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是基于夫妻共同生活這一前提所產生的一種特殊代理形式,是為了滿足當今社會交易的便捷而逐漸形成的。雖然當前我國法律有關于家事代理權的相關規定,但卻沒有明文規定日常家事代理權,同時關于其產生的基礎及范圍也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
關鍵詞:概念;產生基礎;日常家事
中圖分類號:D9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14-02
作者簡介:張婷婷,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法律(法學)專業學生。
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指夫妻因處理日常家庭事務與他人為一定法律行為時互為代理的權利,即在處理日常家庭事務時夫妻互為代理人,互享代理權,一方需對對方從事日常家事行為形成的債務互擔責任、形成的債權互享利益。①因此,夫妻在從事日常家事代理時會形成兩種法律結果:夫妻間因日常家事代理互擔責任、互享利益。
一、國內立法現狀
國內關于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規定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之中。《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對《婚姻法》第十七條進行了解釋,主要是針對夫妻權利的行使范圍進行了界定。
從《婚姻法》第十七條的內容來看,共同共有是夫妻財產所有權的存在形式,除非有證據證明夫妻財產并非共同共有。在夫妻財產共有制下,《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規定了夫妻對共有財產的處分權,即夫妻對共有財產的處分權是平等的。在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分共有財產時,二者都有處分權且該處分權無需對方的授權。在非因日常生活對共有財產做重要處分時,夫妻雙方就需要平等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方可做出決定,任何一方無權代理對方對財物單獨進行處分。從上述規定來看,《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夫妻之間因日常生活而產生的交易互享代理權,因非日常生活而對重要財產做出處分時,彼此互不享有代理權。而無論是因日常或非日常,也無論是小額財產還是重大財產的處理,只要相對人為善意第三人,都對第三人發生有權代理的效果。
雖然《婚姻法司法解釋一》承認了夫妻間就日常家事互有代理權,但該司法解釋的效力遠低于基本法。既然司法實踐中需要用夫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來解決夫妻日常交易中面臨的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將此制度規定于法律當中,以便更好地引導公民進行經濟交往。同時該解釋也沒有明確規定產生日常家事代理權的基礎、日常家事的范圍。如果需將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用法律加以明文規定,必須先解決上述問題。
二、日常家事代理權產生的基礎
關于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產生的基礎,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意見。前者認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產生于合法夫妻之間,合法有效婚姻的存在是夫妻代理權的基礎;后者認為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身份適用不應局限于合法夫妻之間,同居關系也可以適用夫妻家事代理。②本文認為夫妻間家事代理權的基礎并不一定非要產生于合法夫妻之間,只要是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且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的,則在他們之間就應該存在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
在合法夫妻之間是否存在日常家事代理權,答案是應存在且沒有疑問。合法夫妻之間如果沒有明確約定互不享有代理權,則夫妻之間推定就日常家事互有代理權。即使夫妻間約定互不享有代理權,但交易第三人為善意第三人的,根據善意第三人原則,夫妻間的約定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仍發生互為代理的法律效果。如果二者只是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卻不是合法夫妻,那么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日常家事代理權,答案也應該是存在。雖然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五條的規定可知我國已不承認事實婚姻,但這種不承認只是在同居男女雙方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時,這種同居關系不被認定為婚姻關系,但是在同居男女與第三人產生民事糾紛的情況下,這種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雙方宜認定為夫妻雙方。因為對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男女,交易第三人往往很難準確地認定對方的真實情況,如果不將其認定為夫妻關系,彼此不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權,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交易第三方的風險,不利于維護社會交易的穩定。
從家事代理權制度設置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應當享有日常家事代理權。家事代理制度設定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保證交易的安全、穩定和快捷。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雖然沒有滿足我國的登記婚制,但是除此之外與登記婚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讓其中一方為另一方因日常家事行為所產生的后果承擔一定的責任、享有一定的權利并不違背雙方的意思表示。同時這種認定也可以減少交易第三人的風險,滿足現代交易的需要。如果同居男女是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但交易第三人卻明確知道其并非合法夫妻的,則就交易第三人的交易行為來說,此時不宜認定同居男女之間互享代理權,除非交易第三人可以證明同居男女就此行為已互相授予代理權。若不能證明同居男女就此行為已互相授予代理權,則此時的第三人非善意第三人,其利益不值得法律保護。
三、日常家事范圍的認定
在代理關系中,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的依據是代理權。代理權是代理法律關系產生的前提,代理人只有依據代理權,在代理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為的行為才能由被代理人承擔。日常家事代理權屬于一種特殊形式的代理權,故而對日常家事代理權范圍的界定對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行使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每個家庭具體消費水平的不同,各個家庭的日常家庭事務的界定也會不同。
關于日常家事的認定,史尚寬先生在《親屬法論》一書中通過詳細列舉的方式對日常家事進行界定。③這種對日常家事進行列舉式的界定會使得日常家事包含的具體事項是十分繁多的,內涵較小外延非常廣泛。史浩明先生在《論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一文中指出:盡管列舉具有直觀、一目了然之優點,但難以列舉窮盡,同時又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顯著,對日常家事進行列舉式規定是不切實際的。④因此,立法時可兼采抽象規定和具體規定相結合的模式。先進行抽象的原則性規定,對什么是家庭事務作肯定是規定。同時,為了防止對日常家事種類的遺漏和任意擴大,再作出具體的除外性規定。對日常家事的界定重點還在于家庭生活之目的,夫妻間互為的代理行為只有能歸結于家庭生活的,才能認定為日常家事。故而,日常家事可概括為夫妻雙方及其共同的未成年子女日常共同生活所必需的事項。⑤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可以認定:
(一)不應拘泥于處理的對象是動產還是不動產來認定是否屬于日常家事的范疇。對于不動產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包含于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范圍內。在司法實踐中,將處理不動產的行為認定為非日常家事為原則,緊急情況下處理不動產的行為認定為是日常家事為例外。緊急情況主要是指夫妻一方生活艱難,而另一方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又無法及時給予授權時,日常家事就應該及于不動產的處置行為。夫妻之間關于動產的處理一般會認定為日常家事,但是價值明顯加大且不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動產處置行為也不宜認定為日常家事的范圍。夫妻雙方處置家庭財產時,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家庭收入情況來具體判斷是否為日常家事。
(二)投資理財和分期付款行為的認定。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投資理財和分期付款行為日益變得大眾化。如支付寶中的小額理財行為、京東上面分期付款購買手機的行為,因其投資行為和分期付款行為與家庭生活消費是密切相關的,此時所得收益也經常用于日常家庭開支上,所以小額的投資理財行為和短期的小額分期付款行為應認定為日常家事。但是如果是大額的投資理財行為(如開設投資理財公司、大額股票投資)或長期的分期付款行為(如按揭購房行為)不應認定為日常家事。這種長期的投資行為和分期付款行為因其周期性比較長,夫妻間或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之間的共同生活的意思表示和共同生活的狀態很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果產生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基礎都發生了變化或已不存在,在責任承擔或權利享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關聯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具有人身屬性必須由本人實施的行為或非為家庭生活之目的的行為應排除在日常家事的范圍以外。例如繼承權的放棄、收養關系的建立等行為。對于非為家庭生活之目的所為的行為,如果對方為善意第三人,可以按照表見代理的相關規則進行處理。
隨著我國的經濟與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與進步,社會交易也日益增多,夫妻與第三人之間的財產關系也日益復雜。我國《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關于夫妻間共有財產的處理和因相互代理產生糾紛的處理上已顯得力不從心,因此我們需要在婚姻法的相關立法文件和民法典的編纂中吸收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制度,以期更好保護交易第三人的利益,保證交易的安全、穩定與便捷。
[ 注 釋 ]
①陳葦.婚姻家庭繼承法學[M].法律出版社,2002:164-165.
②楊振宏.《民法典》總則增加家事代理制度的立法建議[J].蘇州大學學報,2016(6).
③史尚寬.親屬法論[M].臺灣榮泰印書館,1980:284.
④史浩明.論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J].政治與法律,2005(3).
⑤同④.
[ 參 考 文 獻 ]
[1]冉克平.論因“家庭日常生活需要”引起的夫妻共同債務[J].江漢論壇,2018(7).
[2]汪瀅.日常家事代理權的構成要件及立法探討[J].法學雜志,2011(7).
[3]熊玉梅.論交易安全視野下的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J].法學雜志,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