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巖
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兩兩之間都具備良好的互通、互促條件。筆者現以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學校家庭、家庭和社會以及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合作教育模式為例,探究其構建策略,希望能為提升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教育水平提供幫助。
一、構建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學校和家庭合作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加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
1.教師要經常家訪
家訪即教師主動構建與家長之間的聯系,通過家訪,教師能夠把孩子在學校的近況原原本本地告訴家長,并為其提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案,有利于教師和家長手拉手共同保護農村弱勢兒童的健康成長。
2.家長要和教師及時溝通
農村家長主要以賺錢養家為主,卻不知道如何更好地關心和教育孩子,所以,家長要積極主動的和教育建立聯系,一方面通過說一說孩子的生活近況以尋求與其之間的溝通方法,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向教師傳達自己的教育愿望。
(二)全面搭建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協作平臺
1.網絡化協作平臺——建立微信群
微信是現在家長和教師普遍使用的網絡通信工具,建立微信群,以教師為群主,所有家長都能在微信群里實時說明孩子的作業、學習、生活和身體情況,教師足不出戶就能準確掌握孩子情況,有利于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
2.實體化協作平臺——家長會
家長會是由教師牽頭,家長自發組織,選出家長會主席以全面匯總學生信息,并和學校共同協調學生的學習生活,在農村,要建立像模像樣的家長會還比較困難,對此,學校和教師要共同努力,從宣傳、教育入手促進家長會的成立。
(三)設置家長開放日
1.給予親子交流的機會
在家長開放日這一天,家長能夠進入學校和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對農村學校來說,在每月設置固定的家長開放日,勸導、鼓勵家長朋友來校陪孩子渡過快樂時光,是非常重要的。
2.給予教師和家長交流的機會
教師身處學校,只有通過家訪才能和家長面對面交流,但是在家長開放日,家長能夠來學校和教師交流,并實地參觀學校的軟硬件設施環境,提出意見和建議,這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二、構建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家庭和社會合作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互助互促關系
1.通過社會大家庭幫扶個人小家庭
個人小家庭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出現困難時,就可以求助社會大家庭,尤其在農村,遠親不如近鄰,農村大家庭在個人小家庭出現困難(特指教育困難)時能夠及時給予幫扶和支持。
2.通過個人小家庭構建和諧大家庭
這一辦法能夠很好地解決個人小家庭的教育困難,有利于構建和諧大家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家庭和社會雖然地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從本質上來說,只要個人小家庭能夠和諧,那農村大家庭自然也能夠和諧。
(二)建立多元化的家庭和社會之間的溝通渠道
1.通過村委會向社會傳達教育需求
村委會為村民服務,對于弱勢群體子女的受教育問題,村委會的領導會通過正規程序上報教育部門,并提出具體的教育需求,因此,村委會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最主要渠道。
2.通過網絡向社會請求教育幫助
網絡化時代的到來提升了信息傳輸速率,而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也陸陸續續有了電腦和網絡,存在教育困難的家長可以通過網絡直接向社會請求教育幫助,這是解決個別家庭重大教育困難的最有效途徑。
三、構建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學校和社會合作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學校的教育行為應受社會的監督
在如今的農村,仍有極個別的學校看不起留守兒童,甚至不愿讓他們到自己的學校里來,這已侵害了這些兒童的受教育權利。社會作為最大的第三方,要時刻監督學校對待留守兒童的態度,一旦有學校出現上述情況,一定要及時給予曝光,并請求司法協助,為留守兒童正常受教育提供切實的保障。同時,社會還應監督學校的辦學質量,如果發現有的學校確實是因為資金、人員問題而出現運營問題,則應當及時給予學校一定的幫助和支持,包括幫助其豐富教育資源、給予其一定的物質支持(例如捐款捐物)。如果發現違法辦學的情況,要予以曝光,如果發現辦學質量較高的學校,要給予其輿論上的支持和鼓勵。
(二)兩者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這里所說的校企合作并不是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合作,而是由學校為主導,企業為輔助的新型合作教育模式。具體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學校利用企業雄厚的資金力量一門心思的發展教育;第二,企業利用學校這一社會公益機構樹立自身的社會形象;第三,學校利用企業等校外機構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第四,通過校企合作樹立合作教育模式的典型,增強農村教育活力的同時繼續增強其教育實力。
綜上所述,農村弱勢群體子女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兩兩互通,共同構建起了保護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教育的“鐵三角”,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優化,新課改背景下,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教育一定會在以學校、家庭和社會為核心的合作教育模式下實現長足進步,這也是滿足農村孩子渴求讀書愿望的主要方式。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