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法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法律使用范圍得到擴大,這難以避免的就會同其他法律會有一定的交叉和滲透,對此,越來越多的法學工作者加入到對相關法律的反思和解讀中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針對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之間關系的剖析和論證。對此,本文就針對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之間的內容、聯系、選擇等問題進行了相應的了解,同時對兩者關系的反思和重構也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反思重構
中圖分類號:D923.6;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235-01
作者簡介:李晨西(199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在讀,任職于河北省唐山市公安局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局,研究方向:民商法。
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中,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的發展和市場貿易的擴大,在商業流通的過程中,以信用為基礎的合同法對于保障企業之間的利益和商貿流通的正常運行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但是隨著貿易流通的逐漸復雜化,各種信貸的危機和貿易的糾紛就變得越來越多,傳統的合同法就面臨一系列的困境,此時隨著我國法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就可以更多的使用到侵權責任法來規范貿易的責任雙方,目前,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在很多方面有著重要的聯系,所以,如何深入的分析和解讀我國相關的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之間的區別
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他們都有著很強的約束作用,但是一個在事前的約束,而另一個則是在事后的補償,所以,他們的側重點不一樣。合同法相對而言更自由,在保證法律嚴格和合同效率的同時,也需要尊重當事雙方各自的意愿自由,所以合同法更多維護的是合同規定的相關的權力和義務。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是被侵權人的利益,給予被侵權人一定的補償,而約束的是侵權者的行為。侵權責任法有更多的強制性,一旦侵權行為違反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即可以不受其他約定和行為干擾,直接認定為侵權,需要對被侵權者給予相應的補償。
可以說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就其所包含的基本價值方面有著微小的不同的,合同法的基本價值在于鼓勵當事雙方進行合理合法的貿易,當事雙方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侵權責任法的基本價值在于保護被侵害利益當事人,對于利益受損的當事人必須有一定的利益補償,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在侵權責任法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其和合同法的一些內容存在交叉,合同法的對于責任雙方的約束能力不容忽視,合同法在運行的過程中,有著對當事人權益的保護和維護的作用,在不違反相關法律的基礎上,他們可以自由的約定和達成協議,一旦出現侵權的問題的時候,合同中的具體協議就可以發揮作用。侵權責任法更多的關注到了當事人一方的過錯的行為對于另一方之前固有的利益的侵害,需要對利益被損害的一方固有的利益有一定的補償。一般來說,合同法在具體的責任規定中更加的簡單明確,同時也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而侵權責任法雖然有一定的強制性,但是在其法律發展的過程中也造成了一系列復雜性,給具體利益的維護造成了困難。
二、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的各自包含的內容
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都是民法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兩者的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契約精神和非契約責任的關系。在我國法律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由于保險合同的內容既包含了合同法的內容又包含了一些侵權法的內容,所以,兩者涵蓋的內容就有了一定的融合和關聯。而如何保護合同債權就成了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共同需要保護的內容,合同債權一旦受到侵害,從相對權和對外效力的角度來看,都需要對合同的相關權利和侵權的民事絕對權進行保護。
三、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兩者關系的解讀和應對策略
對于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兩者關系的新的解讀,最重要的就是處理好違約和侵權的責任問題,一旦合同的雙方出現經濟的糾紛,那么就要根據具體的情況給予利益受損的當事人一方相對的補償,此外,受損一方也能夠適當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法律來進行維權,最大程度的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一般來說,合同法更加的自由,同時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內容,所以對于利益受損方的保護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他們可以更多的選擇侵權責任法來保護自身利益。當然,對于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解讀,是需要得到最好人民法院的批準和認可。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的學習和研究中,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不能用對立的觀點看待這兩種法律,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和區別也要根據相關的法理和具體的案例給予解讀和重構。兩者關系的補充和完善讓相關的法律更加的積極有效和嚴密,相關的機制也更加的完善,更好的約束貿易雙方。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的反思和重構也必然能夠更好促進的我國經濟的發展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謝鴻飛.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理論的再構成[J].環球法律評論,2014,v.36;No.194,7-28.
[2]楊少芳.淺析合同法與侵權責任法之間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8: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