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滑稽模仿作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種獨特的藝術創造形式以及其對于原作作品的沖擊,使得人們對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產生了眾多的質疑。本文從理論層面以及比較法的層面論證了滑稽模仿的合法性。同時對于我國《著作權法》應當如何對于滑稽模仿作品加以保護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滑稽模仿;合法性;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D92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86-02
作者簡介:黃發波(1993-),男,漢族,甘肅民勤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6級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一、滑稽模仿的定義及其特點
(一)滑稽模仿的定義
滑稽模仿,又稱“戲仿”,它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流傳至今。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滑稽模仿一般是對于某一作者的思想內容進行闡釋,表現形式一般為詩歌或者文章等。它比較多的用于有些荒誕的主題時,更加具備了諷刺意味。滑稽模仿它作為一種兼具諷刺意味和批判目的的創作方式,藝術家們在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的時候廣泛應用。它保留了原作品的實質性內容和主要精神,在把握大概框架的基礎上,通過夸張、荒謬、幽默方式創作出新的作品,意圖是對原作品進行批判和升華。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滑稽模仿作品同原作之間密切相關,滑稽模仿作品來源于原作品,又有自己的獨特的特點,與原作品相似,又區別于原作品。
(二)滑稽模仿作品的特點
1.獨創性
滑稽模仿的作品,最重要的特點便是其具有作品本身在著作權法上最本質的特征即獨創性。如果滑稽模仿作品本身并不具有獨創性,如果不能讓人們對其和原作進行區分,那么只能認為它是對于原作的復制品、替代品,侵犯了原作者的復制權。
2.模仿性
滑稽模仿的作品,除了具有作品最本質的特征獨創性外,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模仿性。包括對原作品的內容和風格進行模仿,它都和原作品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似性。滑稽模仿作品通過對原作品進行內容和風格上的改變,使得其和原作品之間體現出一種互文關系。①
3.批判性
在自媒體發達的當代網絡,各種各樣的表情包以及各種各樣對于影視、綜藝作品中形象的惡搞同滑稽模仿之間最大的區別即在于其批判性上。滑稽模仿作品不僅僅是一種喜劇表現形式,大多數情況下,滑稽模仿的目的是對原作品進行批判性創作,滑稽模仿通常就是對原作品進行批判后進行創作的一種全新的方式,是一種通過荒誕的方式對原作品進行的批評,無論是粗俗還是細膩,新穎還是寡淡。②在喜劇和滑稽的基礎上又附之以嚴肅性的批評,這也是滑稽模仿作品本質的特征之一。
二、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分析同合理使用制度的銜接
在我國,滑稽模仿作品已成為影視產業中堅定的新生力量,如《谷阿莫讓你X分鐘看完x電影》、《暴走看啥片》等一系列人氣爆棚的滑稽模仿作品在我國文化市場上立足并成為我國文化產業中不可小覷的部分。但在我國當前著作權立法體系下,滑稽模仿尚未被明確進行界定,這樣一來,好多模仿作品就無法對其進行清晰的追究。這意味著,未經許可對原作的滑稽模仿可能構成侵權。此時,涉嫌侵權一方往往會引用合理使用進行抗辯。
我國《憲法》第三十五條也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而滑稽模仿作品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思想表達自由的體現,而著作權本身則又體現著對于自由表達之限制,如著作權人的復制、出租等權利因其保護范圍的過寬往往會和思想表達自由之間產生一定的沖突。即著作權本身賦予著作權人的受控權利同滑稽模仿作品中對于原作情節內容的大量保留會產生一定的沖突,因滑稽作品本身在保持其獨創性的基礎上是以原作的觀點情節等為基礎而加入新的批判觀點對原作使受眾產生顛覆性的認知,因此對于滑稽模仿作品我們要將其同合理使用制度相銜接,賦予其在滿足合理使用的前提上能夠不受著作權受控權利的限制的待遇。
滑稽模仿作品往往會保留原作中大量的內容,而在我們用合理使用制度去限制著作權人的權利時,同時也要考慮到建立一定的合理使用標準去規范滑稽模仿作品以防合理使用制度被濫用。例如在滑稽模仿作品中如果原作的內容保留的過多使得受眾無法將其視為一個獨立的含有原創性的作品時,我們只能認定其只是原作的替代品,超過了滑稽模仿作品所能借鑒的界限,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滑稽模仿作品的這種表現形式決定了它必須大量引用原作品的內容或者風格進行創作,但是,它對原作品的引用并不是沒有限度的,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通過許可制度,可以對原作品進行一定的批判性改編,但是它畢竟是對原作品的批判使用,必須遵循一定的限度。
(一)滑稽模仿作品與著作人身權
一般來說,著作人身權中包括發表、署名、修改、保護作品完整等權利,而合理使用制度更著重于保護的是著作權中的財產權方面。因此在分析滑稽模仿作品合法性時,也要考慮滑稽模仿作品是否構成了對于著作人身權的侵犯。通過前文我們可知,滑稽模仿作品由于其模仿性、批評性的特點,必定是要在其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原作內容,甚至是原作中的相當數量的核心內容,并輔以滑稽的表現方式和批評性的觀點。因此在理論上,滑稽模仿作品處在合理使用和侵權的邊界之間,因此我們要明確滑稽模仿作品的標準,例如對原作部分內容的引用,需要標明材料的來源,不能故意以滑稽模仿的形式,對原作者的人身進行攻擊,對表演者形象進行扭曲等超越邊界的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說,滑稽模仿作品本身是不會對著作人身權造成侵害的,如產生了某種超越滑稽模仿作品界限的行為,那么則應當就其侵權性予以確認,因此應當對于合理使用的標準予以明確,在限度范圍內的滑稽模仿作品不會構成對于原作作者著作人身權的侵犯,而限度之外的滑稽模仿作品則屬于侵權作品。
(二)滑稽模仿作品與利益平衡
現代意義的著作權制度并沒有拘泥于18世紀那種絕對的、放任的“個人本位”,而是在保護作者的著作權和限制作者的著作權中尋求平衡,即合理的消除作品創造者、作品傳播者和作品使用者之間的沖突,力圖實現在維護作者權益基礎上的三者利益的均衡保護。
總的來說,正是因為著作權法即對于作品本身的創造者的創造成果加以保護,又對于作品的使用者的利益加以兼顧,決定了著作權法是以利益平衡為基礎的法,而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兼顧了原作品作者的利益和滑稽模仿等作品創作者利益的體現。因此,從利益平衡的角度上來講,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是確定無疑的。
(三)滑稽模仿作品與市場規律
滑稽模仿作品在性質上屬于改編作品,但它與一般的改編作品又有所不同。滑稽模仿作品如果需要以許可的形式才能被允許,那將導致滑稽模仿作品本身的消逝,而作為文學創作形式之一的滑稽模仿也將無從生存,這從本質上是違反了著作權法鼓勵優秀作品的宗旨的。因此滑稽模仿需要與合理使用制度相銜接,這才是兼顧市場規律和著作權法宗旨的解決之道。
另一方面,滑稽模仿作品是否會對原作品的市場價值以及原作者的市場利益產生沖擊呢?筆者認為這也是完全不會的。合理的滑稽模仿作品雖然保留有大量的原作核心內容,但究其本質,滑稽模仿本身還是以批評性的評論為核心。正如《費加羅的婚禮》中那句經典的臺詞“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亦無意義。”,滑稽模仿作品本身是能夠讓受眾區分原作和模仿作品本身的,而滑稽模仿作品更多是針對于已經知悉原作的人才能夠更好的理解滑稽模仿作品所表達的意思,而這部分人往往已經對原作形成了消費,原作的收益已基本實現。又如受眾并沒有消費原作,滑稽模仿作品對原作的抨擊和批評也僅僅是為受眾提供了一種消費的導向,而受眾本身也是有著自己的理性判斷的,筆者認為這是原作作者所能夠接受的,并不會對高質量的作品在市場收益上產生多大的影響。
因此,就滑稽模仿作品對市場規律的影響上看,其合法性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我國有關滑稽模仿作品合法性制度的構建
(一)當前我國對于滑稽模仿作品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明確的提及滑稽模仿作品,而對于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見于《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中“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針對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的第一、二款這兩款規定,我們可以發現著作權法對滑稽模仿作品規定的不足。可見,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并沒有直接對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作出明確規定,且“合理使用制度”對滑稽模仿作品合法性認定的適用有顯得過于寬泛和模糊,第22條完全列舉的方式必然會導致事務當中的機械教條,而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又會導致同案不同判的結果以及權利配置的失衡。不利于我國司法的穩定和公信力。
(二)完善滑稽模仿作品相關法律規定的建議
滑稽模仿作品廣泛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當中,因此,有必要對于滑稽模仿作品加以保護并完善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筆者有如下建議:
1.可以在有關的司法解釋中明確有關的滑稽模仿作品的概念外延。有關部門應當在司法解釋中明確滑稽模仿作品的概念。首先,對滑稽模仿作品的明確的概念及外延進行界定,區別于改編作品和合理使用制度中的規定。
2.其次,并非所有的滑稽模仿作品都有被保護的意義,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滑稽模仿作品不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確定合理使用的標準,將滑稽模仿作為合理使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我們可以參照美國《著作權法》中107條關于合理使用標準的界定,從四個方面來考慮:1.使用的目的和性質。2.有著作權作品的性質。3.同整個有著作權作品相比所使用部分的數量和內容的實質性。4.這種使用對原著作權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所產生的影響。
四、結束語
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毫無意義。滑稽模仿作品無疑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其合法性是毫無疑問的,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滑稽模仿作品也應當對其限度予以明確,滑稽模仿作品對于原作品是否構成侵權是否合法,應當規定以明確的標準,使得司法實踐中法官能夠有法可依的同時發揮適度的自由裁量權,從而維護司法的穩定。
[ 注 釋 ]
①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42.
②[美]威廉,蘭德斯,理查德,A,波斯納.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M].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89.
[ 參 考 文 獻 ]
[1]劉淑華.論滑稽模仿對我國著作權法的挑戰[J].電子知識產權,2006(10).
[2]王遷.論認定“模仿諷刺作品”構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則——兼評《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涉及的著作權問題[J].科技與法律,2006(1).
[3]張耕.商業標志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4]武敏.商標合理使用制度初探[J].中華商標,2002(7).
[5]魏小毛.誰來為“饅頭血案”負責?[N].知識產權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