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繳制之后的公司只享有出資債權的基本結構,因此更多公司傾向于實繳制的狀態。在主體規則上,公司為債權人;并且股東無權提前設定出資債權期限,而是由股東或者董事會進行商議決定。總之在認繳制改革之后,公司的眾多規則都發生了變化。本文主要論述了認繳制后公司法資本規則的革新情況。
關鍵詞:認繳制;公司法;規則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64-01
作者簡介:周一鵬(1976-),男,苗族,貴州雷山人,工學學士,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法學碩士在職研修,中鐵二局集團物資有限公司,工程師,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公司法與企業治理現代化。
認繳制格局是在2013年年度被基本確立,不過為了鼓勵創新,認繳制的改革也僅僅是取消了最低的注冊資本與首次出資的限制,并沒有改變以往的公司法資本規則體系。而并不完全的格局改革導致了以往的實繳制規則沒有辦法適應認繳制下的資本結構。認繳制下的不合理規則如果在實繳制下進行必然會有不適應的地方,會影響認繳制的自治目標,在實繳制狀態下不用顧忌的出資到期和加速到期在認繳制狀態下成為法律盲點,可以被輕易地躲避。不僅如此,運營中不斷出現的巨額認繳和長期出資是實繳制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這是由于股東的不負責任而導致的。
一、認繳制的含義
由于立場與現實要求,實繳制一直是我國的資本制度,實行實繳制是為了保障股東的出資。雖然在2005年引入了認繳制的概念與做法,但是實質并沒有發生變化。特別是為了防止由于改革導致的實踐誤解,在理論上仍然強制股東的出資義務。換句話說,長時間的實繳制思維給認繳制的實行留下了巨大障礙。
理解認繳制可以將注意點放在“認”字上,就可以了解其中含義:股東的認繳行為就等同于民法上設定負擔的行徑,其實質是債權與債務關系的產生。認繳行為之后,股東變化為債務人,公司的立場變為債權人。從另一角度分析,實繳制與認繳制的分歧就是債權成立與債權實現的分歧。認繳制的優勢在于出資債權實現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基礎上,把出資債權的時間與方式由公司自治解決,通過出資債權的變現、轉讓等方式完成注冊資本的利用。
二、認繳制度的優越性
出資義務到出資債權的轉化,更大的優勢在于能明確出資債券公司的屬性。第一,出資債權的資產性質能夠表明我國法定資本制的事實。公司在法定資本制的前提下僅僅需要在成立時確定注冊資本以此來完成注冊資本對債權人的責任擔保義務,所以也可以叫做“確定資本制”。不過這類確定性并不需要股東立刻進行出資。有很多的國家為了保護公司的原則秩序,防止股東們的風險轉嫁而在注冊資本、出資比例等方面做限制要求,但是法定資本制下并不受這些要素的制約。簡而言之,法定資本制也可以叫做完全認繳制,改革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還原本質。
除此之外,出資債權具有特殊性的原因在于其資產屬性。也是因為出資債權是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在認繳制的狀態下公司的自治也是對財產的使用。不過公司組織的特別之處是股東不僅是債務人,還是債權人的所有者,也就造成了出資債權盡管是公司財產,還是避免不了被濫用被侵害的結果,甚至更容易被侵害,這是由于在出資關系中主體雙方的從屬關系造成的。所以立法者在對實繳制向認繳制的改革中應當把認繳制的適用對象變為出資債權本身。
出資債權的首要性質是債權,在民法的角度上分析,債權主體、債權到期等問題既構架了法律規制的基礎框架,也提供了可使用的一般性法規則。同時出資債權是特殊債權,是在出自債權的基礎上而形成的,認繳制法律規制的主要內容就是回答解釋在什么程度與范圍內對出資債權形成排除。
三、認繳制度改革的阻礙
公司是出資債權的擁有者,也就是當然的債權人,這本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在公司法中,沒有進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但是具體的違約責任需要股東之間的商議進行。
股東擁有出資請求權對認繳制極其不利,由此造成的損害也變成認繳制的負擔。任何一個股東都能夠要求其他股東進行出資,只顧自身的利益而不顧忌其他股東和公司的利益。不僅如此在《公司法》中,又規定了出資請求權不僅僅限于股東,公司的部分董事、高管都有權利請求出資。這樣一來就加劇了股東之間的矛盾,從而妨礙公司的正常運營。
認繳制度現如今改革的腳步舉步維艱,人們對于認繳制的認知不夠,并習慣于實繳制下的公司制度,但是就如上文所說會造成各種問題,還需要很多時間與措施。
四、總結
認繳制改革雖然從2013年開始,但是由于時間以及理論經驗不足等原因,向認繳制的改變并未成功。因為實繳制所帶來的影響導致在認繳制下的債權本質與資產被人們不認可,所以不僅沒有體會到認繳制其實是提高了公司對資產的自主權,也沒有認識到股東自治行為對于公司財產的損害,認繳制才是最平衡的治理手段。所以認繳制的改革必須不間斷進行,以出資債權為關鍵,以保護出資債權為目的,對出資債權的各方面進行改革。
[ 參 考 文 獻 ]
[1]張景霞.論瑕疵股東資格的認定[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8(05):11-20.
[2]曾英姿.干股股東資格的認定[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0):25-30.
[3]馬玉琴,趙峰.論我國公司股東有限責任的例外適用[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07):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