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
[摘?? 要] 課堂作為中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陣地,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的設計及組織水平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為了使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應注重活動的針對性、真實性、挑戰性、創造性和全體性。
[關鍵詞]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學活動設計
課堂是中小學生學習英語最主要的陣地。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提高語言能力。而課堂教學的效果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及組織水平密切相關(胡慶芳,2016)。胡慶芳等人(2016)還指出:“課堂是課時目標引領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為了使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師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學活動要具有針對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不斷調整情感態度,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能力。但是,課堂教學已經漸漸地走向模式化,部分教師過于注重形式,為了使自己的教學過程規范化,在沒有認真研讀教材、分析文本的情況下,將各種課堂活動簡單地堆砌在一起,而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和仔細的推敲。這樣的課堂氣氛往往看上去很活躍,學生參與度非常高,實際上并不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例如,許多教師尤其是新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最后的輸出環節通常采用讓學生分組進行對話練習的活動形式,并且會提供一些例句給學生,表面上給學生完成課堂活動搭建了一些支架,但是提供的例句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句型。這樣的課堂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熱鬧,實際上這樣的訓練過于機械化,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導致他們能夠從中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非常少,從而很難真正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因此,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立足點,課堂上的每一個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二、教學活動要具有真實性
活動具有真實性是指教師創設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在此情境中用英語進行交流,從而達到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的效果。據了解,很多學生遇到外國人不會主動上前與他們進行交流,還有一部分學生甚至害怕與他們進行交流。因此,教師在英語課中應該注重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提供貼近生活的話題,以此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從而更愿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并且鼓勵他們走出課堂,在遇到外國人的時候,主動上前與他們進行交流,在練習口語的同時,讓他們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同時,當學生與文本內容產生共鳴的時候,也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思維的時刻。(桑力華,2016)
例如,7A Unit5 Lets celebrate!這一單元的Reading部分是一篇介紹萬圣節的文章,中國的學生對萬圣節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教授本單元第一課時Welcome to the unit時,采取了通過一些學生熟悉的中國節日來導入的方式,逐漸過渡到圣誕節等學生熟悉的西方節日,最后介紹感恩節等學生不熟悉的西方節日,當然也提到了萬圣節,但并不多做介紹,留下懸念。部分對此感興趣的同學則會在課后自行上網搜集有關萬圣節的信息。之后的圣誕節,還舉辦了猜字謎、出手抄報等后續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讓他們發現英語學習不僅發生于教室之內、課堂之上,而且存在于他們的生活、娛樂之中。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張口去說英語,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會用語言來進行交際。此外,也對課堂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教學活動要具有挑戰性
如果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過于簡單,沒有挑戰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活動的參與度都會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難度過大,則會讓學生喪失信心,從而導致“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情況。因此,教學活動難度應設置在學生伸手夠一夠就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為宜。這樣不僅能夠激勵學生勇敢地去嘗試,也為他們體驗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以閱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活動的設計不能僅僅停留于通過閱讀提取相關信息,完成簡單地判斷正誤和回答一些細節問題,更應該通過填寫思維導圖等活動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分析文章,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用自己的語言對文章的大意進行概括,甚至對文章進行評析,并提出質疑,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語言進行賞析,從而為之后的閱讀教學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并且將整個單元的教學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教學活動的排列順序也應在備課時進行仔細的推敲,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教學活動要具有創造性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每位教師都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作為新教師,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學校通常會為其安排一位師父。而作為徒弟,新教師自然會經常去聽師父的課,此外還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向更多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但在自身的教學中,絕不能一味地照搬師父和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這樣不但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自身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一種能源。”只有學生感興趣了,他們才會愿意參與進來。因此,每次聽課后,聽課教師應該積極思考,善于總結,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思考并深入地研究教學內容之后結合自己任教班級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勇于創新,為自己的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對于不足之處,也應積極思考,如何對其進行修改,換一種更好的方式運用于自己的教學中。只要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感興趣,那么即使是在課后,他們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英語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也印證了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論中關于學習的一個基本思想,即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它需要認知主體的積極參與;真正有效的學習建立在學生主動理解的基礎上。
五、教學活動要具有全體性
課堂絕不是教師的一言堂,也不是個別學生展示個人英雄主義的舞臺。無論是什么類型的課程,教師都應該牢記一點,即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還應注意這里的學生指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所謂的好學生,無論是哪一節課都絕不該成為他們個人或集體的表演。而在日常教學中,尤其是有人聽課或者是上公開課的時候,部分教師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會刻意地請自己心目中所謂的好學生來回答問題或者完成其他課堂任務,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缺乏關注和指導。久而久之,那些學生覺得老師不關心、不在意自己,便會對學習采取一種無所謂,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態度。這也印證了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期待對孩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孩子認為老師給予了他足夠的關注,對他的期望值比較大,那么他就會有一種被信任、被支持的感覺,從而激勵他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達到老師對他的期待,以免讓老師失望。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秉承“面向全體,突出中間,關注后進”的原則,設計難度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甚至能夠做到備課時具體到哪一個問題提問哪一個學生。
同時,要注意輕個體活動,重全體參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四層次是對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他人的認可,甚至是高度評價。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并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合理地進行分組,使得全班各個小組總體上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組內成員能夠很好地互相幫助,團結協作。這樣便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增強他們資源共享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在邀請小組成員展示成果時,應注意隨機邀請組員來進行展示,讓所有成員都有機會參與。
參考文獻
[1]胡慶芳.課時目標引領下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實證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12):11-15.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桑力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6,(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