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科偉
摘 要:程序性裁和實體裁判是刑事訴訟法中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法律的影響,我國長期以來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這對于我國司法權威性等帶來了嚴重的制約性。基于此,本文對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裁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程序性;裁判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08-01
一、引言
在刑事訴訟法中,“裁判”這一詞語具有非常多層次的含義。從廣義層面來看,裁判是指全部的訴訟程序,即訴訟本質意義上裁判的含義,即對整個案件的事實、法律程序以及案件結果作出結論性的評判。所以,訴訟法中的裁判主要包括對案件的實體評判、對案件的程序性評判等兩大方面內容所構成。其中,對案件實體評判主要是指審判機關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對程序性裁判主要是指在對案件實施審判過程中,辦案人員、偵查人員是否需要回避等問題作出相應的評判。
所謂程序性裁判,主要是指辯護方或者追訴方提請法院對于案件判定過程中出現的與程序性問題有關的事項作出相應的判斷和裁決。程序性規則是根本前提。法律規則主要由程序性規則和實體規則兩大部分內容所構成,兩者都需要符合法律規則的邏輯。在刑事訴訟法中,程序性裁判從始至終伴隨著刑事訴訟。
二、確立程序性裁判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從理論層面,亦或者是從實踐層面,程序性裁判具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確立程序性裁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程序獨立性的充分體現,訴訟法中確立程序性裁判表明價值觀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積極向程序本位主義進行轉變。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法律的影響和制約,我國向來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果、輕過程”這樣的觀念,傳統法律充分體現了工具主義的思想。正是由于我國尚未構建完善的程序規則,從而導致這種影響觀念的形成。一方面,在工具主義的觀念影響下,程序規則普遍處于被忽略的狀態,程序規則設計并不是立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大多數的程序規則缺少法律規則的規定,從而嚴重缺少邏輯性特征。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程序規則缺陷的存在,從而導致程序性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程序性裁判更是無法提起,這對于“重實體、輕程序”觀念的形成造成了明顯的推動作用。通過確立程序性規則和程序性裁判,充分體現了程序的獨立性價值。同時,獨立性價值又可以被認為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內容。1996年,我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相應的修改和補充,充分彰顯了刑事訴訟法的獨立性價值,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社會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文明性,獨立性裁判的確立也充分表明了刑事訴訟法朝著明主、文明以及法治的方向發展。
其次,刑事訴訟法確立程序性裁判,使得被告的程序性權利和憲法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這也可以被認為是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人權保障方面產生的一個質的飛躍。現階段,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根本目的已經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轉變,由原來“打擊犯罪”的一元化目的朝著多元化的目的進行積極轉變,充分彰顯出刑事訴訟法的鮮明特點,也劃分了民主與專制兩者之間的界限。
最后,刑事訴訟法中程序性裁判的確立,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司法的權威性。程序性裁判和實體裁判兩者均是法律裁判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受到“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觀念的影響,從而導致我國在制定程序規則方面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缺陷。長期以來,我國司法一直忽視了程序性規則的重要性,并且錯誤的將其排除在法律規則之外。這種行為對于我國司法權威性的確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制約。當程序游離于司法裁判之外時,為了強行追求“實體真實”而采取各種手段就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這種情形下,司法審批局往往只是停留于表面形式,司法的權威性無法得到體現。不斷健全和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程序性裁判,使得法院對公檢法、下級法院的制約有效性得到保障,司法裁判可以回歸到其原本的形態,司法權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程序性裁判的局限分析
雖然我國對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裁判已經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但是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仍然可以發現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裁判機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以下將對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裁判的局限性進行詳細的探討分析:
(一)程序性裁判局限于法院內部的自我約束
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中的程序性裁判進行分析,雖然作出了一定的修改,但是仍然有大量的程序尚未構建完善的規則以及缺乏法律后果。特別是針對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出現違法性行為時,則尚未構建完善的、科學的程序性后果。如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但是對于這一違法行為卻未作出明確的程序性后果。雖然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已經給出了與該違法行為相關的罪名,但是這些罪名大多數是屬于實體性法律后果。在這樣的情形下,就會導致我國法律缺乏效力,并且不具備可操作性。
(二)與責任主義原則相違背,被告人將會遭遇“雙重危險”
根據形式訴訟法的相關規定,若一審法院發生了法律規定的五項程序性違法情形之一,二審法院必須要撤銷原判,并且發回一審法院重新進行審判。在這種情形下,將會導致裁判結論的無效性,而不會考慮這種違法是否會影響到判決的正確性,同時,也不會考慮到這種判決是否于被告的利益有幫助。實質上,這種撤銷原判、發回原審判法院進行重審的有關規定與刑事訴訟法中的“不受雙重危險原則”相違背。由于被告人遭受“雙重危險”的局面,從而導致被告人的命運將會處于不確定的狀態中。不利后果將會都由被告人進行承擔,從而導致程序性裁判缺乏科學性。
[ 參 考 文 獻 ]
[1]詹建紅.我國程序性辯護制度之省思[J].法商研究,2014,31(03):132-141.
[2]甄珍.論刑事審前程序性裁判制度之構建[D].河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