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發展潛力和存在價值的認可或者部分認可,在相對于破產清算上來說,重整制度在對于困境企業的積極拯救。破產重整制度的明確主要目的是在防止面臨困境的債務人進行的破產清算,用合理的舉措方式來拯救逆境中的債務人,并使債務人在逆境中生存和發展。本文著重從理論入手,分析了我國破產重整制度的缺陷,并加以解決以及加強重整監督的力度等完善和改進建議。
關鍵詞:公司法;破產法;破產重整;債務人
中圖分類號:D922.29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02-02
作者簡介:茍世名(1992-),男,甘肅東鄉族自治縣人,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一、重整程序的定義
(一)重整程序的概述
學術界對重整程序的定義各不相同,有直接定義為公司的重整,即是股份有限公司其經濟上的財務困難,暫停經營或有停止經營的危險發生時,通過法院裁定予以整頓從而其復興的一種制度。①故我認為應該將重整定義為:重整是指已經具有破產原因同時又具有存活希望的,由債務人來實施,其在拯救企業生存的積極程序。主要的不是合理分配債務人的資產,主要是為了調整股東、債務人及其他相關利害關系人和限制擔保物權的行使,使其在逆境中生存的挽救程序。
二、我國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的歷史發展
我國在1986年《企業破產法(試行)》的頒布和具體實施填補了我國企業破產立法領域上的空白,諸多企業的債務問題因破產清算制度的建立進而得到了解決。但是如前文所闡述,在這種模式下的破產程序也就提前告知了企業的覆滅,進而出現許多企業已經嚴重的資不抵債,年復一年的虧損也不愿破產,確切來說是不敢破產,所以在試行企業破產法中對和解和整頓制度相應實施了一些對策,但是和解制度很少有企業去參考和使用,因為沒有司法權力的介入。整頓制度更多還是體現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干預,不同于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重整,并不是一個由股東、債務人、債權人等各方主體平等公正、公平參與的司法程序。
我國倆大界(理論界和實務界)都建議一種新型的企業破產法律制度并在我國得到長遠的發展。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在2001年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與重整法(草案)》其因為無法從根本上超越原有的框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進而導致失敗。
經歷了多年的反復沉淀發展后,在2007年7月1日《企業破產法》正式頒布并實施,企業破產法中對企業破產重整專門性明確規定了以下幾點:
1.重整計劃的制定和批準;
2.重整計劃的執行;
3.重整申請和重整期間。
2007年我國企業破產重整制度得到了初步建立,企業破產重整制度的建立為了解決和完善企業的債務問題以及在經營期間遇到的發展問題,還有企業破產重整制度的發展致使引發的社會問題提出了新的道路。由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依據司法實踐實施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司法解釋,②對我國企業破產重整法律制度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三、我國破產重整制度的不足和缺陷
(一)重整程序范圍的運用太過寬泛
《新破產法》中明確說明,“重整程序”的規定適用于所有的企業法人。從市場主體給予平等保護的角度上看是合理的,但是從中國現有的國情和發展水平來說,《新破產法》規定就尤其超前了。中國臺灣省份在《公司法》中制定:重整程序僅適用于公司債券、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法國對于重整程序的運范圍比較寬泛,規定重整程序適用于所有農業經營者和商人,但是對與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的股東和經理制定了較為嚴苛的懲處舉措。美國對于重整適用范圍比較法國更為寬泛些,包括所有的企業,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主要以大型企業為主。在我國的重整立法中欠缺嚴謹的督促責備的舉措。
(二)管理人的問題不足
我國目前現有對關于管理人監督、任免等方面的制定過于簡單,要改進并完善。
1.管理人的選免問題
我國現有《企業破產法》中規定:法院來指定管理人人選,在債權人不能接受情形下,由債權人會議向人民法院提出更換申請。破產企業和債權人之間通常有業務距離,經由法院來認定管理人人選,通常不為債權人所熟知,即使可以提出更換的申請,但是更換后之后的新管理人不一定能夠適合債權人利益請求。
2.債務人施行重整計劃的監督
管理人作為債務人施行重整計劃的監督人,對重整的成功與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企業破產法》中規定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監督報告,不必向債權人會議提交監督報告,而債權人僅僅享有查閱的權利,明顯對債權人利益維護是不利的。③對管理人的監督只是象征性的走了個形式,不能依法公平、公正、公開執行工作時,管理制度創設中缺乏制約力量和措施。
(三)我國現有的司法體制與司法狀況影響重整程序的執行效力
重整程序具備自由裁量權領域寬、耗資耗時的巨大消耗、關系重大、牽涉領域寬等特點。與此同時重整企業的規模宏大和債權人分布地較為寬泛,很有可能引起各地、各級法院同期受理了很多訴訟,同時選用查封、凍結等舉措,進而對中國的司法協調機制帶來了挑戰。再者我國的司法腐敗狀況沒有得到顯著改善,同時,我國存在行政干預司法的情況,行政化色彩深厚,致使重整制度很難一概根據市場化規制而違背制度創立的本意。因而以下問題應給予重視并得到解決:
1.怎樣避免重整程序因為政府過度干預導致失去制度創設的基本價值;
2.怎樣避免重整程序在司法程序上被肆意的濫用;
3.怎樣避免重整制度的運行與各地區強行實施破產程序的協調問題。
四、完善我國破產重整制度的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限定重整程序的適用領域
如今重整制度主要體現的是社會本位利益,同時也應當有著重對象。對影響較小和規模有限的中小企業可以不給予重整保護。首先,是由于重整程序復雜、重整程序的成本昂貴、重整程序社會代價大,中小企業規模有限,違背了破產重整的效率原則。所以說把重整程序適用主體進一步加強限定為對社會有著作用巨大的大型企業,確切來說就是一些股東和員工較多、規模領域較寬泛,對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有著巨大影響的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殊情形下員工繁多、規模巨大、對地區乃至國家經濟有著巨大影響的有限責任公司。同時把那些濫用重整程序且成本較低的中小企業解脫出來。
(二)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現行破產重整實踐研究表明,重整計劃是重整程序期間,債權債務調整和其他要緊情形下制作的方案,主要是各方利害關系人達成即在尋求債務人清償債務和債務人再生的一項協議。④重整計劃如取得通過,債務人就變成計劃的執行人,起初讓公司陷于困境中的高管們又被得到重用,即使債權人會議擁有監督的權利,但是債權人會議的表決、召集有一定的時間滯后性,總體來說法律仍有缺陷。擴大債權人實踐事務的參與度進而加強對債權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例如給予債權人會議對與企業高管人員選拔的權利。于此同時盡最大努力減少公權力對債權人利益空間的擠壓,做到給予債權人和政府談判并且取得支持的權利,清楚的規定政府的角色與職責定位并制約公權力的濫用。對擔保物權根據事實情形一定要執行限制,債務人和管理人務必在重整計劃草案中明確說明,并經過人民法院的認同。
(三)完善管理人的職責和改進監督機制
管理人在利益沖突的各方周旋,所以人選至關重要,若人民法院已經確定后又進行非議和更改對于法院來說代價太高,所以有必要確立對重大利益的關聯方人選的選任和舉薦建議權。在執行職務時相關管理人員若出現不能依法履行職責等相關情況時,債權人會議以及具有相關利益關聯方便可申請法院進行更換甚至直接決議對其調換。在管理人專業能力的方面上來看,若企業的營業具備很高的專業性,所以當認定管理人選時,還應當委托專門的咨詢機構以及聘請專業的人員加入到管理人的團隊當中,對“外行管理內行”的問題給予解決。債務人與債權人利益沖突的主要方面表現在——計劃重整表決以及執行。
(四)完善和改進司法制度
面對我國現今的司法體制難和司法現狀很難保障重整程序順利進行的一系列問題,對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和改進:
1.重整程序對與法官的職業素質和業務素養要求苛刻
重整程序對與法官的職業素質和重整程序對與法官業務素養要求嚴格,中國法官的素養往往是伴隨著審級的增加而提升,所以有必要提高重整程序的審理級別。
2.使協調各地方的監督和訴訟程序進行,還應當創設司法信息的共享制度以及司法協調制度
重整程序說到底是一個較為集約化的過程,所以還要把各地的相關程序予以凍結,使其統一在同一個重整程序的基本框架中得到合理解決。還需要有一個司法的協調機制把所有相關訴訟得到合并解決,讓程序進程的一系列信息馬上在債權人和各地人民法院以及重整法院之間可以互相享有。在全面考慮了重整企業的規模領域與重整債權人的分布后,還應考慮法院的權威和為了防范地方保護主義等的因素才能確定究竟該由哪一地區的何級法院來啟動重整程序,如果影響較深遠的大案件則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予以解決。
3.確定法院在企業重整程序當中的地位,以保護我國司法獨立來防范相關行政權力的非法干預
在企業重整程序中,帶領者往往是法院而不是政府,并且法院僅僅是依照重整程序的相關法律規定才能行使權利,與此同時還應尊重關系人進行意思自治以及市場化操作。若政府提出一些解決措施需要法院進行強制重整時,還應通過法院自己獨立的裁決與審查依法進行,而不是直接干預司法裁判,司法獨立必須強調,不然重整程序又會回到當初非市場化與行政化的操作模式當中。⑤
五、結語
我國新《企業破產法》制定了破產重整制度,進而使企業破產法律制度趨于完善和改進,同是我們仍然要看到許多問題的不足,應該積極正確的面對問題并得到解決和改進的措施,進而破產重整制度才能達成它的立法價值,正義、效率、秩序、公正等法律永遠追求的價值導向才能達成實現。于此同時,破產重整制度在我國的社會經濟實踐中充分獲得很好的貫徹并實施,且伴同著我國司法實踐不斷努力改進加之完善。“破產重整制度”已經在世界各國的立法中達成了愈來愈多的共識,各國逐漸認識到創設一個靈驗的破產重整制度是一個國家使經濟復蘇經濟迅速增長的重要手段。
[ 注 釋 ]
①鄒海林.破產程序和破產法實體制度比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9.
②主要包括《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一)》、《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關于審理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關于審理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等.
③劉源.論我國企業破產重整制度的完善[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5).
④鄭遠民.破產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
⑤陳昶屹.破產重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法律適用,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