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苑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為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提出了理論參考與現實依據。農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與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與其發展質量與水平息息相關。農村兒童及青少年群體正是這一精神文明建設的關注重點。與擁有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藝術、體育等培訓機構的城市相比,農村相關非學歷培訓機構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是值得關注的新“藍海”。
關鍵詞:非學歷培訓;鄉村振興;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前景
在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符合時代發展特點、可以有效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將作為指導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綱領。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農民是推動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因素。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在針對青少年工作的講話中強調,青年一代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力軍,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這樣的綜合背景下,要想有效引導農村社會的發展,就必須根據農村兒童與青少年群體的現實需要,創造出提升其精神文明水平的新路徑。非學歷培訓具有門檻較低、受眾廣、針對性強的優勢,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非學歷培訓機構以藝體學習、綜合素質拓展為主,對于提升少年兒童創新思維、激發其潛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是對學校教育的充實與補充。
一、非學歷培訓機構的概念與特點
非學歷培訓機構是指獨立于學歷教育之外的培訓機構,也即與基礎教育、初等至高等教育形式之外的教育機構。通常來說,其開展的目的是為了針對某類需要特定技能習得以及需要達到某種特定目標與計劃的人群,通過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培訓與傳授,實現完成任務的有效目的。
非學歷培訓機構的主辦方主要為個人、社會組織及相關的中外合作機構,這點就從主體上與國家的學歷教育機構區分開來。由于其受眾為社會公眾,且不需有學歷頒發資格,因此其經費來源與國家財政無關。通常來看,非學歷培訓機構從規模上由小到大可分為學校、中心、教育集團等,這些形式均對傳統學歷教育形成補充。
二、非學歷培訓機構在農村發展前景分析
1.國家戰略與優惠政策的支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做出了重要的歷史判斷,“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為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重要戰略。要想解決農村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就要堅持人才導向,結合“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正確認識到作為未來人才力量核心的少年兒童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繼續支持公辦教育的同時,也對農村非學歷培訓機構的開展給予了政策傾斜,在稅收、人才等方面提供了堅定的支撐;與此同時,以教育與文化管理部門為主的政府部門更通過自身的智庫與經驗儲備,為少年兒童非學歷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并給予少年兒童更多的展示機會,如定期與非學歷教育機構合作的少年兒童文藝匯演等。這些舉措旨在為農村少年兒童非學歷培訓機構打破發展壁壘,為其發展創造更大的平臺。
2.農村少年兒童學習需求日益提高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農村人民提供了更廣闊的了解社會最新發展動態的平臺。農村少年兒童也可通過打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接觸到嶄新的活動形式,如國際青少年運動賽事、大型綜藝節目、時尚的歌舞形式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對農村少年兒童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使其有濃厚的興趣想要參與其中。與此同時,農村家庭的不斷增收為豐富少年兒童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更堅實的經濟基礎,家長對于豐富少年兒童生活、提升其綜合素質給予了更多的關注。但從針對少年兒童的非學歷培訓機構的空間分布來看,成熟的機構更多集中在城市,也就是說,旨在滿足農村少年兒童學習需求的非學歷培訓機構在當前與未來都“大有可為”。
3.當前農村相關市場較為空白
非學歷培訓機構的非財政性的資金來源決定其市場屬性,也決定了非學歷培訓機構的發展必然要面臨同行業的競爭壓力。從當前農村非學歷培訓機構的發展現狀來看,由于受城市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與高層次的培訓需求吸引,在農村出現了有關機構缺失的“藍海”,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非學歷培訓機構如果能抓住廣闊的農村市場機會,堅持從農村少年兒童的真正需求出發,不因“市場空白”產生自大與輕視意識,始終將提供高質量教育、為農村少年兒童綜合素質與未來發展奠基的目標作為發展的主題,才能在廣大的農村贏來長遠的發展。
綜上,針對于農村青少年課余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非學歷培訓機構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在農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有效滿足農村少年兒童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為農村現代化建設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常睿.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定性的理性反思:基于公益和營利雙重視角分析[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4(6):79-81.
[2]沈菊.精準扶貧視域下農村兒童早期教育的路徑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8(6):86-87.
[3]張祿,舒心.我國教育培訓機構發展現狀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5):26-28.
注:本文系隴南市2017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民辦教育發展現狀調查及研究——以兩當縣為例)課題批準號:LN[2017]03研究成果。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