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傷者鼻部受傷后的癥狀體征為疼痛、鼻塞、出血、鼻部皮膚挫擦傷、鼻尖移位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鼻腔呼吸不能,影響傷者正常呼吸功能。外傷造成鼻骨骨折在面部損傷中發生率較高,此類案例在法醫臨床鑒定工作中較為常見,本文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著重討論外傷性鼻骨骨折的損傷程度鑒定,為法醫學鑒定實踐工作做指導。
關鍵詞:法醫臨床學;鼻骨骨折;損傷;鑒定
中圖分類號:D91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50-01
作者簡介:楊雪(1990-),女,漢族,任職于北京法源司法科學證據鑒定中心,主要從事法醫臨床、法醫病理鑒定工作。
一、案例資料
(一)案例資料一
某年2月3日晚,王某同他人發生口角后,被他人用板凳擊中面部,傷后出現頭暈、頭痛、惡心,頭部創口出血不止,眼部腫脹,鼻部畸形腫脹壓痛,無異常分泌物。CT檢查示:雙側鼻骨骨質連續性中斷,右側移位較明顯,局部見線樣低密度影,斷端局部移位,鼻區軟組織腫脹。3個月后復查CT示:右側鼻骨骨折,左側未見骨折。影像學專家會診認為其鼻中隔先天發育異常,不在正中線,偏向左側,故誤診為雙側鼻骨骨折。
(二)案例資料二
某年5月20日晚,鄧某同他人發生矛盾后,被人用棍棒打中鼻部,當時頭痛、頭暈、惡心,無嘔吐,鼻出血,出血量多。鼻背部有0.2cm長創口,鼻背腫脹、淤血,鼻中隔偏曲。CT示:雙側鼻骨可見多發骨折線影,斷端折角、錯位,周圍見多發小碎骨片影,鼻旁軟組織影增厚。CT復查示:雙側鼻骨可見多發骨折線影,斷端畸形、錯位,周圍可見多發小碎片影,鼻旁軟組織增厚影消失,骨折處未見骨痂形成。
(三)案例資料三
某年11月9日,李某因故與他人發生口角并互相毆打,被拳頭擊傷面部。鼻梁塌陷,鼻背部皮膚腫脹,有一弧形不規則皮膚及皮下軟組織挫裂傷,長約7.0cm,局部疼痛,左眼淤血腫脹,視物不清,腫脹疼痛,可見鼻骨暴露,鼻梁觸之有異常活動及骨擦音。CT檢查示:鼻骨骨折并鼻部軟組織挫裂腫脹。
二、討論
(一)眼眶骨折影像學診斷
鼻骨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中隔將鼻腔分為左右兩部分,鼻部為面部最高點,易受到外力所傷。臨床表現:外鼻皮膚裂傷,鼻梁歪斜、塌陷,鼻背及其周圍軟組織腫脹、淤血,鼻出血,鼻中隔偏曲,鼻腔內黏膜破損。鼻骨側位片和鼻骨CT檢查,可以診斷鼻骨骨折,其中CT平掃加三維重建對鼻骨骨折的診斷及其鑒別有較大的優勢。當X線檢查未發現鼻骨骨折,而臨床物理檢查又高度懷疑時,應及時提醒傷者進行CT檢查,以便進一步明確有無骨折及骨折部位、程度、和性質,從何為臨床治療和損傷鑒定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常規CT掃描已冠狀位及軸位對鼻骨骨折位置、形態、鼻中隔及上頜骨額突情況敏感,特別是縱行骨折線顯示較好,可選取骨窗和軟組織窗同時觀察,整體把握鼻骨骨折及周圍軟組織情況以區別骨折新舊[1-2]。
(二)鼻骨骨折鑒定鑒定要點
首先,鑒定材料的審核,要通過觸診的醫院病例材料確認鼻部是否有損傷,由于臨床醫生往往只關心診斷和治療,對損傷的機制、具體損傷類型、與外傷的關系等缺少認識,因此在病歷書寫中只有鼻外傷比較籠統的診斷,對損傷程度、類型無詳細的描述,給法醫明確成傷方式以及確定骨折是否與外傷有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必要時應調取辦案單位的調查材料和受傷時的傷情情況,其次確認鼻骨骨折的臨床診斷和影像診斷是否正確[3]。
鑒定應注意的問題:鑒定時機問題,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規定已原發損傷為主要依據的,傷后即可進行鑒定,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鼻骨骨折不難,但鼻骨骨折后復查,發現鼻骨骨折后愈合過程較復雜,有的半月左右就有骨痂形成,有的長期不愈合,故認為應在有骨痂形成或周圍軟組織損傷有吸收后作為鑒定時機。鑒定中還應排除造作傷、排除發育異常、愈合緩慢的骨折,對正確評定損傷程度起到重要的作用,還應排除陳舊傷和一些長期不愈合的鼻骨骨折[4-5]。
目前醫院影像科對于影像資料進行數字化存檔保存,在查閱傷者本次檢查影像的同時,對于以往拍攝過的鼻部或顱腦CT可對比查看,以辨別鼻骨骨折新舊。特別是既往鼻外傷史,又再次遭受鼻部打擊傷者,須對比前后鼻骨形態既往影像檢查資料[6]。
[ 參 考 文 獻 ]
[1]陸錫瑞,陳健,趙毅凱,等.鼻骨骨折的CT表現[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1999(2):143-145.
[2]侯開渝,肖德貴,王錫增,等.鼻骨細微解剖結構和鼻骨骨折的高分辨率CT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39(5):527-530.
[3]趙小林.鼻骨骨折的法醫學鑒定[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0,25(4):293-293.
[4]張文華,曾彥彬.42例鼻骨骨折的臨床法醫學鑒定分析[C].中國法醫學會全國法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2014.
[5]李玉奇,孫文舉.對100例鼻骨折的診斷及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8.
[6]趙新玉,劉玉,仵志強.多層螺旋CT在鼻部外傷診斷中的應用及法醫學鑒定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7,18(3):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