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近日,英國智庫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前最大的移民群是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移動,而以往更多的是從南半球較窮的國家向北半球移民。什么原因使得發展中國家間的合作成為當前全球經濟活動的主流?同期“經合組織”發布的《全球發展展望2019》給出了答案: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將其他發展中國家與中國聯系起來的大型國際發展戰略,正在進一步深化南南合作。作為新興國家的代表,中國通過不斷創新國家發展合作模式,正在逐步變革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舊理念、舊模式。
實踐證明,發達國家從自身發展經驗出發,強行向發展中國家輸入的發展模式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動亂和沖突,催生了“脆弱國家”的大批出現。根據非洲獨立調查研究機構“非洲晴雨表”的民調顯示,65%的非洲民眾對美國近期支持的尼日利亞國家選舉委員會表示“一些”或“非常”不信任。
包括中國在內新近實現工業化的新興國家,發展路徑并沒有遵循“主流”模式。而已經完成工業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化時代,反而受到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平等加劇、治理低效等問題困擾。這就在實踐中充分證明推動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發展策略,并不應被奉為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鐵律。
發達國家捂緊腰包,公開拿政治要價換合作的方式令發展中國家倍感屈辱。受全球經濟衰退的持續影響,發達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削減對外援助總規模的同時,又強化了政治性,弱化了援助的發展屬性。美國政府以自身政治利益劃線,將援助集中于阿富汗、約旦、埃塞俄比亞等與美國國家利益有重要關切的國家,同時還以援助為“大棒”懲罰與美國立場不一致的國家。在多邊援助方面,美國政府先是宣布將對聯合國的多邊捐款削減1/3,隨后又將85%以上的例行審批程序收歸總統。發達國家此舉無疑是將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發展訴
求進一步邊緣化。
與此相對應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發展融資的重要提供者。新興捐助者將官方發展援助以外的其他官方資金在全球發展融資總額中的占比從6%提升至13%,南南合作成為推動發展新動力。
面對當前的全球發展挑戰,盡管聯合國制定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消除貧困、確保發展成果的共享,但西方各國卻都沒有能力應對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其對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無償的財政支持、同時以強加改革條件為前提的援助合作模式,弊端日益凸顯。一方面僅僅依靠官方財政投入、不為雙方企業搭建互
利共贏的合作橋梁,難免出現財政資金增長乏力;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設定的改革目標不要說與這些國家的實際國情能有多少契合度,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本身就傷害了別國的民族自尊心、扼殺了改革動力。也難怪從“千年發展目標”到“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西方國家對于如何應對實施過程中的挑戰越來越信心不足。
新的國際形勢要求各國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發展模式和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戰略。而中國倡導的全球治理觀恰恰精準對接了這種發展需要。這是因為對外援助和外部資本固然重要,但卻遠遠不夠,因為如何分配和部署這些資源更為重要。優先發展某一經濟部門也許可行,但如果部門之間的聯系很差,過分強調一個部門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宏觀經濟穩定雖然重要,但對私營部門的激勵措施以確保在全球價值鏈中最貧窮的國家能夠分享最終結果也必不可少。為了回應中國為全球發展治理帶來的積極改變,“經合組織”提出了新的統計概念,一改以往猛烈抨擊新興國家提供的優惠貸款贈予成分過低的態度,將優惠貸款與非優惠性的官方資金支持都統計進來。不管此舉有多少主動為之的成分,都是對中國模式的一種承認?!ㄗ髡呤巧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