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霞
著名教育家呂型偉說過:“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教師的愛是對學生成長全方位、全過程殷切的關愛和呵護。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愛的教育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營造師愛的氛圍,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一種民主、平等、真誠、信任的對話氛圍。每屆七年級新生入學,第一節課語文課我都安排成師生、生生認識課。學生由于從不同小學升入中學,大多互不相識。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都有些拘謹。所以,我先來一個自我介紹,說說我的興趣愛好,喜歡的格言。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膽子大一點的學生先踴躍上臺介紹自己,漸漸的大家都不再拘束,每個人都站在講臺上介紹起來。正是因為老師對學生的真誠、信任,學生才相互信任,對老師也不再畏懼。在平時的課堂上,我也總是面帶微笑,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里大膽發表自己的感悟,鍛煉他們的膽量,也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跟我的距離拉近了,下課后,他們會經常向我說些同學之間的事情。當一個老師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時,學生就會把他當作一個可以親近的人,教育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抓住語文教材的人文性,讓學生踐行愛、傳遞愛
語文,連接著健康的生命。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育的意義在于試圖改變一個人的性情,讓他變得更有教養,更富情趣,更具親和力,更懂得生命的無奈和崇高,更能理解、尊重和珍惜生命,更能悲憫、寬容和善待自然、人、事,也包括自己。一句話,語文教育就是努力讓人變得更像人。作為語文教師,我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抓住教材的人文性,及時地給予學生愛的教育。
曾記得2015年,學習了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后,我特意給學生布置一次實踐作業,讓他們回家為自己的親人洗一次腳。第二天上課,我讓學生說說完成作業的情況。學生爭先恐后,詳細陳述了自己給爸爸媽媽洗腳的情況,大多數學生感觸很深。有一個女孩子,性格內向,平時不善言談,學習也不突出。可是那節課她竟然流著淚向大家講述了給媽媽洗腳的情形。她說看著媽媽粗糙僵硬的腳,深深感到媽媽真的很辛苦。從那之后,我發現她做事積極了,學習也更加刻苦了。老師在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中,讓他們認識愛,懂得愛,然后努力踐行愛,不也體現了一個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嗎?
三、利用激勵性評語,讓學生享受愛的陽光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教師的評語代表著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一個傾向性的評價,是帶有鼓舞性質的。每當作業、試卷發下來,學生常常會互相交換作業本,看看老師給的評語。一段精彩的、具有激勵性的評語,往往能帶給學生很大的能量,讓他們及時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努力完善自我。語文教學要求每學期寫八篇作文,學生在作文中常常會流露出各種思想情緒,我便在作文評語之后再寫幾句真誠的話語鼓勵他們,安慰他們,激勵他們。有時,發現哪個學生思想有問題,我便寫個紙條夾在作文本中,讓他們樹立信心,幫他們排憂解難。每次只要作文本一發下來,學生就迫不及待地看批語。之后他們也重視寫作文了,更把我當作知心朋友了。
四、關愛全體學生,相信每只鳥兒都會飛翔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保護期”階段,他們期待教師既是一位慈母嚴父,又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教育者。教師要用坦蕩的胸懷去認同、信任、激勵每一位學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讓他們均衡地享受陽光的溫暖。如春風一縷,揚起他們信心的風帆,去劈波斬浪駛向希望的彼岸。
記得班上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落后,但是很誠實,學習很踏實。為了督促他,我盡力多關注他,只要發現一個小小的進步,就及時鼓勵他,而且常常在學生面前表揚他。學期末,我特意在班上設了三個獎項:“愛心獎”“進步獎”“勤奮獎”。當準備宣布“進步獎”時,我故意讓全班同學猜猜,出乎意料,全班異口同聲喊出了他的名字,因為他的表現獲得了全班同學的認可。之后,他在學習上更加賣力。他曾在日記里寫道:“語文老師表揚了我,還給我發了獎,我從沒得過獎,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愛撫的動作,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將會激勵著他勇往直前。
同樣,教師在學習上、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的溫飽、關心學生的冷暖,會讓學生從老師的身上得到慈母般的愛。而且當學生犯了錯誤,從正面誘導,比單純的嚴厲批評、訓斥收效更大,因為這樣做是愛的具體化。
教師的愛是一名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摯愛,對學生無比的關愛,是值得每一位教師用一生的心血去追求的。愛作為教育的紐帶,架起了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維系著教育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學生人格發展的方向。讓我們從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羅森塔爾效應”中得到啟示,自覺地在教育實踐中,毫無保留地施展自己的愛吧!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