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網絡犯罪已經從計算機過渡到以網絡作為犯罪工具、對象再到犯罪空間的轉變。本文主要談論了網絡犯罪異化包含的內容,提出了構建刑事法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犯罪異化;網絡犯罪;刑事法律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75-02
作者簡介:李宗陽(1992-),男,漢族,河南周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快速地享受到了網絡帶來的各種便利。一種新型的互聯網犯罪行為也在不斷發生異化,加大了司法實踐和刑法理論的難度。這二十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打擊各種網絡犯罪行為。理清各罪狀之間的邏輯關系,找到犯罪行為的共同點,與罪刑相符合,是新時網絡刑事立法的主要內容。
一、刑事立法和網絡犯罪的發展
(一)97年刑法關于計算機的規定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網絡犯罪活動日漸猖獗。在97年刑法中明確規定了對網絡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由于當時科技和物質發展水平有限,各計算機之間都是獨立運行沒有緊密的聯系,該刑法只將計算機作為犯罪對象,并沒有區分網絡犯罪。僅僅規定了三種網絡犯罪。例如:破壞計算機系統應用程序、數據、系統功能,利用計算機貪污、詐騙、盜竊,隨意侵入他人計算機,盜取各種數據。
(二)刑法修正案補充網絡犯罪內容
隨著21世紀的到來,計算機的運用、生產進入產業密集階段,利用網絡犯罪的行為也越來越多。刑法修正案在2009年增加了網絡犯罪的內容,增添了非法控制計算機系統罪、非法入侵計算機信息系統工具、程序罪。此次修正案的制定加大了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建立健全了網絡犯罪刑法系統。
二、傳統刑法中網絡犯罪的異化
(一)有關犯罪空間的異化
通常情況下,犯罪行為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網絡犯罪的興起提供了一定條件。犯罪活動逐漸從現實轉變到網絡中,加大了刑法的修訂難度。
刑法典規定,隨意在公眾場合打罵、惹事生非,并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定義為尋釁滋事罪。這種罪責一般針對的是現實生活,并沒有規定網絡空間的內容。那如果部分人在網絡上隨意散布虛假消息、詆毀他人,即使沒有當面實施這種行為,但各種不良信息經過多次渲染、轉發,夸大事實內容,也給當事人造成了惡劣影響。現如今,網絡是人們第二個精神家園,因此刑法有必要規范這方面內容。
(二)有關社會危害的網絡異化
犯罪具有社會危害的基本特點,它的本質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這種行為只有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刑法才會制定此方面內容。無論是傳統犯罪還是網絡犯罪,其本質沒啥區別。現如今網絡行為缺乏監管,網絡犯罪產生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傳統犯罪。
相比于傳統犯罪,網絡犯罪具有傳播范圍廣、影響面寬的特點,它突破了傳統犯罪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輻射范圍也很廣闊。我國刑法明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不能在公共場合隨意侮辱他人,情節性質嚴重地被判定為侮辱罪,但是目前卻缺乏對網絡世界的監管。人們可以隨意復制轉發那些不好的言論,完全不顧給當事人造成的影響,它的社會危害影響相比于傳統的侮辱罪已發生嚴重的異化。
(三)有關犯罪對象的異化
無論是傳統犯罪還是網絡犯罪的評判標準都應該保持一致。犯罪分子一旦實行網絡犯罪,則會加大警察破案的難度。其主要表現就是犯罪對象在網絡空間的異化。
隨著網絡信息的不斷發展、完善,人們逐漸從線下交流轉變為線上交流,隨之誕生了各種網絡虛擬財物。市面常見的財物包括qq幣、游戲裝備、流量套餐等等。因其虛擬財物的隱蔽性,它是否屬于犯罪對象,盜竊虛擬財物和實際財物是否屬于相同違法行為,刑法也沒做明確說明。傳統刑法明確規定:犯罪行為的直接發起者即是犯罪對象,而網絡虛擬財產不具備實物的特征,交易也沒有線上進行,因此不能定義為犯罪對象,也沒法制定對虛擬財物的刑法保護政策。
現階段,有關偷盜網絡虛擬財產這部分內容,包含了侵犯計算機信息系統、盜取通訊錄數據、偷盜罪這些方面。刑法并沒有明確規定這部分法律。在信息化時代,筆者認為一定要承認虛擬財務的經濟價值,刑法需要加強對虛擬財務的保護。
(四)犯罪行為的異化
網絡犯罪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預備行為的異化,傳統刑法認為:與實際行為相比,網絡犯罪的預備行為影響較少。可以適度減輕對預備犯的處理,這些年預備犯存在獨立犯罪的行為,在網絡中,預備犯更容易實現各種犯罪行為。例如;某些犯罪分子為了非法獲取各種資源,非法入侵他人電腦系統,制造部分病毒黑化他人電腦。一旦這些病毒反復蔓延擴散,將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又比如為了實行詐騙行為設立虛假網站。
三、構建我國網絡刑法
(一)完善“互聯網犯罪”內容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完全進入了信息化社會。部分人群受當代金錢逐利觀的影響,各種網絡犯罪活動猖獗,不僅損害了群眾的利益,也嚴重危害了國家網絡安全。目前沒有將這部分內容納入到刑法管理中來,因此有必要單獨增添“互聯網犯罪”這部分內容。
網絡犯罪受廣義和狹義的影響,廣義主要指網絡空間罪,例如:人身犯罪、經濟犯罪等。這些犯罪行為和傳統犯罪在行為方式、主要動機方面并沒有什么不同,不過將現實轉換到網絡而已。狹義犯罪主要指區別于傳統犯罪發生利用網絡進行的新型犯罪。
刑法可以完善有關非法控制、非法盜取計算機信息的章節,提高處罰力度,可以增加惡意攪亂網絡市場罪。比如惡意傳播虛假不良信息、隨意煽動網民情緒。可以增設非法提供網絡信息、搜素引擎罪,加強對網絡源頭的監管。
(二)獨立定罪預備和幫助行為
對于傳統犯罪而言,犯罪的預備和幫助行為危害性比較小,刑法表示可以減輕或免除懲罰,但預備、幫助行為在網絡空間中容易發生異化,它造成的危害將超過實際行為。因此有必要規定網絡刑法,實行責任制度,將幫助行為和預備行為獨立定罪。
隨著網絡行為的異化,正犯行為和幫助行為突破了傳統刑法犯罪原理。這樣就會減小打擊力度、削弱刑法權威。相比于傳統犯罪,網絡幫助行為是共同犯罪的核心步驟,就中國國情而言,刑事立法中對于從、主犯的處理沒有辦法反應幫助行為的具體內容,所以有必要獨立定罪嚴重危害性的幫助。
(三)增設職業規范,提高量刑標準
網絡犯罪主要依靠各種新進的信息技術,它具有傳播迅速、影響深遠的特點,;更應該提高量刑標準,加大對網絡犯罪的處罰力度。當前我國對網絡犯罪的處罰力度較輕,例如:非法入侵他人特定靈越計算機,最高判刑三年。非法控制、獲取、入侵計算機系統,最高才判刑七年。即使是七年懲罰期也無法與自身所造成的影響成正比。
比如刑法里面并沒有詳細規定網絡空間的欺騙罪、誹謗罪、侮辱罪、和金融犯罪,雖然這些行為危害性比傳統行為還大。刑法修正案增添了關于職業禁止規定的內容,規范了部分相關從業人員利用職業要求或者職業便利實施犯罪的準則。當相關人員沒有履行維護網絡安全的責任或存在瀆職罪,必須剝奪其進入網絡空間的權利,培養網絡信息維護者的法律意識。
四、總結
隨著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的來臨,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一起構成了空間社會。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技術實施各種新型犯罪。網絡犯罪和計算機經過多次發展具備了以網絡為犯罪空間的犯罪特點,我國刑法需要不斷修訂增添關于網絡犯罪的處罰力度的內容,將網絡犯罪單獨區分出來實行獨立定罪。
[ 參 考 文 獻 ]
[1]王康輝.論網絡犯罪異化與刑事法律建構[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01):83-87.
[2]《犯罪研究》2018年第1-6期(總第226-231期)總目錄[J].犯罪研究,2018(06):111-112.
[3]殷民.網絡犯罪司法解釋研究[D].廣州大學,2018.
[4]劉振翼.風險刑法語境下我國網絡犯罪的規制[D].上海大學,2018.
[5]徐才淇.網絡犯罪治理模式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7.
[6]陳丹.網絡共犯類型認定探析[D].安徽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