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清蝗蟲知識與蝗災防治技術研究

2019-05-13 09:15:36
中國農史 2019年6期

(阜陽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安徽 阜陽 236037)

明清兩代歷時543 年,蝗災頻仍,農作物嚴重受損,遏制了社會經濟發展,引起廣泛關注,從而促使蝗蟲知識日趨豐富,蝗災防治技術不斷提高。

一、明清蝗災知識的發展

據對《明史》《清史稿》等所載蝗災的不完全統計,明清共發生284 次蝗災,不到兩年1 次。頻發的蝗災,加上“經世致用”思潮和西方近代科技思想的影響,促使時人注重從實踐中認識蝗蟲蝗災,從而促進了蝗蟲知識的提高與進步。

(一)明清蝗蟲知識提高的原因

明清時期注重實用,經世致用觀念盛行,研究蝗蟲蝗災的成果眾多。加上西方近代科技思想的影響,蝗蟲知識有很大提高,“治”蝗觀念增強,“敬”蝗觀念減弱,蝗災防治技術有較大提高。

1.“經世致用”觀念的影響

明清時期,心學受到批評,王陽明的“理在心中”,不研究客觀事物,即可得事物之理①閻韜注評:《傳習錄·答顧東橋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9頁。,成為鉗制思想的枷鎖。人們以務實的態度關注實際,“經世致用”思潮應運而生,強調以積極、探索的精神研究自然和社會問題。

“經世致用”追求實用。王夫之說,“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②轉引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61頁。。離開“器”,“道”就失去存在的依據,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肯定了實踐的重要作用。認為“從自然的變化,可以預知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可事先加以防御,從而保護人類。”③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文化史》,第462頁。戴震說,“心能使耳目鼻口,不能代耳目鼻口之能,彼其能者各自具也,故不能互為。”“思者,心之能也。(心之)精爽……能進于神明,豈求諸氣稟之外哉!”④[清]戴震:《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0-272頁。人類可借助耳目鼻口和心的功能,從感知事物現象到認識事物的規律,實現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強調“學者”既不能被他人的錯誤認識蒙蔽,也不該被自己的錯誤觀點影響或事物的表象蒙蔽⑤[清]戴震:《戴震集》,第186頁。。這些觀念有助于增進蝗蟲知識。

2.西方近代科技思想的影響

明清之際,大批傳教士來華,其中很多人精通西方近代科技知識,把近代西方的科學知識和觀念帶到中國,從而影響國人的思想觀念。他們和中國學者一道參與各種科技活動,1669 年康熙任命南懷仁為欽天監監副,勘測萬泉河引水工程及制造各種天文儀器等⑥張承友等:《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學苑出版社,2002年,第67頁。;利瑪竇在華期間撰述了大量中文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識引起士大夫的科技興趣,他們積極參與各種科技活動。徐光啟希望“從傳教士攜來的西洋科學中獲得中國之急需。”⑦[明]徐光啟:《徐光啟集·治歷疏稿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6頁。他跟隨利瑪竇等學習、翻譯、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翻譯了《幾何原本》,編輯了《測量法義》等著作,在農學、水利等領域取得很多成就。李之藻在天文、水利等領域均有研究⑧張承友等:《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第71頁。。黃宗羲、方以智等也都積極從事科技探索,撰寫了一系列著作。

正是在西方科技知識、思想的影響下,明末清初興起了一股積極從事科技活動、探索自然的熱潮。蝗蟲知識與蝗災防治技術的提高,與其有著密切的關聯。注重觀察自然、探究其規律成為一些學者追求的目標。徐光啟對蝗蟲的觀察與總結,正是西方實證科學影響的結果。

(二)明清蝗蟲知識的發展

明清時期,頻繁的蝗災使人們在實踐中與蝗蟲的接觸增多,加之“經世致用”觀念和西方近代科技思想的滲透,推動時人以務實的精神去解決現實問題,關注蝗蟲蝗災,出現了徐光啟《除蝗疏》、陳芳生《捕蝗考》等探討蝗蟲習性與防治技術的專著,增進了對蝗蟲的認識。

1.對蝗災發生時間的認識

徐光啟研究認為,蝗災“最盛于夏秋之間”①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0頁。。蝗卵孵化對于溫濕度有明確要求,只有溫濕度適宜,才能成功孵化。馬世俊指出,我國東部農區東亞飛蝗蝗卵發育速度與溫度相關,較干土壤內蝗卵發育較快,最佳溫度為26~32℃;土壤中水分直接影響蝗卵孵化速度,華北蝗區沖積土的含水量為8%~16%時孵化率最高,整齊度也最大;孵化后,蝻與成蟲起點發育溫度都比蝗卵高,并且隨齡期增加而增高,45℃為最高發育臨界點。東亞飛蝗適宜發育溫度為25~40℃,最佳范圍為28~34℃”②馬世駿:《東亞飛蝗在中國的發生動態》,《昆蟲學報》1958年第1期。。清陳芳生也說,蝗“最盛于夏秋之間,與百谷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③[清]陳芳生:《捕蝗考》,《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三·政書類三》。。不僅肯定夏秋間適宜溫濕度與蝗蟲的關系,也注意到大量農作物對于蝗蟲的意義。

盡管徐光啟等明清學者未能精確到具體度數,但夏秋兩季蝗蟲最盛的結論,已實際涉及溫濕度。明清蝗災的實際發生時間也證明了這一結論。

表1 明清蝗災月份分布統計表④表中數據主要根據《明史》《清史稿》等所記載蝗災統計所得,下表同。此外,僅記為春季的8 次、夏季23 次、秋季12次及冬季3次。

據表1,夏季四至六月蝗災次數之和為92 次,加上記為夏季的23 次,共115 次,占總數40.1%;秋季七到九月之和是79 次,加上記為秋季的12 次,共91 次,占總數32%以上。夏、秋兩季共計206 次,占總數72.5%。顯然,符合徐光啟等的判斷。

2.對蝗災主要發生地的認識

徐光啟說,“蝗之所生,必于大澤之涯……幽涿以南,長淮以北,兗州以西,梁宋以東,都郡之地,胡漅廣衍,暵溢無常,謂之涸澤,蝗則生之。”⑤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0頁。包括今魯、豫、冀、京等之一部或大部。明清蝗災地域數據證實了這一結論,尤其山東共發生110地次蝗災,占總數的22.27%,以上所說四省市共294地次,占總地次近60%。與以上地域近鄰的蘇皖等地數量也不少。

表2 明清蝗災地域分布統計表

徐氏所說的蝗災高發區,具備蝗卵孵化、幼蟲發育所需的溫濕度環境。陳正祥說,“限制蝗蟲分布的首要氣候條件便是濕度,世界上主要的蝗患地帶,都是比較干燥的區域。”⑥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三聯書社,1983年,第53-54頁。據分析,蝗災前多出現大旱,史料中不乏“旱蝗”記載。旱災于蝗災雖非必然的因果關系,但確為蝗災主要誘因之一。雨水可通過破壞環境威脅甚至殺死蝗卵,連續降雨淹沒蝗蟲繁殖所需灘地及喜食植物,降低蝗蟲繁殖率和蝗災發生率,但蝗災仍與水災關聯。陳崇砥:“蝗為旱蟲,故飛蝗之患,多在旱年,殊不知其萌蘗則多由于水,水繼以旱,其患成矣。”①[清]陳芳生:《捕蝗考》,《欽定四庫全書·政書類三》。馬世駿:“水旱災害交替發生使在沿湖、濱海、河泛以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或拋荒地,即直接形成了適于飛蝗發生并猖獗的自然地理條件。”②馬世駿等:《中國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科學出版社,1965年,第25頁。系統闡明了水旱與蝗災的關系,因之“東亞飛蝗普遍分布于我國東部平原洼地及河流附近的荒灘荒坡。”進而把我國蝗區劃分為濱湖、沿海、內澇和河泛蝗區四個類型③馬世駿:《東亞飛蝗發生地的形成與改造》,《中國農業科學》1960年第4期。。

溫度影響蝗蟲繁殖,低溫則使蟲蝻因寒冷而凍死。暖冬利于蝗卵過冬,隨著春夏之交溫度回暖,便可大規模孵化,發生蝗災。因此,暖冬常有祈求雨雪現象,如天順元年(1457)冬,“宮中祈雪。”④《明史·五行志》。

3.對蝗蟲食性的認識

蝗蟲有喜食的植物,蝗卵孵化后或蝗遷飛而至,如喜食植物充足就可大量繁殖,產生二代乃至三代蝗蟲,危害極大。陳芳生“百谷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說明很多農作物是蝗蟲喜食之物。徐光啟“蝗之所生,必于大澤之涯”,“蓋湖漅積瀦,水草生之。……北方之湖,盈則四溢,草隨水上。迨其既涸,草留涯際,蝦子附于草間。既不得水,春夏郁蒸,乘濕熱之氣,變為蝗蝻,其勢然也。”⑤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0、1301頁。蝦子變蝗說是錯的,但蝗蟲發生地的判斷正確。此類區域因有大量蝗蟲喜食植物而成蝗災高發區⑥馬世駿:《東亞飛蝗發生地的形成與改造》,《中國農業科學》1960年第4期。。蝗蟲喜食的野生植物有蘆葦等禾本科植物及荊三棱等莎草科植物,還有玉米、水稻、高粱等農作物,極端饑餓時亦啃食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和大豆等豆科作物⑦馬世駿:《東亞飛蝗在中國的發生動態》,《昆蟲學報》1958年第1期。。

明清時對蝗蟲不食之物的認識更為廣泛,如豌豆、豇豆、綠豆、芝麻、大麻、薯蕷、莔麻、芋桑及菱芡等。“若將稈草灰、石灰二者等分為細末,或灑于禾稻之上,蝗則不食。”⑧汪志伊:《荒政輯要·厚給捕蝗》,《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三編》,文海出版社,2006年,第11頁。在實踐中用于防治蝗災。

4.對蝗蟲發育史的認識

在前人對蝗卵發育過程、時間、食性等認識的基礎上,徐光啟分析了東漢永和六年(141)三月“去歲蝗處又蝗,子生蝗蝻”的記載,認為蝗子是去歲遺種,并非蟄蝗。蝻擅長跳躍而無法飛行,移動速度、范圍遠不及成蟲。蝻為成蟲后很快可排卵,卵十八日又孵化成蝻,蝻經數日可成蝗,如此往復,貽害極大。又說:“秋月下子者,則依附草木,枵然枯朽,非能蟄藏過冬也。然秋月下子者,十有八九;而災于冬春者,百止一二。三冬之候,雨雪所摧,殞滅者多矣。其自四月以后,而書災者,皆本歲之初蝗,非遺種也。”不同時期蝗子成活情況不同,“夏月之子易成。八日內,遇雨則爛壞;否則,至十八日生蝻矣。冬月之子難成,至春而后生蝻。故遇臘雪春雨,則爛壞不成。”⑨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0、1306頁。徐光啟詳述了蝗蟲下子情形,蝗卵入地不及一寸,地面有孔隙,易于發現。蝗蟲群飛群落,同時同地下子⑩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5-1306頁。。宋代所謂治蝗要治早、治小的理論依據即在于此。

明清時總結了蝗蟲所怕之物。樹木成行、旌旗森列及金、炮之聲等都為蝗所懼,聞之遠避,可人為創造相應景象嚇跑蝗蟲①汪志伊:《荒政輯要·厚給捕蝗》,《中國近代史料叢刊三編》,第11-12頁。。如蝗災之地群起而動,依此驅趕蝗蟲,使其不敢下落,可減少損害。

事實證明,昌樂藍寶石不僅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優質藍寶石,而且還伴生多種寶玉石礦物,昌樂方山藍寶石原生礦是世界唯一的寶石原生礦床,是世界寶石礦的圣地。

二、明清時期蝗災防治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明清時期,蝗蟲知識的不斷豐富,促進了視蝗蟲為“神蟲”的傳統觀念及“以德驅蝗”、祈神禳蝗等行為發生明顯轉變,人們更注重實際防治效果及農作物安全的客觀現實。徐光啟認為蝗災之害甚于水旱,但水旱災乃“天設”,蝗災若“先事修備,既事修救。人力茍盡,固可殄滅之無遺育。”得出“蝗災甚重,而除之則易”②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99頁。的結論。

(一)明清蝗災防治政策更為嚴厲、完備

明清統治者認識到蝗災導致農作物收成銳減,嚴重威脅百姓生存,致使社會矛盾激化,危及政權。出于政權穩固目的,切實制定了一系列嚴格、完備的治蝗法令,督促地方盡心捕蝗。

1.捕蝗制度明晰、具體

明永樂元年(1403)令各地官府“春初差人巡視境內,遇有蝗蟲初生,設法撲捕,務要盡絕。如是坐視,致使滋蔓為患者,罪之。若布按二司官,不行嚴督所屬,巡視打捕者,亦罪之。每年九月行文,至十一月再行。軍衛令兵部行文。永為定例。”③[明]李東陽等奉勅撰,申時行等奉勅重修:《大明會典·戶部·災傷》,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327-328頁。春初巡檢蝗卵是否孵化為蝗,以便及時撲捕;冬初巡視以便掘挖蝗子,避免來年為患。捕、掘不盡致使為患,地方官將獲罪,使巡視制度化。十一年九月,詔令“郡縣每歲春行視境內”,勿使蝗蝻害稼。④《明史·成祖紀二》。正統十三(1448)年五月,“遣使捕山東蝗。”⑤《明史·英宗前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批準了史茂奏請的捕蝗事項,“蝗蝻生處,分別多寡,樹立旗號依次撲捕之處,亦在地方官實力董率,按照情形辦理,不必拘泥。……并令鄰封州縣協捕等語,應如該御史所奏,行令各該督撫飭地方官。”⑥《清實錄·清高宗實錄》,中華書局,1986年,第685頁。三十五年再諭:地方官“平日自當悉心體察,防于未然,及生發之初,即力為設法搜捕。原可不留遺孽,以人力勝之。”⑦《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吏部·處分例·捕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6539頁。乾隆再三告誡官員小心應對蝗災,相信人力可以勝蝗。

對捕蝗行動中成效顯著者給予獎勵。乾隆十六年,“凡有蝗蝻地方,文武官弁合力搜捕,應時撲滅者,應行文該督,確實查明,果系即時撲滅,俟具題到日,準其紀錄一次。”三十五年,“果其捕除迅速,方當交部議敘,以示獎勵。”⑧《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吏部·處分例·捕蝗》,第6539頁。怠惰者則嚴懲,康熙四十八年(1709),“州縣衛所官員,遇蝗蝻生發,不親身力行撲捕,藉口鄰境飛來,希圖卸罪者,革職拿問。”并明確懲治標準,各級官員應合力捕殺蝗蟲。“直省瀕臨湖河低洼之處,……如州縣官不早撲除,以致長翅飛騰者,均革職拿問。”⑨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督捕蝗蝻》,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00頁。

禁止官吏捕蝗擾民、損壞田禾等行為。明宣德五年(1430),“往年捕蝗之使害民不減于蝗,宜知此弊。”故作《捕蝗詩》示之⑩《明史·宣宗紀》。。清代進一步完善治蝗法規。乾隆三十年強調,州縣官捕蝗開支多者動用公款,少者自籌,凡已用公款仍擾民、滋害傷稼者,給予賠償11《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吏部·處分例·捕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6539頁。。嘉慶時規定:“地方遇有蝗蝻,州縣官輕騎減從,督率佐雜等官處處親到,偕民撲捕。隨地住宿寺廟,不得派民供應。州縣報有蝗蝻,該上司躬親督捕,夫馬不得派自民間,如違例滋擾,跟役需索,藉端科派者,該管督撫嚴查從重治罪。”“撲捕蝗蝻需用民夫,不得委之胥役地保科派擾累。倘農民畏向他處,撲捕有妨農務,勾通地申胥役,囑讬賣放及貧民希圖捕蝗得價私匿蝻種,聽其滋生延害者,均按律嚴參治罪。”詳盡列舉各種擾民行為,如有違逆,依律懲處。

捕蝗“踹損田禾,恭奉諭旨給價若干,為期尚早,可以播種晚禾,每畝給銀若干。乾隆十六年:補種不及,每畝給米若干,立時給發,不可遲吝。”①《大清律例會通新纂·檢踏災傷田糧》,(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956頁。首先鼓勵補種,補償銀兩以資買種。補種不及者,給米補償。又“地方督捕蝗蝻,凡人夫聚集處所踐傷田禾,該地方官查明所損確數,核給價值,據實報銷。”②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捕蝗損禾給價》,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02頁。

2.獎勵民眾捕蝗

嘉靖十八年(1539),山東歲歉,“令民捕蝗者倍予谷,蝗絕而饑者濟。”③《明史·列傳九十一》。按捕蝗數成倍易谷,有利于激發民眾捕蝗熱情。弘治七年(1494),“命兩畿捕蝗,民捕蝗一斗,給米倍之。”④《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卷16。萬歷四十四年(1616)過庭訓疏曰:“大小男婦,但能捉得蝗蟲與蝗子一升者,換餅三十個。……自今以后,能將近地蝗蟲或蝗子捕得半升者,才給米面一升,為五日之糧。如無,不許準給。”蝗子半斗和蝗蟲半斗差異極大,但體現了公平原則,男女老幼均等值換谷。直接從集市購買面餅食用,省下往返吃飯時間。地方捕蝗經驗極為豐富。

役夫給價標準及收購蝗蝻價格明確。江蘇人均每日倉米一升,……收買蝗蝻每斗二十文,挖掘蝻種每升一十文;安徽人均每日米一升,挖掘未出土蝻子每斗銀五錢,已出土跳躍成形者每斗二十文,長翅飛騰者每斗四十文等。⑤參見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捕蝗公費》,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02、201頁。

3.明確蝗災申報、巡驗等制度

洪武元年(1368)令水旱之地及時勘實災情,蠲免租稅。⑥[明]傅鳳翔編:《皇明詔令·初元大赦天下詔》,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33-34頁。宣德五年二月,令去年遭受水旱蝗蝻處,“速行巡按御史按察司委官從實體勘,災傷田土,明白具奏,開豁稅糧坐視不理者罪之。”⑦[明]傅鳳翔編:《皇明詔令·春和寬恤敕》,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622頁。依農田受損實情蠲免稅糧。弘治三年(1490)議準按受災分數免除田稅,“全災者,免七分;九分者,免六分;八分者,免五分;七分者,免四分;六分者,免三分;五分者,免二分;四分者,免一分。”⑧[明]李東陽等奉勅撰,申時行等奉勅重修:《大明會典·戶部·災傷》,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323-324頁。一再強調如實奏報災情,不可“附下罔上”。

清代:凡遇災傷,督撫先奏報被災情形,“夏災限六月終旬,秋災限九月終旬。”⑨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蠲恤·報災》,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86頁。乾隆七年(1742),“夏災不出七月半,秋災不出十月半”。⑩《欽定大清會典·戶部·蠲恤·奏報災傷之等》,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第8952頁。期限延長。災傷申報視路程給予相應寬限,但若拖延過久及故意隱匿者,將懲處地方官。州縣被災,督撫需令官員確勘受災田畝,“將被災分數按照區圖村莊逐加分別申報司道。”蠲免標準:水旱成災“被災十分者,蠲正賦十分之七;被災九分者,蠲正賦十分之六;被災八分者,蠲正賦十分之四;被災七分者,蠲正賦十分之二;被災六分五分者,蠲正賦十分之一。”災蠲官租:“被災十分者,蠲原租十分之五;被災九分者,蠲原租十分之四;被災八分者,蠲原租十分之二;被災七分者,蠲原租十分之一;被災六分以下,不作成災分數,其原納租銀概緩至來年麥熟后啟征。”11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蠲恤·災蠲官租》,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87-189頁。官租蠲免稍低于正賦,最高蠲免一半,災損六分以下,不予蠲免。這些規定同樣適用于蝗災。

(二)明清蝗災防治技術多樣、高效

在總結各代經驗基礎上,明清應對蝗災技術有很大提高,尤其組織化、協調性較為突出,強調捕蝗中協同合作的重要性。徐光啟肯定唐代姚崇治蝗的功績,而“倪若水盧懷慎之說謬也”,強調“蝗蟲之災,不捕不止”①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3頁。。蝗蟲蝗災的唯心觀念減弱,捕蝗意識明確。蝗災防治技術主要有:

1.重視捕蝗行動中的多方合作與協調

徐光啟指出,捕蝗“必合眾力共除之,然后易。”②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299頁。強調協同共捕。“須撫按道府,實心主持。令州縣官,各各同心協力,方為有益。若一方怠事,就此生發,蔓及他方矣。”③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4頁。撫按道府主持大局,協調地方一致行動,共同致力于捕蝗,才可產生效果。

清代重視捕蝗的組織安排,對于不盡心捕蝗者及隱瞞災情者予以嚴懲。雍正六年(1728):“蝗蝻最為田禾之害,然訊加撲滅可以人力勝之。昔我圣祖仁皇帝訓飭地方官諄諄以捕蝗為急務,其不力者,加以處分。”對于敷衍應付,奏報蝗災已除而實未除的前江南總督范時繹,著“查明,題參,并將該督撫交部嚴加議處,以儆怠玩,嗣后各省地方如有蝗蝻為害之處,必根究其起于何地。其不將蝻子即時撲滅之地方官著革職拿問。若蝗蟲所到之地,而該地方官玩忽從事不盡力撲者,亦革職拿問,并將該督撫嚴加議處。”④楊西明編:《災賑全書·捕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文海出版社,2006年,第26-27頁。雍正堅信蝗災可除,嚴懲捕蝗不力之官。乾隆十六年覆準,“凡有蝗蝻地方,文武官弁合力搜捕,應時撲滅者,應行文該督,確實查明,果系及時撲滅,俟具題到日,準其記錄一次。十八年,諭定例州縣等官,捕蝗不力,藉鄰封,希圖卸罪者,革職拿問,該管上司不速催撲捕者,降級留任……三十年奏準,州縣官遇有蝗蝻不早撲除,以致長翅飛騰、貽害田稼者,均革職拿問,該管知府、直隸,州知州不查報者,亦革職。”二十四年,“安徽懷寧蝗,以捕蝗不力,奪陳宏謀總督銜。”⑤章義和:《中國蝗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6頁。《荒政輯要》記載一次地方協力捕蝗的成功范例。蝗災發生時,官府及時征集民夫、設廠領導、統一號令、設置東西莊,明確捕蝗、獎勤罰惰等具體規定。結合蝗蟲“三不飛”的習性,同心協力,成功消除6月11日、15日兩大蝗災,“禾苗無損。”⑥參見汪志伊:《荒政輯要·厚給捕蝗·捕蝗法》,《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文海出版社,2006年,第8-10頁。

地方遇有蝗蝻,“徑移鄰封州縣星馳協捕。其通報文內,即將有蝗鄉村鄰近某州縣業經移文協捕之處逐一聲明,仍將鄰封官到境日期續報上司查核,若鄰封官推諉遷延,嚴參議處。”⑦故宮博物院編:《欽定戶部則例·鄰封協捕》,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01頁。康熙四十八年已對以“鄰境飛來”為借口推卸捕蝗責任的行為予以懲處,此條資料規定鄰封必須依蝗發地預定之期到場協捕,否則嚴懲。

2.針對蝗蟲不同階段特點,提出根除蝗源、蝗子,應對蝻、蝗等有效方法

徐光啟指出,“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⑧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1頁。“既知蝗生之緣,即當于原本處計劃,”令湖灘洼地多、易發蝗災諸地有司衙門于水落后及時清除水草,根絕蝗蟲賴以滋生的環境。⑨見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4頁。既破壞蝗蟲得以產生的食物源,水草上的蝗子也被燒死。清顧彥《治蝗全法》“治蝗于無蝗之先者,必須于此等生蝻所,將草盡行鏟去,則根即可消除”。沈氏《農書》“一切損苗之蟲,生子每在腳塍地之內,冬間鏟削草根,另添新土,亦殺蟲護苗之一法”⑩陳恒力校點,張履祥輯補:《沈氏農書·運田地法》,中華書局,1956年,第17頁。。清理冬田中作物殘根,連同蟲卵一并清除。蝗子,官府應集民眾于土脈隆起處掘挖;蝻,需開掘長溝,驅其入溝,民眾迅即掃撲、掩埋;成蟲,集民眾于蝗落處用繩兜兜取,交官易粟①見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第1304-1305頁。。突出萬眾齊心,協力捕蝗的成效。徐光啟認為激發民眾捕蝗積極性,不僅要有激勵措施,更應讓其清楚蝗之危害,產生捕蝗自覺性。春夏之際,民眾于湖灘地“捕得子蝦一石,減蝗百石,干蝦一石,減蝗千石。但令民通知此理,當自為之,不煩告戒矣。”②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4頁。認識到提高民眾除蝗意識才是消除蝗災的最好辦法。明正統七年(1443)正月,英宗遣官分赴順天、直隸等地“巡視蝗蟲種子”③《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1024頁。,對于蝗之幼蟲,“設法撲捕,務要盡絕”,置之不顧,“致使蔓延為患者,罪之”④申時行、趙用賢:《大明會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9頁。。景泰八年(1457)正月,戶部奏:去年山東“蟲蝻,今春初恐遺種復生,宜令各巡撫官仍委官巡視撲捕”⑤[明]陳文:《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5783頁。。

清康熙指出,“每于歲冬即布令民間,令于隴畝之際,先掘蝗種。蓋是物也,除之于遺種之時,則易除之;于生息之后,則難除之。于跳躍之時,則易除之;于飛揚之后,則難除之。于稚弱之時,則易除之;于長壯之后則難。當冬而預掘蝗種,所謂去惡務絕其本也。”⑥李文海、夏明方:《中國荒政全書·捕蝗匯編·捕蝗說》,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05頁。認清不同階段的難易程度。因此,清代各時期均重視掘挖蝗子。“直隸濱臨河湖低洼之處,須防蝻子化生。該督撫嚴飭所屬,每年于二三月早為防范,實力搜查。一有蝻種萌動,即多搬兵役人夫,及時撲捕,或掘地取種,或于水涸草枯之際,縱火焚燒。”⑦鄧云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84頁。蝗蟲“所止之處,喙不停嚙。又數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如是傳生,害之所以廣也。秋月下子者,則依附草木,枵然枯朽,非能蟄藏過冬也,然秋月下子者十有八九。”⑧俞森:《捕蝗集要》,中華書局,1991年,第5頁。詳細闡述了蝗蟲生息繁衍的生命周期。

總結出蝗早晨沾露不飛、中午交配不飛、日暮聚集不飛的生活習性,“一日止此三時可捕飛蝗,民夫亦得休息之候”,民眾不僅可借機休息,捕蝗效果亦最佳。如此往復,蝗即可絕。用此方法,6月11日、15日兩次蝗災“盡行撲滅,無余,禾苗無損。”因之“大加褒獎鄉地民夫,每名捐賞百文,逐名唱給,冊外尚有余夫數十名,亦一體發賞,鄉地里民歡呼而散。”⑨參見汪志伊:《荒政輯要·厚給捕蝗·捕蝗法》,《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文海出版社,2006年,第8-10頁。

3.易旱地為水田,防治蝗蟲

該方法由徐光啟提出,認為旱地對自然條件依賴大,即便勤勉耕作,但若出現水旱,“一年之功棄矣。”而“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茍修,則地利可盡也。且蟲災之害,又少于陸。”⑩石聲漢校釋:《農政全書·荒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7頁。因此蝗災多發地區可用此法有效抑制蝗災。《清會典》:“國初,選定了低地種稻、高粱、稗子、苘麻”,原直隸地區東部蝗災屢發,損害嚴重,康熙十三年(1794)令“將天津附近荒棄地畝,開墾一萬畝改為水田”。并令各省巡撫招募閩、粵、江南等精通水作之人,計口授田,給予牛、種,效果很好。對于預防蝗災發揮了一定作用。

4.利用食物鏈除蝗

明清出現很多益鳥捕蝗的記載,嘉靖《仁化縣志》“同治九年八月間,胡坑蝗蟲遍野,或有烏鴉數百,飛集食之,數日俱盡。”光緒《寧河縣志》“道光五年飛蝗蔽日,所過田禾一空……詰旦有雀來,如云集、啄食蝗,一二日間蝗立盡”。同治《當陽縣志》“咸豐七年夏旱,蝗食禾苗殆盡,惟治北黃鵠灘,有鷹數百,啄蝗空中,蝗避去不為禾苗害”。11轉引自郭文韜、曹隆恭:《中國近代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232頁。充分利用蝗蟲天敵防治蝗災,發揮了重要作用,只要加強益鳥保護,就會獲得生物防治蝗蟲的良好效果。

利用鴨等家禽治蝗。清陳世元《治蝗傳習錄》、陳世儀《除蝗記》等都記載了該方法:蝗不能飛之時,“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①梁家勉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農業出版社,1989年,第525頁。蝝乃蝗之幼蟲,即蝻。利源《捕蝗圖冊》指出,“放鴨吞蝗,蝻子生出時皆聚集一處,最易捕獲,但挖掘亦可有未盡之處,出土亦有漏捕者,甚至進入稻田豆地不能捕撲,則應該放鴨子,縱入地內吞食蝗蟲,既不損壞莊稼,又能大量消滅蝗蛹”。咸豐七年(1857)四月無錫軍以數百鴨捕食嶂山之蝗,頃刻而盡。

明清時期,撲打、火燒、坑埋、溝阻等方法以及農業方面的輪作、種植蝗不食之物、套種、秋冬翻耕、種植早熟作物等傳統蝗災防治技術仍被廣泛使用,如秋耕,“秋耕之利,掩陽氣于地中,蝗蛹遺傳翻覆壞盡”,可避免來年蝗子孵化為害的潛在可能。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更注重利用農業的精耕細作和農業生態系統預防蝗災。明馬一龍說,“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矣。”②宋湛慶:《〈農說〉的整理和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7頁。不同農作物習性各異,生長過程中對水肥光熱等要素的需求也不同,只有充分認識這些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并加以利用,農作物才能茁壯生長,抵御包括蝗蟲在內各種災害的性能自然增強,達到防治蝗災的效果。清楊屾強調農業生產中應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天主行施,地主含化,惟憑水火之調燮;損其有余,益其不足,更須人道以裁成”。關鍵要協調好農作物生長必不可少的水、火兩者的關系,這決定于人的協調作用,因此要把握一個“度”。亦即“得時”,“布種必先識時,得時則禾益,失時則禾損”。“稼得其時,則無五賊寒熱之害;稼失其時,更有外侵零秕之憂。”③見[清]楊屾:《知本提綱·修業章·農則耕稼第一條》,南京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資料室。得時之稼長勢旺盛,抗御蝗蟲等災害的能力增強。

可見,隨著科技的進步,明清時期基本舍棄了蝗災的各種唯心觀念。觀念上進步,應對蝗災的行為必然更注重實際效果,從而不斷總結、繼承歷代防治經驗與技術,并在現實中不斷探索更有效的蝗災防治方法,使明清應對蝗災的能力越來越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免费看a毛片| 一级毛片免费的| 97狠狠操|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欧美精品xx|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午夜天堂视频|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日韩AV无码一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在线欧美国产|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久久77777| 亚洲免费成人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日韩| 色老头综合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91精品网站| 欧美精品1区2区|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一在线|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亚洲美女一区|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二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色噜噜久久|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