錄片的收音帶來了巨大壓力。與科幻藝術或動畫藝術中數字技術合成的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聲音不同,紀錄片中的聲音必須以再現現實為標準,不能補錄而且后期制作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小,這就使得拍攝過程中同期聲的錄制十分重要,同期聲的錄制質量直接影響影片的質量。在錄制過程中的每一條音頻素材都是后期制作時重要的原始參考資料。因此,拍攝同期收音環節是《尋味》聲音創作的重要板塊。
2.1 同期聲錄制的清晰度
在拍攝過程中,清晰度是對同期聲錄音的基本要求,本片的拍攝地是農場,有許多家禽家畜,這些動物的聲音會形成一個嘈雜的環境。那么如何在嘈雜的環境下保障音頻的清晰度就是在《尋味》的聲音創作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2.2 人聲的同期聲錄制
農場內的家是片種主人公夫婦的主要生活場景,廚房更是女主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尋味》顧名思義是尋找味道,尋找山里的味道,尋找家的味道,這味道就在女主人的廚房里。廚房也被作為《尋味》的主要拍攝地。導演將對主人公烹飪美食的過程進行全記錄。收音的過程在技術層面上面臨著上文提及的雞尾酒效應、環境局限、人員短缺等問題。在實踐層面上面臨著協調調度的問題,聲畫同步是屏幕藝術作品的基本要求,聲音的空間感與清晰度都要達到標準。
2.3 環境聲的同期聲錄制
片中主人公夫婦的日常生活從早上起床一直忙碌到夜晚,他們許多工作都是在室外進行的。在室內環境音還相對簡單安靜,室外就有很多不可控音響的出現,作為學生的創作者沒有足夠的拾音設備和人力錄音師只能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盡可能清晰的進行聲音實錄。
3 紀錄片《尋味》同期聲的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是前期設計和中期錄制兩個部分的潤色環節,是設計與制作的集合體。在紀錄片《尋味》的初剪完成時,發現影片中聲音方面存在的兩個問題是聲音整體平衡方面與聲音敘事方面。其中,平衡方面表現為整部影片聲音大小的整體性平衡,人聲與環境聲的平衡,空間感的平衡等;敘事方面的問題是聲音和畫面的匹配平衡,如聲畫對立、淡出淡入、聲音靜默等。
《尋味》是以女主人公烹制美食為主線,用介紹食材的方式,穿插這些食材的來源,借此敘述主人公夫婦的真實生活。例如:水盆里泡著的蘑菇是一家人一早上山采的;鍋里正煎著的小魚是男主人在門口池塘里現撈上來的;案板上的雞是自家養在山上,剛剛在院子里宰殺好的。也就是說,我們拍攝的聲音環境以廚房為主線,穿插山上、池塘、院子里。在同期聲錄制過程中在不同場合電平量要有調整,在不同場景中的聲音應該有所區別,在同一個場景但不同時間出現的聲音平衡度應該一致,分別聽每一個場景對應的聲音素材是沒有問題的,但剪輯出成片之后,不同畫面場景銜接起來之后,不同場景中聲音的電平差或動態差過大就會給觀眾產生“跳戲”的聽覺感受。注意,聲音的平衡是相對的,如果將整部影片的聲量統一在一個相同的數值,會影響作品的敘事結構。筆者在不改變本片最初想表達的內容前提下,協調影片的電平量和動態大小,加之淡入淡出等技術手段的使用柔和了畫面轉換之間的突兀感,使之平穩且別具風格。
在影片畫面與畫面轉場銜接時,畫面的淡入淡出使得轉場更柔和,更具敘事性,與此同時淡入淡出的聲音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不會給觀眾帶來突兀的觀影體驗也就是俗稱的“跳戲”。比如:在《尋味》中段,女主人公拿起給兒子帶走的家鄉特產蜂蜜時,鏡頭一切,轉到了養蜂人的蜂巢。在這個時候干脆利落的切入切出就沒有淡入淡出帶給受眾的代入感強。切入切出的蒙太奇手法使前后兩個畫面像是兩個完全不相關的部分,淡入淡出給觀眾的感覺是前后相聯系著的兩個部分,具有極強的敘事性。在后期制作時,影片的配樂很多是截取完整音樂的一部分,這就導致定片的音樂沒有結束感,在音樂尾端加上淡出效果就使得聲畫具有了完整性。本片除了配樂的前后部分使用了淡出淡入的技法,也以畫面內容為依據特地做了一些淡出淡入的處理,使畫面具有呼吸感,鑄就了影片的空間感。
在本文開篇已經提出紀錄片中的聲音創作并不是零設計的觀點,紀錄片的聲音制作一定不是虛構的,而是讓聲音更加有條理性和邏輯性的與畫面結合,二者共同構成影片完整的敘事表意單元,使聲音能夠更好的發揮補充畫面信息,升華影片主題的功能。聲音蒙太奇是聲音創作中強大的制作手法。
最后,聲音靜默。在美術作品中適當的留白會使畫面更加富有藝術性。影視作品也是如此,不僅是畫面有著藝術的審美要求,對聲音也是如此。聲音靜默的蒙太奇手法與話劇落幕的表現手法相得益彰,都是呈現出一種完結的狀態。如果用在片中,則表示上一段落完結下一段落開啟,如果用在片尾,則傳達出全片完結的意思。例如:在《尋味》結尾時,解說詞結束的靜默,就表示全片完。
真實性是紀錄片不同于其他片中根本特征,真實是紀錄片的本質,也是它記錄和反映客觀世界的手段。但創造也是紀錄片不可避免的環節,無論何種紀錄片的誕生過程,都要經過編導的再創作。在這個創作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會將創作者的觀念滲透進作品之中。聲音創作也是如此。在聲音創作的各個階段要使用各種各樣的技術和藝術手段做到真實與創造的平衡。
參考文獻
[1]劉靚.淺析紀錄片的聲音創作[J].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2017.
[2]張同道.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55-63.
[3]呂振宇.自然類紀錄片解說詞的空間解構[J].西部皮革,2017:211.
[4]姜燕.影視聲音藝術與制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