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宏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很多小學教師都逐漸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其中,農村小學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重點地區,因為農村的師資力量相對城市而言比較薄弱,素質教育顯得更加重要。而激勵教育則是提升教育質量、改善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就激勵教育在農村小學教育中的應用以及利弊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夠為相關的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支持。
關鍵詞:激勵教育;農村地區;小學課程;應用;利弊
一、激勵教育的重要意義
從心理學上講,激勵采用某種因素來誘發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從而產生行為推動力,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讓其能夠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因此,激勵教育是適合全體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每一位學生都有無窮的潛力,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這種潛力。學生都有一顆積極上進的心,然而,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有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比較吃力,不能夠很好地跟上老師的步伐,教師應當一視同仁,不能夠輕視落后的學生,也不能夠偏袒優等生,每一位學生都有成才的愿望和成才的需求,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這種內心的渴望,努力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二、激勵教育的方法和實踐
1.深入與學生溝通和交流
小學教師必須多與小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所以身心發育仍然不成熟,他們對于外界的一切新鮮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夠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從而因材施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設置課程。當教師收集完學生的信息之后,還要認真分析這些信息,從而用來指導后續的教育工作,要充分關心尊重學生,認同每一位學生的性格和愛好,并且根據學生的發展特征和需要,采取有目的的導向性教育,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而健康的成長。
2.重視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養
在小學教育中,不僅僅只是教導小學生學習文化課知識,也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3.積極開展各種課外活動
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當充分抓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來開展激勵教育,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把課堂中所要教學的內容融入課外活動之中,從而做到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這種做法得到了廣大小學生的認可,是一種高效的課堂開展形式。
4.對學生提出積極期望和評價
小學生都有一顆爭強好勝的進取心,因此,教師應當充分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不斷對學生提出積極的期望,例如當某位小學生考到80分的成績時,教師應當對他提出積極性期望:以你的水平完全可以考到90分,老師相信你下次考試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績。這種積極期望能夠對小學生實施目標激勵,促進其在課余時間更加努力地學習,并且提高自信心。與此同時,對于那些取得良好成績的學生,教師則應當采取激勵性評價,也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程度的物質獎勵,樹立學習榜樣,并在班級中營造一種奮發向上的學習氛圍。
5.激勵教育的利弊
通過一系列的手段,激勵教育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真正愛上學習,然而,如果操作不得當的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從而引發不良結果,降低教學質量。首先,當我們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激勵教育的時候,目標性比較強,教師往往給不同小組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這種教學目標的不統一狀況,容易讓學生引起誤會,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有限,他們認為教學任務的不同就代表著教師對于學生看法的不同,這種做法是不公平的,處理不當的話,會引發學生內心的嫉妒感。其次,很多教師往往會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開展激勵性教學,這種做法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成就,增強自信心,這比千篇一律的激勵性教學更有效果,然而,短時間之內,這種教學方式不能夠完全契合教學大綱,容易導致教學進度跟不上計劃進度狀況的出現,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壓力。最后,激勵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師往往會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活躍課堂氛圍,這能夠提升小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容易造成課堂秩序的紊亂。
總而言之,激勵教育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具有正面的激勵性作用,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在小學課堂中長時間地開展激勵性教育,我們能夠讓課堂氛圍更加活潑,讓學生真正愛上學習,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的幫助性作用。雖然激勵性教育是一項高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如果處理不當的話,會出現一些小問題,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斷探討激勵教育的具體應用策略,充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制訂教學策略,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把握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雪.小學教育管理中激勵機制的運用分析[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三)[C],2018:2.
[2]張衛國,王敏.在小學教學中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J].華夏教師,2018(7):31-3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