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專業發展在農村小學遇到了很大瓶頸,提升農村教師專業素養迫在眉睫,而廣泛閱讀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途徑。推進教師讀書活動,要認識到“悅讀”比“閱讀”更重要;“減負”比“增壓”更有效;“讀寫結合”與“榜樣引領”更有力;“教師評價”改革更有
保障。
關鍵詞:教師閱讀;讀寫結合;榜樣引領;評價改革
近年來,我校以“營造書香校園,爭做教育名師”為辦學目標,致力于“書香校園”創建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是傳承文化的場所,教師是傳遞文化的媒介,而優秀的教師資源是學校教育最基本的保障。在農村小學的管理過程中,教育管理者不但要樹立正確的“生本”觀,而且要充分重視“師本”理念的建設。教師閱讀,則是提升“師本”最根本的途徑,是創建“書香校園”最基本的保障。
一、推進教師讀書活動,“悅讀”比“閱讀”更重要
書香校園創建伊始,我們制定了《教師讀書制度》,從時間保障、資源提供、動態管理、成果展示、激勵評價等方面對教師的讀書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且為全校教師每人配發一本高萬祥老師的《優秀教師的九堂必修課》,要求教師整本書共讀,但在“讀書沙龍”活動中,收效甚微。
在和我市一位名校的校長交談時,提到了推進教師讀書活動的困惑。他告訴我,應該給老師推薦一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圖書,趣味性和實用性要強,引領教師讀書,“悅讀”比“閱讀”更重要。在他的指導下,我們學校的第三期教師整本書共讀推薦書目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由于我校的女教師居多,這本書相對而言,還是很受教師歡迎的。
二、推進教師讀書活動,“減負”比“增壓”更有效果
清代有學者說過, “讀書所貴,得間后可”,意思是,讀書最重要的任務是從書中讀出自己的空間。但實際上,我們教師的生活壓力和工作負擔都挺重的,職業倦怠感不斷增加。在推進教師讀書活動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如何給教師“減負”:解放教師的時間,盡量少開展繁雜瑣碎、耗時低效的活動,幫助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如何為老師“減負”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首先,學校要營造和諧、舒適的教育氛圍,注重為教師的心理減負。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在工作中找到樂趣,讓他們擁有一顆童心,以從教為樂,以閱讀為樂。其次,要減輕教師的非教學工作負擔。大量的非教學工作評比與迎檢,消耗了基層教師太多的精力。要減輕非教學類教育活動進校園的次數,什么活動都以進校園為教育手段,課堂能裝得下嗎?最后,教師要加強業務研修,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才能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三、推進教師讀書活動,“讀寫結合”與“榜樣引領”更有力
哲學家叔本華在其《讀書與書籍》一書中指出: “讀書而不加思考,決不會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淺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會淡忘喪失。”因此我們要通過撰寫心得、參觀考察、提煉格言、記錄教育故事、讀書筆記征文競賽和讀書沙龍等活動,促進教師讀寫結合。倡導教師要“窮年竹根底”的讀書精神,讀懂、讀透,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讀寫結合是有靈魂參與的閱讀,要達到“觀山觀水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的讀書層面。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近幾年來,我們每期通過閱讀定量、學校推薦、專家引領、同伴伴讀、讀書競賽等一系列活動,一部分骨干教師已經脫穎而出。由于他們愛崗敬業,成績優異,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閱讀渴求,使他們在工作中更加卓越,因此相繼被評為“甘肅省農村骨干教師”。在他們引領下,我校教師逐漸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在每天的閱讀課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場景不斷呈現,實現了由教師讀書引領學生讀書的閱讀初心。
四、推進教師讀書活動,“評價改革”更有保障
建立多元化、發展性教師評價體系,是推進教師讀書活動最根本的保障。經過對筆者所在縣域的學校教師考核評價指標調查研究發現:受地域和校情的影響,各校教師的考核評價指標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大多數學校的考核評價指標中都包括師德考核、教學過程管理考核和教學業績考核等項目。幾乎都在用出勤、作業、教案、學生成績等定向化指標和數量化的結果來考核教師,不能量化的考核指標都不在考核項目之中。教師創造性的工作、隱性勞動成果及個性業績等均被排除在考核指標之外。
考核評價的結果直接影響到職稱晉升、績效工資發放等的教師切身利益。筆者的學校堅持把教師閱讀也納入教師科研項目中進行評價、考核。從閱讀筆記、閱讀成果、閱讀書目等方面對教師的讀書活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多幾把尺子量教師,才能保證學校推進教師讀書活動持續的生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對于一名教師來講,提高自己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們農村小學教師在閱讀中既要有習得李白“鐘鼓饌玉不足貴”的傲氣,更要兼備蘇軾“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氣,才能更好地托起農村孩子的明天。
作者簡介:李廣杰,男,漢族,出生于1979年9月,中共黨員,一級教師,大專學歷,研究方向:書香校園建設。曾獲“慶陽市模范教師”“鎮原縣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獲慶陽市“第五屆校長論壇”二等獎,慶陽市論文評選一等獎。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