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格物是指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體現人的深厚情感與意志,其毀損、滅失造成的痛苦無法通過替代物補救的特定物。判斷一物是否為人格物可以通過時間因素,物之來源,珍稀程度,物之用途或物之價值內涵來判斷,其典型形態包括源自生命周期儀式的物品,代表榮譽的物品,身體物質,蘊含情感的物品。
關鍵詞:人格物;人格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65-03
作者簡介:王炎(1991-),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山東法官培訓學院,助教,吉林大學,法律(法學)碩士研究生。
人格物之所以具有區別其他普通物的價值,乃是由于其包含的人格利益,人格利益的認定也是人格物認定中最為關鍵的部分。然而,人格利益具有抽象性和個體性的特點,不僅難以用一個普適性的概念來描述,而且難以用具體的標準來衡量。種類繁多的人格物中,每一種人格物所包涵的人格利益價值,一般只體現在該人格物的所有者處,對于不知情的第三人來說,該物與普通物是一樣的,若不對他人事先告知,他人根本無法判斷該物就是人格物。雖然人格物具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了解人格物的形成過程,來確定其判斷標準。人格物受侵害時,其當時的狀態表現為人格物,而此物之前或之后能否認定為人格物則無法確定,所以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對人格物有一種動態的認知。以筆者檢索到的關于人格物的案例來看,人格物的形成主要存在兩種情形:一種是該物品象征了特定人的人格或者寄托了所有者的情感;另一種是該物本身源自人的身體或者本身就是所有者的智慧成果。一般的物品轉變為人格物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通常都是因為以下因素:
第一,時間因素。以物品擁有時間的長短來判斷人格利益的大小,這符合人類最樸素的價值觀。許多物品的價值確實是因時間的流逝而愈加珍貴。人作為一種情感動物,對其財產完全可以通過擁有時間的增加而寄托更多的感情。人格利益較為重大的人格物,往往是因擁有時間較長,其所體現的物與人格之間的關系往往更密切。一雙主人穿著多年的草鞋雖然破舊不堪,但該草鞋因為伴隨主人多年,與主人共同度過了人生中的艱難歲月,人格利益價值才得以彰顯。因此,在上海市南匯區人民法院寵物犬“莎莉”丟失案中,主審法官認為“之所以支持蔡先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蔡先生飼養該寵物狗達12年之久。由于蔡先生是一位獨居老人,親人常年不在身邊,在12年的獨居生活中,是寵物狗帶給了蔡先生精神上的陪伴與慰藉,同時在飼養過程中,蔡先生也對寵物狗付出了許多精力與心血。12年的相處使蔡先生與寵物狗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寵物狗對蔡先生而言早已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其丟失給蔡先生帶來的精神打擊不可謂不嚴重,故而支持蔡先生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①這就正是體現了時間對于累積人與物的特殊情感的重要作用。②對于此種情況大多數人都表示認同,這也是許多古宅、舊物等留存時間很長的東西被人們所珍視的原因。
第二,珍惜程度。這是通過觀察物品持有人的物品保存狀況來對人格物進行認定。假設某件物品象征了特定的人格或者寄托了所有者強烈的情感,那么持有人勢必會對物品小心保存、多加愛護,以免物品毀損滅失,這就是物品持有人對物的珍惜。并且,持有人對于物品的珍惜程度能通過持有人的行為來判斷。比如,某幅書畫作品的持有人將該書畫作品擺放在靠近火源的位置,隨時有可能毀損滅失,或者任意堆放在雜物間,此時持有人主張該書畫作品包涵了重大人格利益,想必是很難讓人信服的。珍惜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該物在持有人心中的地位,同樣能看出該物對持有人的精神價值。但僅珍惜程度依舊并不足以表明某物的人格價值屬性,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認知程度以及情感的處理方式均存在差異,判斷珍惜程度時,也存在主觀上的模糊地帶。所以珍惜程度可以作為認定物認定中的參考標準之一,需結合其他因素綜合考量。
第三,物之來源。人類情感的抽象性決定了人類需要借助物品來寄托情感,以此使情感擁有具象的表現形式。而某物之所以成為寄情的對象,大多由于物品的出處與情感相關。并且,也可以通過考察物品的出處,來衡量其所包涵的人格利益重大程度。親友所贈之物往往寄托著我們與贈送人之間的情感關系,較市場上的同質同價的物品來說對受贈人的意義更為特殊。又如一只祖上世代相傳的瓷碗對于后輩來說,代表了后代對于祖輩的懷念,而瓷碗所具有的文物價值財產價值居于次要的地位,其作為整個家族的精神寄托意義更大。同樣,人體器官、遺體、骨灰、基因等也因來源于人體而具有了人格利益。
第四,物之用途。物品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并非每個物品均為了滿足所有人的物質層面需求,因為可通過所有人對該物的使用情況來判斷其是否將該物作為寄托感情之物。當物用于滿足實際生活需要而作為一種日常消耗品,那么其實用價值遠勝過其情感意義。而如果該物用于滿足持有人的精神需求時,則往往寄托了持有人的情感。同樣以戒指為例,當一枚戒指被銷售時,它只是銷售商所擁有的眾多待出售的商品之一,毫無情感價值可言,戒指此時只是銷售者獲利的工具。但如果此枚戒指被一個男人買來用于向其愛人求婚,戒指作為愛情的象征就具有了唯一性,如果受到侵害,情感上的損失相較于物質上的損失更讓當事人感到痛苦。
第五,物之價值內涵。這里主要是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等價值,比如祖傳物品代表著整個家族的變遷,某歷史文物可能寄托了國家或民族的情感。③這種價值內涵往往超越了個體的感情范圍,代表了某集體或群體的價值取向。不只是物的所有權人,與該物有情感上的親近或者屬于集體成員之人均對該人格物享有人格利益,以至于這些物品的損毀會造成權利人精神受損,乃至使國家和民族的感情受到傷害。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對于人格物表述為“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筆者認為,人格物,是指一種與人格利益緊密相連,體現人的深厚感情與意志,其毀損滅失造成的痛苦無法通過替代物補救的特定物。人格物除了包括“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之外,還包括寄托特定人情感的財產、源于特定人身體的財產以及源于特定人智慧的知識產權等④。簡言之,人格物中需包涵有人格利益。但通常人格物中蘊含的人格精神利益只對所有人而言具有重要價值且具有隱秘性,從證明的角度來說比較困難,而判斷人格物的標準雖然很多但都較為抽象,對此,筆者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人格物的典型形態做出如下的類型化分析:
第一,源自生命周期儀式的物品。英國曼城學派的人類學代表人物維克多·特納在其名著《儀式的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一書中集中討論了在個人生命周期的幾個重要轉折點上舉行的儀式,如出生禮、成年禮、結婚禮、喪葬禮等,并將其稱為“生命周期儀式”。⑤儀式的虛擬性并不代表儀式行為者的情感和心態的虛擬性,恰恰相反,與虛擬的儀式對應的是儀式人的真實感受。所以,在儀式舉行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物或者紀念該儀式的特定物也就對儀式人而言有了特殊的意義。另由于生命周期儀式具有公開而非隱秘的特點,為社會公眾認知并公開舉行,源自該儀式的物品的人格紀念意義也為公眾所接收和認可,所以在行為人對生命周期儀式以及儀式相關物品構成破壞,儀式人內心的感受受到影響時,認定行為人對人格物構成侵犯就具有了社會基礎。⑥
第二,證明榮譽、特定經歷的物品。某些證書、獎狀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是對獲得者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獲得者的個人能力,更有利于獲得者得到社會的認可。現如今,一個人擁有的證書越多,從一個層面來說越能證明其擁有較強的能力。另外,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獎章、證書等物品由于其帶有或多或少的權威性,對個人的經歷以及成就具有一定的證明力,從而降低了判定一個人能力的成本,所以這類物品也變相給所有人帶來了經濟價值。不僅在人格物層面,在民事執行時,這類物品也得到了特殊的對待⑦。
第三,身體物質。這類物主要有人體器官、基因、遺體、遺骨、骨灰等。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人體有機組成部分的器官當然屬于自然人,為自然人的身體所吸收,不能獨立作為物看待。⑧但當器官與人體脫離時,由于器官已經不再服務于人體而因分離成為了獨立的物,其存在或者滅失對人體不再產生影響。⑨此時器官的人格屬性被其物的屬性所淹沒,從而轉化為一種特殊的物,這就是理論上所說的人的物化以及從而引發的主客體次序的轉變。⑩將與活體脫離的器官作為一種獨立物并不是將其與普通物同等對待,而是將其歸類于人格物并加以保護,并在處分方面對其作出一定的限制。這并不是對人格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的減損,事實上是對人體物質的特殊保護,在兼顧了其物之屬性的同時,充分關注了其承載的人格利益,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
第四,寄托感情的物品。人類是一種情感動物,通過自我的記憶功能,外部世界進入人的觀念之中。當某物與特定主體的某段回憶相關時,往往會寄托該主體特定的情感。這類物品與“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范圍很有限。比如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說寵物具有人格象征意義往往具有侮辱的色彩,用動物象征人格不被傳統文化所允許。但是,實際生活中將寵物視作生活伴侶乃至家庭成員的例子比比皆是,主人與寵物之間有著很深厚的感情。
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虛擬財產的財產價值不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已經得到了肯定,但虛擬物品所蘊含的人格利益卻鮮少有人關注。對于網絡游戲愛好者而言,游戲中的道具、裝備等虛擬物品是通過付出時間以及精力得到的,不僅反應了個人的喜好,而且寄托了個人的感情,為其所支付的金錢倒不是玩家所首先考慮的,這樣的物品符合人格物的內涵和屬性。然而在首例涉及虛擬財產的案件中,北京朝陽法院沒有支持原告李某晨的精神損害請求。筆者認為,“互聯網+”的風潮正在席卷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對虛擬物品等互聯網產物的保護應納入司法的視野,并應在立法中有所體現。
[ 注 釋 ]
①龔滔繪,陳軼珺.滬首例寵物丟失精神損失賠償案件[J].青年報,2006-8-13.
②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典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定[J].法學研究,2003(4):23.
③《西安晚報》2010年1月10日第13版《“最美麗王后”雕像要回家?》報道:近日,埃及將要求德國正式歸還古代埃及王后納費提提的彩色半身像.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哈瓦斯發表聲明說,委員會將召開特別會議,確定正式索回文物的具體步驟.納費提提是古埃及第18王朝的著名法老阿克赫納登的妻子,被認為是古代埃及“最美麗王后”。納費提提的彩色半身像由石灰雕刻而成,高50厘米,距今已有3300多年歷史.1912年,德國考古學家在埃及尼羅河畔發現了這尊雕像,并于次年將它帶回德國,如今保存在柏林新博物館內.
④易繼明,周瓊.論具有人格利益的財產[J].法學研究,2008(1):3.
⑤薛藝興.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2):11.
⑥李巖.一般人格權的類型化分析[J].法學,2014(4):43.
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規定》第五條要求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凍結被執行人的八種財(下轉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