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變得更為便捷。但是,隨之而來的網絡新型犯罪也是屢見不鮮,我國現行《刑法》也存在著法律的滯后性,加之信息化網絡時代背景之下網絡犯罪呈現出新的特點,研究如何加強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在借鑒和引用他人的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司法實踐,分析如何運用好刑法規制的手段,從入罪和量刑上規制好網絡犯罪,以避免網絡犯罪對我國法益的破壞和危害。
關鍵詞:網絡犯罪;刑法規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14-02
作者簡介:徐澤明(1995-),男,漢族,河北灤南人,湖南工業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學。
一、網絡犯罪的特征
相較于傳統的犯罪而言,網絡犯罪因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身份的虛擬性
相較于傳統的犯罪而言,網絡犯罪依托于互聯網這個虛擬的網絡平臺,只要一臺能上網的終端設備、一個IP地址,即可與網絡相互連接,也就是說,犯罪分子如果要實施網絡犯罪,只需要有一臺能上網的電腦或者手機,一個能上網的IP地址即可實施。而且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IP地址都可以是虛擬的。甚至部分網絡犯罪當中,犯罪分子還會盜用他人IP地址實施網絡犯罪,這也為司法實踐中偵查這類網絡犯罪帶來了比較高的難度。身份的虛擬性使得網絡犯罪不僅在偵查當中難度更高,而且也讓網絡犯罪相較于傳統犯罪的犯罪成本相對更低,這也是為什么當前網絡犯罪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諸如網絡詐騙,由于網絡信息傳遞成本的相對低廉,從司法實踐來看,在偵破的網絡犯罪當中,網絡詐騙往往是團伙作案甚至其作案范圍是全國性質的,正是由于其低廉的犯罪成本,加上身份的虛擬性,才讓網絡詐騙這類網絡犯罪屢禁不止。
(二)侵害的客體利益的廣泛性
網絡犯罪不僅能侵犯傳統犯罪所侵犯的客體,而且也能夠侵犯傳統犯罪所無法侵犯的客體利益。例如,比特幣這類虛擬幣雖然并不具有實物作為價值承載物,但是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市場流通性和價值,對于比特幣的所有權人而言其代表一定的財產利益。顯然,傳統犯罪是無法盜取比特幣這類虛擬幣的,但是網絡犯罪卻能輕而易舉的就將這些虛擬財產盜竊,例如,可以采用黑客技術直接進入擁有比特幣賬戶的人的比特幣賬戶,然后采用一定的技術將比特幣劃入盜竊者或者其他人的賬戶。而且因為網絡犯罪主要依托于這種信息傳遞便捷、高效的互聯網,信息傳遞速度快、傳遞成本低,這種網絡犯罪從萌芽到發展成熟之快是傳統犯罪所無法比擬的。
(三)犯罪主體逐漸低齡化
傳統犯罪當中,因為一些犯罪工具的準備的復雜性、犯罪著手實施對個體的要求,導致未成年人在傳統的犯罪當中所占據的比重較少。然而隨著網絡逐漸在未成年人當中普及,網絡給予未成年犯罪主體以更多的便利和選擇,讓未成年可以在網絡犯罪當中為所欲為。全球范圍來看,網絡犯罪當中犯罪主體低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由此可見,網絡在給予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未成年人的生活發生了悄然變化,由于網絡上信息五花八門,未成年人可以接觸到的人和信息較之于以往發生了質的改變,犯罪主體的低齡化也提示我們應當進一步加強《刑法》關于網絡犯罪互動的規制,增加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真正的發揮《刑法》對犯罪的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作用。
二、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存在的問題
盡管隨著2015年我國《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以及最高法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相較于以往已經有所完善,但是,由于法律具有滯后性,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范圍過窄
從當前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定來看,部分直接規制網絡犯罪的相關條文,如根據我國《刑法》第285條第2款以及第3款的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采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提供專門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實施侵入、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法犯罪行為而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不難發現,我國《刑法》的這條法律條文當中將“情節嚴重”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納入了入罪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犯罪行為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違法國家規定,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采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的行為,但是情節不嚴重的,不能追究刑事責任。顯然,這樣的規定并未能有效正視這類網絡犯罪行為的危害程度,關于這類網絡犯罪的規制范圍過窄,不利于打擊網絡犯罪。此外,針對網絡刷單這樣的新的違法犯罪,可以在《刑法》當中增設專門的法律條文加以規制,以真正的體現罪刑法定原則,加強對這類新型的網絡犯罪的規制,以保障我國網路秩序安全,避免新型的網絡犯罪對法益的侵害和破壞。
(二)網絡犯罪量刑畸輕
正如前文所述,網絡犯罪的信息傳遞速度快、成本低,所以一旦發生網絡犯罪,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能夠對相對范圍內的廣泛的網絡用戶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相較于傳統的犯罪而言,網絡犯罪雖然違法犯罪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危害性更高、影響范圍更為廣泛。根據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應當給予這類網絡犯罪與其惡劣影響程度相匹配的懲罰措施。但是,從當前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定來看,顯然量刑畸輕。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285條第1款關于采用非正常網絡手段入侵“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等網絡系統的規定,其量刑標準為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然而眾所周知,針對這些國家重點保護領域的非正常入侵,所產生的危害后果顯然是非常嚴重的,僅僅規定三至七年有期徒刑且并處罰金是并不能夠匹配其相應的危害性的。此外,當犯罪行為人依托于互聯網實施傳統的犯罪行為時,例如,在網絡上實施誹謗罪等,我國《刑法》未就犯罪分子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實施誹謗罪予以特別的良性規定,而顯然相較于傳統的誹謗罪而言,利用網絡實施誹謗罪因互聯網的受眾的廣泛、信息傳播速度快,造成的危害后果顯然是傳統的誹謗罪的危害后果不可比擬的,如果仍然《刑法》關于誹謗罪的規定入刑,顯然是不符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而且,如果不規定和其危害程度相匹配的刑罰,就變相的讓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遠低于其實施違法犯罪可能帶來的利益,難以真正發揮出《刑法》關于懲治犯罪和預防犯罪的功效。
三、如何加強刑法對網絡犯罪的規制
盡管當前伴隨著我國《刑法修正案九》的出臺及最高法關于網絡犯罪出臺的一系列司法即使,使得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相較于以往得以進步和完善,但是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仍然存在規制范圍過窄、量刑畸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
(一)進一步拓寬網絡犯罪的規制范圍
例如,根據我國現行《刑法》第285條第2款以及第3款的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前款規定以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者采用其他技術手段,獲取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或者對該計算機信息系統實施非法控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考慮到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計算機信息系統針對人類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具有著重要意義,甚至可以說計算機系統儲存的信息不僅可能涉及到財產利益而且可能涉及到人類隱私,一旦計算機信息系統遭受非法入侵,所產生的財產損失或者其他方面的法益遭受侵害都是難以預估的。只要行為人有非法入侵并控制上述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就應當納入《刑法》規制的范疇之內,應當取消“情節嚴重”的這一規定,以真正意義上的增加行為人的違法犯罪成本。畢竟,入侵或者非法控制他人的計算機信息系統這一行為本身就已經具有潛在的危害性,而如果要將“情節嚴重”這一規定納入入罪的條件,筆者認為,是難以起到《刑法》的懲戒和預防的作用的。所以,筆者認為可以進一步拓寬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范圍,將這類網絡犯罪當中的入罪條件進一步簡化,讓更多的違法網絡犯罪行為能夠納入《刑法》的規制范疇之內,真正意義上的增加網絡犯罪的違法犯罪成本。這也是當前信息網絡飛速發展,保障網絡安全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二)針對特定的網絡犯罪,適當增加量刑
正如錢文所述,仍然以我國現行《刑法》第285條第1款關于采用非正常網絡手段入侵“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等網絡系統的規定,其量刑標準為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相關規定為例,考慮到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對我國的重要性,非法入侵這些領域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是難以估量的,筆者認為可以適當增加該條款當中關于這類行為的量刑,根據我國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規定適當的量刑,以增加犯罪分子的違法犯罪成本,充分發揮《刑法》的懲罰和預防作用。此外,針對犯罪行為人依托于互聯網技術實施傳統犯罪,如在網絡上實施誹謗的行為且構成我國《刑法》關于誹謗罪的入罪標準的,考慮到網絡的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的特點,其相較于傳統的誹謗罪而言,所產生的危害后果更大。筆者認為,可以將我國《刑法》當中關于誹謗罪的規定增加加重情節,針對行為人利用網絡實施誹謗行為的,可以將其納入加重處罰情節,以符合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針對特定的網絡犯罪,適當增加量刑,可以提升相應的網絡犯罪的違法犯罪成本,以懲治和預防網絡犯罪,有效的降低網絡犯罪發生的頻率和概率。
綜上所述,網絡犯罪是區別于傳統犯罪的一種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犯罪,其具有侵害法益范圍廣、犯罪主體低齡化等特點。我國現行《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主要存在規制范圍過窄、量刑畸輕等不符合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的特點。筆者認為有必要僅以拓寬現行《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范圍和針對特定的網絡犯罪,適當增加量刑。考慮到法律具有滯后性,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的規制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一條很漫長的路,希望借此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更多的學者能夠更多的參與和投入到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之中,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國刑法關于網絡犯罪活動的規制,真正發揮刑法對于網絡犯罪活動的懲戒和預防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劉憲權.網絡造謠、傳謠行為刑法規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法學家,2016(06).
[2]王肅之.從回應式到前瞻式:網絡犯罪刑法立法思路的應然轉向——兼評《刑法修正案(九)》相關立法規定[J].河北法學,2016(08).
[3]徐才淇.網絡犯罪發展趨勢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