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里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均讀書量7.86本,但數據并沒有告訴你的是,這7.86本書中,成功學、心靈雞湯、營銷文以及通俗小說占了絕大部分,嚴肅閱讀仍舊非常欠缺。

何為嚴肅閱讀?這是與消遣式閱讀相對的概念。嚴肅閱讀的前提是嚴肅的寫作。在《偉大的傳統》一書中,利維斯認為嚴肅文學有以下幾種追求:對人性足夠深刻而又充滿同情的理解;對現代性的警覺;語言須能精致準確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對象;完整流暢的整體結構。換言之,與通俗讀物的好看好讀好懂不同,嚴肅寫作的意義在于刷新和重建,它“保存著對世界、對生活個別、殊異的感受和看法”,要為讀者帶來新的發現。嚴肅寫作需要的是嚴肅的、有抵抗性的閱讀,它不僅挑戰讀者的閱讀耐心,更挑戰著讀者的認知體系和價值體系。
2016年有媒體對比了中美著名大學的圖書館借閱情況,美國十所高校綜合排名的前幾名分別是柏拉圖的《理想國》、霍布斯的《利維坦》、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等,而中國幾所著名大學普遍上榜的是《明朝那些事兒》《盜墓筆記》《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藏地密碼》等。5月清華大學也公布了該校2016年度本校學生借閱排行榜,前十名分別是《明朝那些事兒》《三體》《天龍八部》《平凡的世界》《冰與火之歌》《圍城》《鹿鼎記》《笑傲江湖》《數學分析習題集題解》《倚天屠龍記》,上榜的書籍仍舊以通俗類和工具類書籍為主。頂尖的高校尚且如此,坊間更不必說了,這些其實都預示了一個長期存在并愈演愈烈的現象:嚴肅閱讀并不受歡迎。
實用主義者也許很難理解,為什么美國高校大學生借閱最多的書籍會是《理想國》《利維坦》等大部頭、難讀又難懂的古典政治學和哲學書籍。他們往往無緣感受到嚴肅閱讀帶來的真正的“力量”。比如通過文學閱讀,培養個體交流與參與的能力,以及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通過哲學閱讀,培養反思與批判的能力;通過歷史學閱讀和政治學閱讀,培養深厚的歷史感以及現代視野……
如今是個“刷”時代。刷抖音、刷微信、刷淘寶、刷新聞、刷熱點、刷閱讀量、刷三觀……很多人的確是在“刷”當中開始一天,又在“刷”當中結束這一天。信息的碎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閱讀的耐心和專一程度。一旦我們習慣了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來閱讀信息、獲取信息,并對其產生了依賴,這時如果讓我們安靜坐下來讀一卷《理想國》,它就會變成一件費力掙扎的苦差事。
移動設備深刻改變了閱讀的中介,紙質書籍的沒落甚至消亡日漸成為一個醒目的話題。最早是抱著一本書正襟危坐地翻看閱讀,到后來可以在PC端或者Kindle上閱讀,到現在,小小的手機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閱讀需求。許多電子書城的儲存容量并不遜于一個實體圖書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閱讀:走路、等公交、上廁所、會議中、逛街、排隊、吃飯……幾乎任何你的手可以拿出手機的時刻,你都可以進行閱讀。
“隨時隨地、無時無刻”自然是方便快捷,可這種快捷也破壞了閱讀的儀式感。閱讀的儀式感,并不一定是“焚香沐浴、品茗閑吟”,它指向的是閱讀這一行為的“平心靜氣,全神貫注,聚精會神”。就像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描述的:“學習閱讀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學習‘破解密碼的過程。當人們學習閱讀時,人們是在學習一種獨特的行為方式,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身體靜止不動。自我約束不僅對身體是一種挑戰,同時對頭腦也是一種挑戰。句子、段落和書頁一句句、一段段、一頁頁慢慢地翻開,按先后順序,并且根據一種毫不直觀的邏輯。”
但現在,坐在馬桶上的三五分鐘時間里,你都可以打開十個不同的公眾號,簡略翻看十篇完全不同類型的文章,不需要順序,也不講求邏輯。手機閱讀成為對時間的打發,成為一種純粹的休閑和娛樂。
嚴肅閱讀關系著邏輯和修辭傳統的習得,關系著娛樂與嚴肅的邊界,甚至關系著愚昧與開明、專制與自由的博弈,有學者甚至認為,嚴肅閱讀的存亡,關系著人類文明的存亡。這或許不是危言聳聽。我們自不是反科技、反數字閱讀、反消遣式閱讀,我們在享受非嚴肅閱讀的便利、輕松、愉快的同時,卻沒有對嚴肅閱讀的逝去保持應有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