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古羅馬法中的契約制度與我國古代契約制度具有明顯差異。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比較,從中總結出古羅馬法中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變化的規(guī)律及特征,以期能夠為我國合同法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并更好的幫助我們?yōu)楫敶ㄖ蔚谋就粱峁┲匾馁Y源。
關鍵詞:合同成立要件;古羅馬契約法;中國古代契約法
中圖分類號:D90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93-01
作者簡介:牛競晗(1993-),女,漢族,新疆昌吉人,法學碩士在讀,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國際經(jīng)濟法。
羅馬法中的“契約”,其拉丁文本義為“相互交易”、“連在一起”,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是指“一項契約是兩個或更多人之間就約定的作為所導致的同一效果達成意思合致的協(xié)議。”①目的在于設立、變更、保護或消滅某種法律關系,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一種債權關系。
一、古羅馬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
現(xiàn)代學理一般認為,在羅馬合同法的發(fā)展歷史上,合同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條由形式主義——形式自由——復興形式主義的發(fā)展曲線。由于契約通常是在當事人到場的情況下訂立的,所以羅馬法學家將契約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羅馬法具有形式主義的特點,主要是要式口約和文字契約兩種形式。要式口約最古老的形式是誓約,在這種要式口約中的提問和回答應嚴格按照誓約的程式進行,要具備的條件之一是采用固定的套語,要約人有責任選用正確的套語②。羅馬法還承認實物契約和合意契約這兩類非要式契約。就買賣而言,它要求當事人必須就所買賣的標的物和買賣價格達成合意。由此可見,羅馬法上對合意的要求并非是開放的,其內(nèi)容有一定限制性和強制性。
早期羅馬法雖然已有要式行為的規(guī)定,但嚴格來說這種儀式只不過是所有權轉移的法定方式,并非構成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隨著羅馬法的發(fā)展,交易形式先是擺脫了形式束縛,而后又將合意從讓與中分離出來,以締約雙方的善意擔保為唯一要件,這一項制度可以說是羅馬法制度中最遲產(chǎn)生的。這樣,合同形式就已經(jīng)從合同成立的范疇中脫離出來,僅作為合同存在的證據(jù),特定形式的要求不再是合同成立的要件③。可見,羅馬法契約制度中合意的地位日漸凸顯,而特定形式要求的地位在合同中逐漸衰落,合意也不再與合同履行行為分開考慮了,而是融入到雙方的交易之中。可見,合意地位的凸顯為合同成立與生效的區(qū)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古代中國與羅馬法關于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的比較
在羅馬社會早期,特定的形式要求是各種契約得以履行的前提,否則不產(chǎn)生法律效力。后來出現(xiàn)了諾成契約,只要交易雙方形成合意就可以成立合同。這種拋開形式限制的契約極大地促進了羅馬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諾成契約的出現(xiàn)是羅馬契約法進步與成熟的標志,具有重大意義。雖然后來形式主義復興但是隨著合意地位的凸顯,也不會回到一開始嚴格的形式主義。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之一是古羅馬商品貿(mào)易的繁榮發(fā)展使得人們對合同成立的效率要求越來越高,過分注重形式只會在交易上浪費時間。契約的實質是利益互換,其核心是“不是利他的補充,而是利己的有效”。如果說倫理是一種避惡求善的社會本能,那么契約始終卻是追逐利益的自然本能。
中國古代契約法非常注重形式也是因為形式化的契約符合人們的利益需求,人們需要通過這種形式化來保證契約的效力。從總體來看中國古代與古羅馬都經(jīng)歷了形式主義的時期,通過繁瑣的儀式與套語,對合同的成立進行著嚴格的控制,這是由于封閉的自然經(jīng)濟和幼稚的文化,且契約制度的初步創(chuàng)立,導致社會及國家對于契約制度的規(guī)定必須從嚴,形式主義要求合同訂立程序的繁瑣致使契約使用的困難,導致了兩個國家都一定程度地產(chǎn)生了形式主義的變革,合意地位的凸顯。但書面形式一直是最重要的契約形式,其對契約的保存與事實的證明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
三、羅馬法對我國現(xiàn)代合同法的影響及思考
從羅馬法的經(jīng)驗來看,隨著國際國內(nèi)貿(mào)易往來越發(fā)頻繁,訂立合同的效率成為一項重要的考量。我國自古代在契約成立上的形式就相對復雜,而羅馬法中的形式主義則逐漸落沒,合同的成立更加注重當事人的意思合致。我國現(xiàn)代合同法的發(fā)展應當在保證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同時以效率至上,簡化交易程序,才能更好地適應飛速發(fā)展的商業(yè)往來。當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堅持簡化形式的同時,對于一些特殊的合同類型以及在一些信用制度不發(fā)達地區(qū)則可根據(jù)當?shù)亓曀鬃鲆哉{整,確保合同的履行。另外,在借鑒國外立法的時候,要注意法律移植與本土化的結合,在移植國外精華的同時不忘轉化法律傳統(tǒng)的積極遺產(chǎn),將其貫徹到現(xiàn)代法律之中。我國法治建設應當不僅表現(xiàn)在制定法典這樣的硬件上,更重要的是依賴于國民長期形成的自然習性和法觀念,完善理論體系,找尋出本國契約文化的根本內(nèi)涵。
[ 注 釋 ]
①江平,米健,主編.羅馬法基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修訂本第三版,第322頁.
②黃名述,張玉敏.羅馬法契約制度與現(xiàn)代合同法研究[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5:23.
③沈景一,譯,梅因,著.古代法[M].商務印書館出版,1996,7:174.
[ 參 考 文 獻 ]
[1]周新軍,劉曉蔚.國際商法[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5.
[2][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3][古羅馬]查士丁尼.法學階梯[M].商務印書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