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兩部分,且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教師可以采取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就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教學策略
所謂的讀寫結合教學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閱讀的基礎作用,借助閱讀為寫作的實現提供服務。簡單地說,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閱讀這一語言輸入形式的作用,利用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那么,我們要如何實現這一點呢?
一、以“讀”為基礎,從“讀”中學會“寫”
閱讀是語言的輸入,寫作是語言的輸出,只有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知識,才能有效地實現語言輸出。對此,我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往往將閱讀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
1.從煉字到斟字的積累
文章大都是以語言文字為基礎的,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內容,對其中的語言文字進行賞析,斟酌字詞的妙處,以此來鍛煉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以“冷”字為例,在漢語字典上,該字有溫度低、不熱情、不受歡迎等含義。對于這些含義,我們要在什么時候、哪些地方使用,是值得我們斟酌的。對此,我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會立足于與之有關的詞匯,如“冷笑話”“冷色調”“冷暴力”等引導學生品析其含義,以此使學生在詞匯分析中,弄清每一個“冷”字的內涵,為其運用該詞匯書寫文章積累豐富的經驗。
2.從句到篇的學習
句子是構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單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想使學生寫出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需要從句子入手,引導學生按照句、段、篇這樣的順序進行訓練,在仿寫、補寫、擴寫等活動參與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時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方法。我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利用擴寫方式引導學生對已知句子添加相關的成分,以此在句子的擴展中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句子含義。以“小紅寫作業”為例,學生可以將其擴展為“小紅寫語文作業”“小紅趴在桌子上寫語文作業”“小紅正在寫語文作業”“小紅和小明一起寫語文作業”等。在這樣的句子擴展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各個語法成分的理解,還可以實現思維的訓練,有利于其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以初中語文教材為載體,掌握不同文體讀寫結合點
眾所周知,教材是教師組織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縱觀我們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其中收錄著大量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要使其掌握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表達方式等,以此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以記敘文為例,我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從以下結合點入手,引導學生實現讀寫結合。
1.讀題
題目往往反映一篇文章的主旨。要想讀懂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題目的含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讀題”。讀題,不是要求學生對文章題目表面進行閱讀,而是要審清題意,把握主旨。在學生學會讀題之后,我則會引導其按照所閱讀的題目內容自主擬定題目,以此在讀寫結合中,加深其對文章題目的理解,同時為其創作積累經驗。比如,我在《藤野先生》《爸爸的花兒落了》《我的母親》等文章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內涵,自主擬定其他題目,如《吳女士》《媽媽的花兒開了》《我的奶奶》等,以此使學生在閱讀中掌握擬題方法。
2.分析人物
在記敘文中,作者往往會濃墨重彩地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在課后習題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最喜歡的人物是哪一個”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對此,我立足記敘文寫作特點,往往會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加以分析。以《孔乙己》內容教學為例,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覺得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孔乙己的性格是否是矛盾的呢?我們要如何對孔乙己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他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的呢?根據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搜索與孔乙己性格有關的內容,并對其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在這樣的分析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地從外貌、動作、語言等角度知道孔乙己不是一個喜劇人物,而是一個深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可憐人。在學生分析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之后,我在讀寫結合原則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對自己熟悉的一個人物進行描繪,可以通過一件小事或某個細節內容來展現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在這樣的活動參與中,學生可以不自覺地將閱讀中所獲得的內容應用其中,在讀寫結合中促進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理清閱讀和寫作的關系,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實現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在語言知識應用中加深對其的理解,以此促進其讀寫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聰,孟祥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96.
[2]余世剛.“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7(32):9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