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梅 盧華兵 呂學高(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浙江省金華市 322100)
蠶豆在江浙地區廣泛種植且種植歷史悠久[1-3],是該地區有效利用冬閑田的主要作物之一。蠶豆既可鮮食,又能收老籽粒加工或作為飼料和綠肥[4-5],且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蠶豆作為小雜糧的地位越來越凸顯,新育成的蠶豆品種也逐漸增多。為及時引進適合浙江省東陽市栽培的蠶豆新品種,探索蠶豆栽培新技術,筆者引進了6個蠶豆新品種并進行品種比較試驗,另外利用其中1個品種進行了栽培技術對比試驗,以期為蠶豆新品種的進一步示范推廣提供參考?,F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蠶豆新品種比較試驗供試材料為“雙綠5號”“寬厚大?!薄皷|方長莢”“浙蠶1號”“慈蠶1號”“浙蠶2號”,共6個蠶豆新品種,以“慈蠶1號”為對照。蠶豆栽培技術對比試驗供試材料為“浙蠶1號”。蠶豆種子均由浙江省農業廳和浙江省農科院提供。
品種比較試驗和栽培技術對比試驗均于2017年在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試驗基地內進行,試驗地海拔95 m,地勢開闊,陽光充足,道路、排灌溝渠配套,土壤肥力中等。
品種比較試驗設1個品種為1個處理,采用大區對比,不設重復,每個品種種植面積為150 m2;采用前茬蕎麥地免耕露地栽培技術,1畦雙行交叉種植,株距50 cm,每667 m2播種密度為2 300株;播種前施用底肥,每667 m2施復合肥(15-15-15)50 kg、鈣鎂磷肥50 kg、氯化鉀12.5 kg;開花前用3%天達啶蟲脒乳油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
栽培技術對比試驗設前茬玉米地耕后露地栽培(簡稱為露地栽培)、前茬玉米地耕后黑地膜覆蓋栽培(簡稱為黑地膜翻耕)、前茬玉米地免耕黑地膜覆蓋栽培(簡稱為黑地膜免耕)3個處理,每處理重復2次,小區面積為165 m2。栽培措施與品種比較試驗相同。
由表1可知,6個蠶豆品種的生育期差異不大,從播種到開始采收的全生育期在166~167 d,其中“慈蠶1號”“雙綠5號”“浙蠶1號”的全生育期為166 d,其它3個品種的全生育期為167 d。

表1 蠶豆新品種的生育期
由表2可知,6個蠶豆品種的每667 m2鮮莢產量為665.6~1 048.9 kg,每667 m2鮮莢產量最高的為“浙蠶1號”,比對照增產21.6%,最低的為“東方長莢”,比對照減產22.9%。6個品種的株高為75~97 cm,株高最高的為“浙蠶2號”,最低的為“浙蠶1號”。6個品種的單株分枝數為8.7~12.6個,單株分枝數最多的為“東方長莢”,最少的為“浙蠶1號”。6個品種的單株莢數為21.2~33.0個,單株莢數最多的為“東方長莢”,最少的為“慈蠶1號”。6個品種的每莢平均粒數為1.78~2.83粒,每莢平均粒數最多的為“雙綠5號”,最少的為“東方長莢”。6個品種的田間抗性表現不一,“浙蠶1號”的抗性表現很好,“東方長莢”的抗性表現一般。

表2 蠶豆新品種的產量及性狀表現
由表3可知,“浙蠶1號”采用黑地膜翻耕處理的生育期最短,為179 d;對照最長,為182 d;黑地膜免耕處理為181 d。以上結果表明,采用地膜覆蓋能增加土壤溫度,縮短蠶豆生育期,有利于蠶豆提早上市。

表3 不同栽培技術對“浙蠶1號”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4可知,不同栽培技術處理間的小區鮮莢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黑地膜翻耕處理的小區鮮莢產量最高,黑地膜免耕處理的小區鮮莢產量次之,分別比對照增產36.8%、22.7%,對照小區的鮮莢產量最低。各處理間單株莢數差異不顯著,單株≥3粒莢產量、單株≥3粒莢數、鮮百粒重各處理間差異均達顯著水平,且均為黑地膜翻耕處理最高,露地栽培最低。

表4 不同栽培技術對“浙蠶1號”產量及相關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6個蠶豆品種均具有植株健壯、粒大、整齊、生育期適宜的特點,其中,“浙蠶1號”產量高、成熟時間較集中、莢綠、商品性好、有效莢多,該品種適宜在浙中地區推廣應用。“浙蠶1號”采用翻耕后黑地膜覆蓋栽培的優勢明顯,與露地栽培相比,雖然單株莢數差異不顯著,但單株≥3粒莢產量、單株≥3粒莢數極顯著增加,鮮百粒重顯著增加,造成了產量增加,最終比露地栽培增產36.8%,這可能是因為地膜覆蓋后,能顯著提高地溫;同時,地膜覆蓋還有提高出苗整齊度、節約除草成本等優點。因此,在生產中應大力推廣翻耕后黑地膜覆蓋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