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結合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際和地域特點選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結合學生實際,依照《課標》,有效指導學生確定學習方案和搜集整理資料;從語文素養的培養角度去指導綜合性學習;注重成果的歸納與應用,讓綜合性學習的方法成為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四個方面提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結合實際指導綜合性學習,以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結合實際;語文;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積極提倡。”但目前在小學階段,對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位和指導還主要圃于語文教材中的“語文開地”等內容的編排,教師在指導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過分依賴于教材,從而既不能通過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不能結合地域特色來讓生活指導語文,更不能把語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通過這幾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體會與嘗試,筆者認為指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從以下幾個方面結合實際進行較好。
一、結合學校實際和地域特點選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
現行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每冊都編排了“語文天地”,其中就有關于綜合性學習的安排,這些僅僅是一個示范性的安排,同時也是與單元主題相關聯的安排,而這些安排也不可能照顧到全國各個地域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語文學習的需要,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地域有選擇性地調整相關的主題進行訓練。我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較難理解和較陌生的主題進行了調整,如對于《蓮文化的魅力》,因為北方學生對蓮的認識不深刻,我調整為《柳與絲——文學作品中諧音》。在地方戲曲中加入了隴曲和“花兒”的內容,來理解民間詩歌中的“起興”用法。這樣調整,既能讓學生有具體事物可感可知,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在寫作中運用身邊的情景來渲染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我在教學中對《戲曲大舞臺》《關注我們的社區》《尋覓春天的足跡》等內容都作了一定的調整,或讓學生更為具體,或讓學生適時(春天)適地(社區——村莊)地去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通過這些主題的調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東西明顯顯得有血有肉,具體而實在。
二、結合學生實際,依照《課標》,有效指導學生確定學習方案和搜集整理資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認識,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自主開展搜集、查閱資料方面受年齡和分析能力限制的實際情況,在指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時,先教會學生制訂活動方案。方案大致包括項目名稱、研究人員、目的、內容與方法、步驟及時間安排等。并指導要求制訂方案時要群策群力、共同策劃,同時讓學生明白制訂方案的過程同樣也是綜合性學習的過程。然后指導學生有效地搜集和整理資料,小學生面臨的難題就是不知從何處去搜集資料,這樣就要指導學生在親歷親為的活動中搜集資料,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搜集:切合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的實物及文字、圖片資料,現場采訪的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相關聯的采訪記錄或音像資料,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相關聯的古詩詞名句,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相關聯的故事、文章,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相關聯的古今人物軼事,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相關聯的語文課程和其他學科課程的相關內容,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相關的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態和人工形態,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相關的家庭資源等,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緊密聯系的各種文化現象,與綜合性學習活動主題有關的政策、法規……并指導學生對搜集得來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
三、注重成果的歸納與應用,讓綜合性學習的方法成為學習語文的有效方法
語文綜合性學習通過實施制定的活動方案,對自己或小組搜集與整理的內容進行交流展示后,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總結、評價,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活動以后的收獲,特別是認真歸納提煉自己在活動中得到的從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方法,讓其為以后學習語文提供有效的指導。
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成果歸納和方法提煉進行有效的指導:
①指導學生反思自己在擬定計劃過程中的條理性和嚴密性,提示自己在以后訂立計劃時應該注意的方面;
②指導學生進一步整理自己的材料,按一定的條理對其進行分類或排序;
③合理借鑒和整合小組和班級的其他同學的資料,一定要形成自己完整的活動成果。這一成果可以是報告、解說詞、演講稿,也可以是故事新編、人物簡介或山川風物介紹以及其他文學作品,甚至是專題的手抄報或作品集。
通過這樣的一個從計劃到實施再到總結成果的過程,逐步培養學生有始有終地學習語文的方法,并形成一個學習語文的習慣。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實施以來的一片全新的領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克服教師、資源和條件的限制,充分利用好本地、本校的教學資源,不斷探索、研究、尋找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使學生在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中得到鍛煉,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作者簡介:張勇,男,本科漢語言文學,就職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西關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