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未成年犯罪是整體刑事犯罪中的重點內容,受到我國各界的廣泛關注,在我國的刑法規范中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未成年人因為心智發育不健全,加上叛逆與盲目的行動特點導致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追究不能與成年人完全一致。我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理念為從輕從寬,本文對我國刑法中從輕處罰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對刑法中未成年人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進行了分析,為有關司法部門正確判斷未成年人犯罪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做好鋪墊。
關鍵詞:刑法;未成年人;刑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25-01
作者簡介:羅曉慧(1996-),女,漢族,青海海東人,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研究方向:刑法。
減少和杜絕未成年人犯罪是我國治安發展和社會穩定必要前提之一。只有妥善處理好未成年人犯罪處罰問題才能夠不斷降低犯罪事件的發生率,保證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對于未成年人來講,他們在犯罪之后的重塑性很高,因此政府對未成人犯罪才不同于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追究應該從寬處理、不適用于死刑。在我國的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是確保社會穩定與人民安居樂業的必備前提,只有合理明確的認識到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承擔機制,才能夠更加科學合理的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
一、未成年人的概念
未成年人在刑事處罰中要采取從寬處罰的原則來進行,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本身對外界的認知尚不完善,實際生活中的處事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差,不能正確控制自身行為。我國刑法與一些形式處罰政策的設置都是以未成年人的各種特殊狀態來規定的,對于未成年人的科學年齡界定范圍和刑事責任的承擔的準則都是按照未成年人犯罪后追究刑事責任時要考慮完全的問題,只有確保各個階段中未成年人生理與心理狀態才能夠保證刑事政策的完整與適合,并實際執行于實際的未成年犯罪刑事處罰之中,從而在一定基礎上糾正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維護社會整體的穩定安詳。
二、對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理的主要原因
(一)未成年人自身性質的影響
未成年人自身身心不夠健全,對事物分辨和判斷存在誤差,這也使得我國刑法處于人性化考慮對未成年人犯罪采取從寬處罰的方式。未成年人的法定年齡范圍是14-18周歲之前,此年齡區間的人群自我意識降低,對事物判斷和處理能力較差,行為容易失控,做事不顧后果,并且極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響和慫恿。正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綜合判斷能力較低,很容易在社會中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錯誤,進而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性是大多數未成年人犯罪是初犯或偶犯,并且事后具有強烈的悔改意愿,相較于成年人的犯罪現象,未成年人犯罪更容易通過教育、管理等方式進行改造。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事件的出現不僅是因為其自身原因導致,更多的是外界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例如校園暴力、家庭暴力、不文明行為等等,這些社會負面因素都會對未成年人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在沖動之下的行為過當導致背負刑事責任。
(二)刑法謙抑性原則的影響
我國現行刑法對未成年人從寬處罰的原則使得在實際刑事處罰中不同對待于成年人與未成年人,而且在實際的刑事案件當中以人性化方式來對未成年犯罪事件進行處理。例如在我國1998年的《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提到:“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盜竊公私財物,雖已達到數額較大的起點,但情節輕微的,可以不作為犯罪來處理。”這是考慮到未成年人年齡較小,各方面均存在缺陷,對誘惑的抵抗能力較差而做出的保障未成年人成長的重要舉措,這里體現就是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三、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罰適用方面
對刑法應用上一部分刑罰并不能完全適用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追究,例如死刑與無期徒刑,兩者是刑法中最為嚴厲的兩種處罰方式,但是都不適用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追究。因此,在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罰時,要在刑罰執行過程中以減刑或是假釋等從寬方式給予未成年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充分發揮刑法的人性化。在保證法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融入人性化特性,認識到刑法是為了維護社會發展,而不是為了剝奪公民權利的。對于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不適用于死刑或無期徒刑的原因可從三方面說起:一是刑法的公正與公平,對于人生時光還很漫長的未成年人執行死刑或無期嚴重違背了法律的這一準則;二是社會的穩定,對未成年人執行無期徒刑,在其晚年時還需政府承擔相應管理,長此以往會給政府帶來過多經濟負擔,不利于國家和社會長久發展;其三,從刑法的權威角度來看,未成年人犯罪多為初犯,而且改過自新的意愿與認識錯誤的積極性都較高,在刑罰期間對未成年人進行一些減刑而獲得假釋和從寬處理,有利于刑法的威嚴形象樹立。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分析,要清晰了解未成年人的犯罪特點和未成年人的年齡界定,分析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刑事處罰從寬原因,全民分析刑法中的人性化與權威性,促進刑罰執行能夠更加科學的合理的為社會發展、國家穩定提供保障,給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與關懷,保證未成年人能夠健康成長,進而不斷推動我國刑法的合理性和權威性。
[ 參 考 文 獻 ]
[1]羅榮輝.關于我國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8(27):235-236.
[2]朱彥.對少年刑法的立法思考與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7(06):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