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意義上的緩刑,是指通過有條件地不執行原判刑罰而將罪犯放在監獄外進行改造的手段。緩刑可以克服自由行的種種弊端,幫助犯罪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充分發揮刑罰的一般效應和特殊效應。我國正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倡導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實行這一制度,符合我國一貫的方針,符合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于推動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緩刑制度;緩刑制度的現狀;緩刑制度的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72-02
作者簡介:馬振(1982-),男,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
刑罰,是國家維護社會秩序的必要手段。緩刑制度起源于早期的歐洲。自由刑出現的時間早于緩刑,因此自由刑是緩刑的基礎,但二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從野蠻到文明,從殘酷到人道,是刑罰的文明化程度促進了緩刑制度的產生。緩刑的非監禁性決定了他能夠更好的改造罪犯,促進犯罪分子的再社會化。1979年《刑法》中關于緩刑的規定,體現了我國當時寬嚴相濟的刑法策略。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使緩刑的適用進一步得到細化,但是與該制度相對成熟的西方國家相比,仍有許多待完善之處。
一、緩刑制度概述
(一)緩刑的概念
緩刑,作為監禁刑替代方式的一種,是隨著近代新派刑法思想而發展起來的。它最為通常的含義是:對已被判處特定刑罰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時間內,附條件的暫不執行原判罰的一種制度。緩刑制度符合以教育改造為主的刑罰價值觀,存在于絕大多數國家的刑法典之中,也被視為是評判該國家刑罰制度是否完善的標準之一。
(二)緩刑制度的歷史發展
奴隸制社會末期,“緩刑”一詞就已出現。但當時的詞義與今日的緩刑制度完全不同,它在當時并非指刑罰制度。封建社會時期出現的存留養親制度和權留養親制度,同樣是對罪犯暫不執行刑罰的制度,但仍與現代緩刑制度相去甚遠,因為其并不包含對罪犯教育改造等內容。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緩刑制度起源于清朝末期,是從西方移植而來的。
二、我國緩刑制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刑法修正案》(八)修改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在1997年刑法中規定的緩刑的適用條件,如今看來,更像是一種原則性的規定,其內容粗獷而寬泛,且沒有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與之相適應。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表現為,緩刑的適用在不同的地區個案差別非常明顯。直到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的頒布實施,才使緩刑的適用條件更加完善。
比較這兩部刑法中關于緩刑的規定,舊刑法的表述為“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與“不再危害社會”,所以,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以無再犯可能性作為緩刑適用的本質,而《刑法修正案》(八)中對于原法條做出相應的修正。
(二)立法現狀以及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應理解何為“有悔罪表現”,它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為實施完成以后,積極的通過自己的行為所表現出的對之前所犯罪行悔恨與否定的態度。一般情況下,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現通常表現為其已經清楚認識到原犯罪行為的非正當性與危害性。與此同時,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險性和再犯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從成本角度去分析,緩刑制度利用較低的改造成本,實現了較高的改造價值。從外部效果去分析,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現不但能夠安撫受害方當事人的情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社區居民的不安情緒。
其次,對于“無再犯可能”的理解。它是指根據犯罪分子的個人狀況及悔罪表現,通過相關主體的考察后認為,是否可以通過適用緩刑來降低其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谧锉憩F是證明犯罪分子有無再犯可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況下能夠真誠悔罪的犯罪分子,其再犯的可能性不大。
再次,如何理解“對社區無重大不良影響”,它是指適用緩刑時,在具體執行緩刑的過程中,不得擾亂社區的生活秩序,不得給社區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即侵犯社區其他居民的合法權益。因為一旦有人被貼上了“罪犯”的標簽,會導致其他人另眼相看,或產生反感情緒和戒備心理,甚至出現排斥和恐慌。因此,一旦不良影響的產生,對于犯罪分子而言,將直接導致其接受改造的積極性。
三、我國緩刑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一)適用條件的完善
緩刑的適用條件包括兩個方面,即實質條件和形式條件。我國緩刑適用的形式條件主要包括兩類情形,一看刑種與刑期,即拘役與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二看年齡和身體狀況,即18歲以下,75歲以上以及懷孕的婦女。以上情形皆應宣告適用緩刑。
緩刑適用的實質要件包括四類。雖然修正案中新修訂的要件比上一版《刑法》中的要件完善很多,但是不足之處仍然存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依然很大,在具體的適用過程中仍然不好掌握尺度,而且仍有部分法官依然停留在舊刑法要件的舊思維中。因此,四要件的標準應當更加具體化。
完善建議包括,關于輕罪的認定,可以根據犯罪行為的性質、行為的手段、對社會造成影響的范圍等方面進行考察;關于悔罪表現的認定,可以從是否存在自首立功,賠償的積極性,以及是否得到對方諒解等方面進行考察;關于再犯危險,可以從其故意與過失、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對方當事人的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考察。
(二)適用程序的完善
在我國目前的刑法中規定,做出緩刑裁量的部門只能是法院。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及被告人都不是裁量主體,這就要求法院在做出適用緩刑的決定時需要更加嚴謹。完善建議包括以下兩個內容。
1.建立庭前調查制度,即在量刑以前,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及其他相關主體盡可能全面的將犯罪分子犯罪事實以外的有關信息提供給法官,使法官盡量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決,這同時也體現了刑罰處遇特別化的原則。構建方式需盡量包含以下內容:首先是個人情況調查,包括犯罪分子的的家庭、經濟、工作、生活以及受教育狀況;其次是犯罪情況分析,包括犯罪動機、犯罪方法,以及之后的認罪態度和補救措施;再次,還要經過犯罪分子的親屬、同學、同事、朋友的確認,以確保信息的真實性;最后,由相關主體制作調查報告,依此作為法官裁量的依據。由于司法機關全程不參與審前過程,所以由司法機關作為調查主體更具有公信力。
2.建立緩刑聽證制度,聽證制度之前主要適用于行政法領域,聽證行為的目的在于確保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在緩刑制度中引入聽證制度,可以進一步提高緩刑制度的透明性與公正性。早在十多年前,南方城市一法院已做過緩刑聽證制度的嘗試,效果也比較令人滿意。聽證制度的優勢在于能夠廣泛聽取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而在執行時,有助于發揮社會民眾的監督作用,更有利于社區矯正的順利開展。構建方式包括:首先,由法院主持聽證,參加聽證既包括待審判的犯罪分子,也包括犯罪分子的親屬、朋友、同事以及居住地各部門的人員代表;其次確定聽證制度的主要流程,包括雙方陳述、參與人員意見、被告人陳述等,最后,由合議庭根據多方建議綜合評定,決定是否應當適用緩刑。
時至今日,緩刑制度在我國刑罰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重視人權保護以及輕刑化的理念,符合刑法的發展方向,尤其是修正案的頒布,使緩刑制度更加完善。但是,司法實踐中的結果與立法目的始終存在差距。本文對于緩刑制度完善所提出的構建方式,還需要實踐的驗證和進一步完善。筆者也會繼續學習和探索,為我國建立系統科學的現代緩刑制度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曲新久.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2]宋玲.論我國緩刑適用條件的立法完善[D].湘潭大學,2008.
[3]薛瑞麟.俄羅斯刑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高銘暄,陳冉.結合刑法修正案(八)談我國社區矯正的本土化發展[J].中國司法,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