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公共利益侵害事件的頻頻發生,雖然我國有關于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要求,但是在具體的規定方面仍然存在模糊的問題。為了更好的規避和妥善解決公益訴訟問題,本文將國外在社會團體公益訴訟主體的資格規定作為參考,結合我國的國情,構建關于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框架,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社會團體;公益公訴;主體資格;當事人資格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74-03
作者簡介:陳濱(1986-),男,漢族,廣州市司法職業學校,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與司法制度。
在國家利益、團體利益以及個人利益之間出現沖突時,應當優先考慮國家利益與團體利益,所以涉及到不特定多數公共利益的保護問題其重要性較高。但是,我國在訴訟方面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條款并不多,同時在主體資格方面的規定也比較模糊,相關的理論性政策存在難以實施、操作的現象。對此,探討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具備顯著實際價值。
一、社會團體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理論
社會團體在公益訴訟主體方面的理論依據主要是以訴訟信托的理論為主,這一理論最初來源于英美法等多個體系的一種“舶來品”,這一理論已經被許多國家應用、改進以及加工之后逐漸成熟的一種體系,其主要是將民事訴訟、訴訟信托的理論結合并分離起來,促使民事訴訟的領域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從而有效解決糾紛問題。在國外,團體訴訟也是基于這一理論基礎逐漸構建和完善而成的[1]。訴訟信托理論主要是通過公共信托的理論作為基礎,為了更好的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公眾主體資格的維護效果,其主要管理主體為國家或政府,公益訴訟的信托主要是歸屬于訴訟法的領域當中,屬于比較重要的當事人體系制度,其主要是指法律規定某一個公益團體對于某一個權益具備訴訟的權利,同時這一團體專門在這一項公益利益遭受侵害或困難遭受侵害的時候提起訴訟,促使組成這一公益團體的成員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對利益訴訟和判決的過程當中。公益訴訟的信托理論主要是對相關當事人的理論改進在理論領域與學術領域中認知并不相同,以臺灣的部分學者為例,其認為理論上國家應當屬于一個團體,在國家的指導之下將訴訟權發放給檢察機關或者是行政部門,但是在機關部門出現懈怠的情況下,所有的共鳴都可以根據相關的理論依據提起訴訟。另外,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知,國家機關和個體可以從國家的權利分工理論方面得到支持,但是只有公益性的社會團體才能夠應用訴訟信托。從我國目前的國情以及社會環境的層面上來看,其主要是以民事訴訟法律作為整體,與訴訟本身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社會團體并不具備主體的資格,所以也就不屬于民俗訴訟的當事人。另外,為了更好的提高公益訴訟制度的落實效果以及制定內容全面性,社會團體本身也應當具備一定的資格理論性的依據,信托制度在整個訴訟法當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明顯,從這一種觀點的角度上來看,公益訴訟信托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有效的解決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情況下的一種制度設計,因為我國屬于明確禁止訴訟信托的國家,所以這一種制度的應用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公共利益,同時屬于一種禁止規定之外的特例。
二、國外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實踐
國外有許多關于社會團體訴訟主體資格的理論性研究,下面以歐美國家為例,其在社會團體訴訟主體資格方面主要是以支持性理論為主,在法案當中,整體來看其能夠發揮的作用非常突出,同時歐美國家的團體訴訟主要是借助權利的發放實現對違規的行為以訴途徑進行控制和改變。團體訴訟最開始是替代行會自執行機制調整而設定的,之后逐漸擴大并涉及到了《降價法》、《手工業法》、《一般交易條件法》等。歐美國家的相關研究者認為社會團體訴訟過程中的理論主要是以擔當說、請求說以及義務說等為主,但是其最為基礎團體利益維護措施,其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機制遏制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其主要原因在于兩者訴訟之間存在相互重疊與不排斥的特征,所以不會因為提起團體訴訟導致其他成員的個體訴訟權遭受影響。在信托訴訟的理論性研究基礎上,可以基本明確社會團體提供公民訴訟的相關要求,同時在沒有任何社會團體主體資格的基礎上,從而促使歐美國家團體訴訟制度得到有效的完善和落實。在制度具體方面,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1.社會具備法律規定的權利功能,也就是具備訴訟權利的主體權。團體訴訟過程中團體屬于法律規定的因素,法律賦予其在相應的領域當中應當具備一定的主體資格,其團體主要是以事業團體或者是消費者團體為主,在具備一定訴訟資格的同時可以按照利益是否遭受侵害為依據提起訴訟;2.這一團體本身具備組織特征,訴訟團體的同時應當具備一定的組織形式、章程規定,其目的在于維持一個團體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訴訟而臨時性的成立。同時還規定團體本身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社會基礎,具備達標性,從而規避小團體的臨時性成立。另外,歐美國家對于具備團體訴訟資格的主體有較高的要求,其主要是以行業組織、消費者協會等為主,這一些團體的特征主要是為組織本身的自治性、自律性形成監督,要求成員之間保持平等、無隸屬關系,規避團體訴訟權被濫用的現象發生[4];3.訴訟提出之后其主要作用在于對侵害行為的遏制或者是撤銷相關的訴訟判決結果,其作用并不涉及到賠償,不會因為訴訟所呈現出一定的利益轉換。社會團體的主要作用與價值在于訴訟提出之后及時停止相關行為或變更訴訟,但是損害的訴訟仍然屬于團體之外的訴訟行。歐美國家的團體訴訟主要價值在于預防和處理違法,而不是對受害者形成法律保護,所以社會團體訴訟的優勢主要在于維護社會的穩定性以及有序性,最大程度的維護公共利益并減少損害嚴重程度。從社會團體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取得可行性的角度來看,社會團體和公益團體并不是完全相同,但是在明確其主體資格方面都是相同個思路,都是以逐漸放權、賦予更多權利促使其健康成長為主。在具體工作中,需要從立法依據、理論依據、現實依據以及自身有事等多個層面上進行改變,立法依據主要是以民事訴訟支持起訴的基礎原則為主;理論性的依據主要是通過信托訴訟的理論促使社會中的不同團體本身具備更為可靠、更為專業性的主體資格,同時保障每一個社會團體普及化的擁有相關資格;現實依據主要是社會團體參與公益訴訟的現場,同時在法院的主持之下促使裁決結果的合理性,確保社會團體在公益訴訟中獲勝后能夠真正獲得利益保障;自身優勢則是社會團體在民事公益訴訟方面的天然優勢,在不同領域中可以更好的維護公民的利益。
三、對社會團體提起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探討
(一)立法中有明確范圍規定
當前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當中涉及到的“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只是指法律所規定某一個領域中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的機關部門或組織機構。當前我國只有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明確規定了主管部門可以就污染問題提起公益訴訟。但是在其他領域中,法律并沒有規定相關的社會及團體與組織,特別是檢察機關本身是否具備公益訴訟的資格[5]。對于社會團體而言,不僅擁有監督管理權,同時在監督管理方面的自主性也更加突出。對此,因為在程序方面的約束,為了更好的維護公共利益,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規定:1.公益訴訟過程中反訴與調機的問題。需要注重水團體只屬于程序意義中的原稿,而不是民事權利的當事人,和案件本身沒有直接性的厲害關系,并不能只是簡單的按照法律表面的規定和民事訴訟一樣處理,其應當具備原告的實體原理。對此,作為社會團體為了更好的維護團體利益提起訴訟時,因為不是直接的受害方所以不能以調解的方式結案;2.訴訟地位。社會團體所提出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法院應當及時受理且在無特殊情況下不得拒絕,社會團體作為民事訴訟的原告當事人提起訴訟的時候只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檢查員和當事人應當處于一個平等的訴訟地位,在不同訴訟請求之下開展相關的訴訟活動,法院則應當居中進行裁決;3.濫用權利問題。社會團體的公益訴訟主體資格應當建立在杜絕權力濫用的基礎上,一方面需要保障團體內部各個主體之間無任何隸屬的關系,預防濫用權利的發生。另一方面需要杜絕訴訟過程中賠償問題的出現,嚴格控制公益訴訟案件的限制范圍,即使是在有相關證據證明當事人損失也不能在公益訴訟中進行裁決,而是需要根據公益訴訟的結果再次以個體當事人的方式進行訴訟請求,從而實現權利的合理化。
(二)完善主體資格的構建
在參考國外的團體訴訟方式之后,按照我國的國情,可以采取以下幾點主體在資格明確建議:1.在國家層面上的法律定義之外,社會團體本身需要更加專業、針對,同時在公益性質方面應當時刻為恥。官方方面的性質中,公益訴訟的團體主要價值在于行政管理職能的體現與發揮,其本質上屬于行政特色為主的干預與監督工作,在具體行為中附著在行政機關基礎上,導致自主權利喪失問題比較嚴重,對于公共利益的維護難度較大。另外,借助性質的發揮由檢察、行政部門代理性的完成,保障社會團體的健康秩序與合理運行,促使社會及團體可以在訴訟過程中維持平等作用,實現主體資格作用最大化;2.做好放權、賦權工作。適當的給社會團體提供權利,促使其可以在良好的環境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社會團體本身擁有一定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如果在權利方面有約束必然會導致危害公益行為的抵抗力,尤其是面對強大企業的情況下很難有效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合理性的降低了社會團體在公益訴訟過程中勝訴的可能性,這是一種不平等表現;3.在我國的訴訟法修正案當中提出了關于“對環境污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有關機關與社會團體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或”的規定,這也證明了民事公益訴訟在受案范圍方面仍然有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空間。社會團體本身的價值發揮主要是基于社會運行的同時,在公益訴訟方面的主體明確以及責任的追溯,在社會團體的民事訴訟過程中所能夠發揮的作用時間并不是非常長,所以任何一點進步都應當值得肯定,但是想要更好的推動和落實社會團體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所能夠發揮的立法價值與構想,仍然需要堅持司法、立法等多層面上的工作改進,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改進與完善。
(三)明確公民與律師在公益訴訟主體中的資格
民事訴訟法的相關修訂內容中雖然添加了公益訴訟的制度,但是卻將公民個體排除在了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以外,從當前我國現狀來看,和我國的國情相對比較符合,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也有較高的適應性。但是,從長遠的環境角度來看,其對于公民的權利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以及社會團體的組建質量不斷提高,法制化的全面化落實,在部分領域中從立法層面上可以賦予共鳴個人作為公共訴訟原告的同時提起公益訴訟。其主要原因在于:1.每一個國家都有法律理論與成功案例可以用于論證公民個人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及其在公益訴訟中的合理性以及可能性。例如,以美國的集團訴訟制度為例,法律上允許個人或團體(擁有共同利害關系)提出公益訴訟,裁決的結果可以對所有共同利益人有效。這一種機制的成效非常突出,應用也比較廣泛。國內也有許多研究者認為這一種做法合理且可以加入到立法議程中;2.允許社會團體與個體提起公益訴訟,只有在涉及到受害者的直接利益的同時才可以讓人們提取訴訟的需求,這一個主體涉及到的范圍比較廣泛,訴訟的方式也比較靈活多變,可以借助行政機關完成,借助以往不可能實現的途徑維護公共利益的作用;3.在當代社會中公民作為基礎性的社會監督者,其應當充分應用法律所帶有的權利保護公共利益以及團體利益,不僅可行且必行。
四、總結
綜上所述,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民事訴訟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和完善空間,這就需要依賴于民事訴訟專家、學者在不斷研究。雖然公益訴訟制度對于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界定存在模糊的問題,對于公益訴訟所涉及到的程序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公益訴訟制度仍然屬于訴訟制度的一項重要完善途徑,在實踐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的問題與缺陷,這就需要不斷的深入探討公益訴訟案件并圍繞著國家、團體利益角度做好主體資格的明確以及逐漸開放,最大程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 參 考 文 獻 ]
[1]白彥.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問題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6,15(2):145-149.
[2]劉漢天,劉俊.公民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法理基礎及路徑選擇[J].江海學刊,2018,20(3):23-24.
[3]曹曉燕.海洋污染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之選擇[J].甘肅社會科學,2017,14(05):178-183.
[4]溫婉靈.擴大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范圍的依據及設想[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1):86-89.
[5]梅夏英,王峰.我國環境公益訴訟請求權兜底條款分析——以《民法總則(草案)》為視角[J].河北法學,2016,34(11):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