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尚義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縱觀作文教學現狀,當前課堂作文教學中產生的大量問題是與傳統教學的言傳口授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的,這種作文教學側重單純的知識教學,忽視學生的實踐性活動,不注重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得學生的發展存在偏差。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增加學生親身活動的機會,注重主體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積累,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手、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增加感性認識,以實現學生寫作素養的形成,人的發展。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以情境為依托,激發興趣
小學生看到一個習作題目后往往無從下筆,不知該寫什么,這是因為他們的感性材料的積累不是很豐富,他們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這就需要教師開動腦筋,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幫助學生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學生的習作情感。
例如,在寫《一次有意義的爬山見聞》時,我利用節假日時間,在安全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走進了大山。一路上,我引導學生觀察了許多景物,順便告訴學生到達的地點名稱,讓他們細心觀察當地的情況,進行口頭的描述,并說說看了以后的感受。到爬山時,我讓學生展開競賽,這樣就把學生的興趣提到了頂點,個個興致勃勃地爬上了山頂。上了山頂,我又引導學生由近及遠地觀察周圍的景物,并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由于此時學生興趣正濃所以感受頗多、豐富:有的說自然界太偉大了;有的說我們要熱愛和保護大自然,不讓它受到破壞;還有的說祖國大地太壯麗了,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這些都是課堂上無法有的直觀感受啊!在回來的路上,我告訴學生要把我們今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題目就定為《一次有意義的爬山見聞》。結果,這次作文獲得了成功,就連平時不愛寫作文,沒東西可寫的學生也把內容寫具體了,寫生動了,而且用語更恰當,感受更真實了。這就是說,學生寫出了自己的作文,提高了寫好作文的信心;同時也把學生引上了正確的寫作道路,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可見,創設情境在習作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為學生多多創設好的情境,給學生更多感性認識,讓他們在其中盡情陶冶。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寫有所寫,感有所感,推進習作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以游戲為載體,從活動入手
對于傳統簡單的命題作文,學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無話可說,對于老師呆板的指導,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為了滿足孩子好動的需求,在寫作時加入游戲環節,要求學生留心觀察游戲的經過是怎樣的,大家都有什么動作,表情如何,你自己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事實證明,學生的習作大都寫得不錯。
三、評改有道,保持興趣
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思考,不難發現,其實學生對習作提不起興趣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的習作無法得到教師的及時肯定和鼓勵,久而久之,學生就漸漸地失去了習作的興趣。因此,我認為教師在習作的評改上應該多用心,通過對習作的評價來鼓勵學生寫作,使得學生對習作始終保持著興趣。
(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多引導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文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是終身受用的?!苯處煈龑W生相互評改作文,開展各種獨特的評改形式,讓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掌握習作的規律,在反復修改中不斷地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爭取更大的進步。
(二)用心批改,注重分析
在批改習作中,教師要有一顆善于發現閃光點的眼睛。對于學生習作中的一點點亮點和進步都要加以放大,哪怕是一個詞語用得好,一句話寫得好,甚至是標點符號的準確使用等等,都應該在旁邊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如“這個字用得真好!很恰當!”“這里的細節描寫非常到位,說明你已經認真觀察了?!薄斑@句話對修辭手法的運用把握得非常好!”等等。即使有不當之處,也要試著換一種引導的語氣,“倘若能用個四字的詞語就更棒了?!薄霸囎x一下,句子怎么樣才能更通順呢?”等等。學生看見老師如此用心地批改自己的習作,一定會更加認真地進行下一次的寫作訓練,在良性循環中彼此都能獲得進步。
習作教學是一個長期持續性的事情,無法急于求成,只有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共同配合和相互合作中,才能不斷地總結出習作的規律,才能使習作教學和學生寫作更好地契合,發散出習作在語文天地里獨特的魅力。
總之,作文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寫作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有話想寫,有話可寫,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