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望
作業是鞏固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學生內化知識、外化素質的重要形式。作業的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僅把學科知識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在一起,也要求教師把知識體系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幫助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并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而且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作業設計的時候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形式、完成方式。這樣的作業設計改變過去單一枯燥的文本,采用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作業還是一種媒介,能夠激發學生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并積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經歷。下面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就作業布置策略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設計趣味性的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積極的學習情感能使學生學習得更輕松、更迅速。趣味性作業的設計,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增強學習的內驅力,主動、愉快、和諧、高效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效果。而趣味性的作業設計不僅僅局限于作業的內容上,而且還包含在學習的探究過程中。如我們學習了現代詩歌《媽媽的愛》,讓學生明白除了書本上描述的情境之外,還要結合學生生活實踐,拓展生活中媽媽的愛是什么?于是教師精心編撰了作業:(1)欣賞媽媽的愛,結合自己生活實際,體驗生活中自己媽媽的愛是什么?(2)觀察媽媽的舉手投足,在平凡的生活中體會媽媽的愛是什么,自己寫一首小詩,寫出自己心中媽媽的愛。這樣設計作業不僅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美化作業,使學生得到藝術的享受,而且從切身的生活中去留心觀察媽媽,從瑣碎的事中體會媽媽的愛是什么,這樣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思維模式,從抽象的書本知識到具體的生活模式,一下降低了難度,貼近生活的事例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興趣盎然,用惟妙惟肖的筆墨勾勒出了自己對“愛”的理解。如有位學生寫的“媽媽的愛是永無止境的嘮叨聲,每天我從嘮叨聲中來,又從媽媽的嘮叨聲中去,而當我習慣了媽媽的嘮叨聲,在媽媽的嘮叨聲中慢慢長大,我明白了媽媽的嘮叨聲是一首動聽的樂曲,伴我茁壯成長。啊!媽媽的愛是永無止境的嘮叨聲?!庇秩缭诹曌鹘虒W《第一次嘗試做××》時,我讓學生嘗試著做一次家務,如做飯、縫沙包、洗衣服等時,先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相關的資料及制作過程,然后嘗試自己去做。這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他們產生新穎感,引起好奇心,讓他們懷著旺盛的求知欲去嘗試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這樣學言之翔實,生言之不盡。
二、設計層次性作業
當前作業布置,特別是農村學校設計作業時,最常見的就是“一刀切”“大鍋飯”式的作業,統一的尺度,統一的要求,忽視了學生生活經驗、積累的知識和智力的差別,把“桃子”設計在同一高度,優等生伸手不假思索地就摘得了桃子,學困生不管怎樣跳,就是摘不到桃子,幾次三番,對機械枯燥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就失去了信心,索性就放棄了,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困生吃不了而陷入緊張慌亂,逐漸對作業失去了興趣,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優等生同樣因為吃不飽而感到乏味,同樣對作業失去了興趣。而對于中等生來說,也沒有提供探究問題的吸引力,也會產生消極心態。因此,分層設計作業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注重作業設計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上、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選擇自由學習的條件和自主探索的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自己能吸收、接受的知識,并逐漸引導學困生涉及哪些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機動題,并做謹慎的探索而獲得成功,逐漸擺脫作業時被動的局面,逐漸建立對作業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如在設計《媽媽的愛》作業時:(1)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并仿寫。(2)仔細觀察媽媽的言行舉止,寫出媽媽的愛。(3)用詩歌的形式寫出媽媽的愛。這樣根據全班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知識基礎的差異性,分別設計了不同層次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了不同層次的作業,從數量、質量和形式上使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所用的時間差基本拉平,從而使全體學生形成從容一致的作業心態,都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有助于調動全體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提高了作業的正確率,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之,我們要探討出一條高效的、切合實際的、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的作業設計策略,徹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學生一個健康的體魄、愉悅的身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的人才。
注:本文系甘肅省白銀市 “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學科作業設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8]G051。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