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人類社會各領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但由醫療損害導致的糾紛數量卻不減反增,亟待緩解。一方面,醫療糾紛事件是法律責任承擔的問題,而另一方面,是社會倫理道德不可回避的問題,處理不當,不僅會導致公眾對法律制度產生質疑,更有可能引發社會沖突。正確的認識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性質、特征及構成,把握解決醫療糾紛歸責及賠償,是法律公平正義的體現,也是有效緩解、疏導、減輕醫療糾紛對社會壓力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醫療損害;責任構成;歸責原則;制度缺陷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20-02
作者簡介:袁秋珊(1984-),女,新疆烏魯木齊人,法學碩士,西南石油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法學,國防教育學。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審理醫療損害糾紛案件亦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期進一步明確和解決醫療損害糾紛的相關問題。然而從大量司法實踐中看,由于普通民眾對醫療損害的認識偏差,對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不正確,加之目前關于醫療損害責任承擔的法律制度仍存在缺陷,導致司法適用與實際問題的處理之間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矛盾和沖突。
一、醫療損害責任的必要認識
(一)醫療損害及責任形式
什么是醫療損害?目前成文法或學術界均對此沒有確切的定義。筆者較贊成將醫療損害責任定義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因實施醫療行為而發生醫療損害所要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在《侵權責任法》及最高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的適用過程中,醫療損害責任在法律制度內也被進一步細化為醫療技術損害責任、醫療倫理損害責任以及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三種具體形式。
(二)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性質
根據現有法律條文之規定,醫療損害責任屬于特殊的侵權責任的一種。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患者與醫院之間的醫患關系是建立在雙方自愿基礎上的特殊民事合同關系,其合同標的雖然是醫院提供的醫療行為,但醫療行為涉及的客體并非普通的市場行為或民事貨物,而是與患者人身密切相關的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名譽權等人身權。醫療設備、醫護水平、服務態度都直接關系著患者之于人的這些最基本的權利,故而這種醫療行為客觀上具有高度風險性。一旦出現醫療損害,不僅會造成患者醫護資料的泄露、名譽的損失等不良影響,還可能導致患者健康水平惡化、器官機能受損、容顏膚發被毀、身體四肢殘疾甚至是生命終結的嚴重后果。如此嚴肅且嚴重的“合同行為”,一旦出現損害,如果拘泥于侵權行為的一般規定,適用于一般侵權的賠償原則,受害人就有可能因為處于弱勢或者不利的地位而得不到賠償,進而導致緊張或者極端的醫患關系出現,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
(三)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性特征
根據楊立新教授對醫療損害責任的闡釋①,我們可以將醫療損害責任的特征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主體特定。合同一方是必須具備國家批準或認可的、享有專業資質的醫療機構,明確這一點有助于區分醫療損害責任與一般性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合同的相對方是身心存在疾患需要診療或改善提升的病患。可見,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關系主體不同于普通民事合同關系中主體間互為權利需要的特征。
第二,客體特殊。如上文所述,該法律關系中的客體不同于普通民事合同的一般性市場行為或貨物,而是自然人所享有的最基本的人身性權利,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隱私權、名譽權等。這些權利的瑕疵或者缺失,對于自然人而言是不具有或者很難具有逆轉性、補救性的。故而,筆者認為,這是醫療損害責任之所以成為特殊侵權責任的核心特征。
第三,責任替代。醫療損害的發生是醫療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履行醫療機構賦予的醫護職責、醫療行為過程中產導致的,其行為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歸屬醫療機構,客觀上就是一種符合《民法總則》第170條的職務行為②,所以,行為的法律后果應當由醫療機構代為向患者及其家屬承擔。
二、醫療損害責任的構成要件
醫療損害責任既屬于特殊侵權責任,其法律責任的構成必然有別于一般侵權。具體而言,承擔醫療損害責任的構成要件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一)客觀上存在醫療損害的事實。有損害是醫療機構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也是賠償的事實依據。醫療損害主要指患者遭受的人身性損害,但也不排除因誤診等導致患者為診療遭受的財產性損失。
(二)存在醫療過失行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7條之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從法律上判斷醫療損害責任的一個標準。也正是基于法律條文的表述,筆者認為醫療過失應當是醫務人員在進行醫療行為時,主觀上未盡到勤勉謹慎的注意義務,從而導致其具體的操作中違反了醫療行為準則,存在不合理的醫療缺陷,從而發生了不應有的醫療損害的心理狀態和客觀行為。[1]
(三)醫療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在實踐中比較復雜,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有單一原因也存可能是多重原因所致,其行為與結果最終的聯系程度往往要通過司法審判來認定。一方面,患者的舉證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另一方面,就因果關系的判斷也加重了審判工作難度。對此,筆者比較偏向于適用“相當因果關系說”[2]的觀點,此觀點認為,醫療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有相當程度的聯系即可,不必絕對關聯。即在醫療侵權行為中,只要依據醫學原理該不當行為會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即認為有因果關系。擴大因果關系范圍,有助于為權益受損患者提供及時的保護。當然在此種因果關系判斷標準中,還應考慮患者本身既存的病理性改變對人身損害的作用,全面分析不當醫療行為與既存疾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