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海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法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明顯不足。本文主要討論經濟法理論研究中長期存在的與其他部門法理論互動交流不足的問題,側重從經濟法學界自身查找原因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有助于部門經濟法理論的成熟與發展。
一、理論研究的封閉性及其影響
(一)封閉性及其表現
部門經濟法理論研究的封閉性,是指部門經濟法學者在理論研究過程中不重視與其他法律部門學者(特別是傳統法部門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重視對其他部門法研究成果的借鑒和融合,滿足于部門經濟法理論自說自話的自我孤立和封閉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不關心或者排斥其他部門法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法律部門,與傳統法律部門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這種密切聯系在法學理論層面主要表現為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都調整經濟關系,都有經濟性[19];表現在現實立法中,則是經濟法立法中,包括大量的其他部門法律規范。這也是部門經濟法和其他部門法學者都在研究的交叉性法律問題,盡管學者研究的角度、范圍和結論有所不同,但顯然不專屬于部門經濟法學研究的范圍。因此,對于部門經濟法學者而言,無論理論研究和法學實踐,都應當關注和借鑒其他部門法學者在這些問題上的研究成果。但遺憾的是,各部門法學者在這些問題上,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理論,進行“自說自話”的研究,甚少關心或者只是單純以批判的態度去看待其他部門法學者的相關研究。
第二,不重視部門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之間的繼承性研究。經濟法是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新產生的法律部門,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創新性,但經濟法不是在對傳統法理論完全否定基礎上憑空產生的。部門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之間存在法律原理繼承性和法律規范現實交叉性等多方面的緊密聯系。受以往經濟法部門獨立地位之爭的影響,部門經濟法理論偏重于強調經濟法的獨立性(創新性),相對忽視經濟法對于傳統部門法理論繼承性的研究,甚至走向極端,不僅排斥從傳統法角度的研究,甚至對傳統部門法基礎上形成的經濟法立法、執法和司法中通用的法律概念,如“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也盡量避免使用[20],導致部門經濟法理論研究的封閉性。
(二)封閉性的消極影響
第一,影響部門經濟法理論成熟。部門經濟法理論研究近些年進展甚微,原因雖有多方面(包括基礎理論問題研究難度大、主要研究力量轉向經濟法具體制度和具體問題的研究等),但理論研究的封閉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以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關系的研究為例,研究水平仍然停留在傳統理論的單個法律部門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認識水平上。這種認識水平并不能真正解決部門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關系的深層次認識問題,特別是與部門經濟法存在密切聯系的行政法、民商法等部門法的關系。
第二,影響部門經濟法在理論和實務界的影響力發揮。部門經濟法學者在塑造自己的經濟法理論時,有意或無意排除其他部門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或者只是簡單地對其他部門法對經濟關系的調整視而不見,造成部門經濟法理論既難以為學界普遍接受,又難以對現實立法、執法和司法產生應有的影響力。以經濟法責任的研究為例,部門經濟法學者多主張經濟法責任是不同于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獨立責任類型,直接否定三大責任屬于經濟法責任的基本組成部分。這種研究結論既缺少理論合理性,又得不到法學界的普遍認可,更與現實的經濟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明顯不符,明顯降低了部門經濟法理論應有的理論和實踐影響力。
二、理論研究封閉性的成因
(一)“獨立性之爭”的負面影響
20世紀80年代,經濟法興起過程中與民法為代表的傳統部門法學者之間的學術論戰,是立基于傳統法理論形成的論戰,最終演變為新興法律部門與傳統部門法之間的“地盤”劃分及學科地位之爭。這次論戰雖然最終確立了經濟法、社會法等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基本法律部門的地位,但是并沒有真正從理論層面解決新興法律部門與傳統法律部門之間的科學劃分問題。傳統部門法學者雖然表面上并不否認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但是對部門經濟法多以“經濟行政法”視之,而部門經濟法學者則認為部門經濟法并不是經濟行政法,而是與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基礎法并列的基本法律部門。這場爭論對部門經濟法學者帶來了一個嚴重的消極后果,就是為避免部門經濟法被當成“經濟行政法”或單純被視為一門法律學科,除了極力證明部門經濟法不屬于行政法外,也極力避免使用傳統部門法的一些概念和理論,以免被認為是在否定部門經濟法的獨立性或被認為是“經濟行政法”論的支持者,部門經濟法理論研究由此陷入封閉性困境。
(二)“經濟法”概念使用的局限
在法學界,關于“經濟法”的概念,無論國內還是國外[21],無論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客觀上一直存在廣義和狹義兩種不同的理解和使用:一是廣義的理解,即把經濟法理解成有關經濟的法律;另一種是狹義的理解,專指調整特定范圍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集合體。傳統部門法學者多從廣義角度理解和使用“經濟法”概念,而部門經濟法學者則采用狹義理解。受20世紀80年代經濟法獨立性之爭的負面影響,部門經濟法學者為劃清與傳統部門法的界限,并防止被誤認為是在否定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無形中形成了“經濟法”=“部門經濟法”=“學科經濟法”的思維定式和使用習慣,使得部門經濟法學者失去了與其他部門法學者對話與交流的基礎。對于認同經濟法獨立地位的一些部門經濟法學者,只要不是批判意義上使用“經濟公法”“經濟行政法”等概念,往往也被簡單地劃為非部門經濟法學者而受到指責或質疑,從而使部門經濟法理論研究走向更加封閉的境地。
(三)“方法論”使用的局限
經濟法現象的研究,在整個法學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模式:一是傳統法學的研究模式,主要運用傳統法學原理和方法解釋經濟法、社會法等新法律現象;另一種是新興法學的研究模式,即“社科法學”的研究模式,主要借鑒和運用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和方法來研究經濟法、社會法等新的法律現象,側重于新興法的經濟社會功能解釋和研究。傳統部門法學者多采用“法教義學”研究模式,立足于傳統法學理論并運用傳統法學理論去解釋“經濟法”現象,因此,形成了“經濟公法”“經濟私法”“經濟行政法”等概念和理論;部門經濟法學者采用“社科法學”研究進路,側重于經濟法整體經濟社會功能的研究。兩種研究方法對經濟法現象的研究本不沖突,但是由于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