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衍法 李安倫 李兆義
摘 要:目的:探討交通事故中主動脈破裂損傷機制、多發傾向及與疾病的關系。方法:對2012-2018年受理的28例因交通事故主動脈破裂致死的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交通事故主動脈破裂死亡多發于中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為3.7:1),以行人較多(71.4%),多伴有胸部多發骨折(92.9%),多數傷者當場死亡(89.3%)。主動脈破裂多發生在主動脈峽部(85.7%),其次為升主動脈起始部(10.7%),降主動脈很少見(3.6%),少數斷端伴有主動脈夾層病理改變。結論:主動脈破裂多與強大的鈍性外力擠壓胸部和急速減速運動有關,在死因鑒定過程中升主動脈起始部和降主動脈破裂死因應慎重考慮其自身疾病的影響因素,綜合分析。
關鍵詞:法醫學;多發傾向;回顧性研究;主動脈破裂;病理改變
中圖分類號:D91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33-02
作者簡介:董衍法(1985-),男,漢族,山東鄒城人,山東省嘉祥縣公安局,民警,法醫師,主要從事法醫臨床及法醫病理研究;李安倫,山東省嘉祥縣公安局,民警;通訊作者:李兆義(1962-),男,漢族,山東嘉祥人,山東省嘉祥縣公安局,副大隊長,主檢法醫師,主要從事法醫臨床及法醫病理研究。
主動脈破裂多發生在嚴重的交通事故中,主動脈破裂致死的案例在實踐中很多見[1-2]。多數傷者短時間內就已死亡,死者多伴有嚴重的胸部外傷,無胸部外傷者較少見,本研究通過對28例主動脈破裂致死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旨在明確死亡機制,多發傾向,并探討疾病與死亡的因果關系。
一、材料和方法
(一)對象
28例主動脈破裂致死案例均來源于某刑事科學技術室2012年-2018年受理的案件。所有案例均經過系統解剖、常見毒、藥物檢測分析及組織病理學檢查,死因明確。
(二)方法
對死者基本資料、案情(死亡時間、交通方式等)、病史、系統解剖、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信息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
二、結果
(一)性別
男性22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為3.7:1,單死亡數量,男性死者占較大比重。
(二)年齡
28例主動脈破裂死亡樣本均年齡信息明確,最大的66歲,最小的19歲,平均年齡35.72歲。
(三)交通方式
在28例交通事故致主動脈破裂死亡死者中,駕駛員6人,占21.4%,乘客2人,占7.2%,行人20人,占71.4%,見表1。
當場死亡25,搶救無效死亡3,見表2。
(五)胸部損傷情況
胸部多發骨折26例,無明顯胸部損傷2例,見表3。
(六)主動脈破裂部位
主動脈峽部24例,占85.7%,其次為升主動脈起始部3例,占10.7%,占降主動脈1例,占3.6%,見表4。
(七)病理學檢查結果
主動脈峽部破裂部位無明顯病理改變;升主動脈破裂部位有2例主動脈夾層病理改變,1例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改變;降主動脈破裂部位無明顯病理改變。
三、討論
創傷性主動脈破裂在嚴重交通事故中比較常見,本研究主動脈破裂24例位于主動脈峽部,占85.7%。據有關文獻報道[3],發生在峽部降段占93.5%,發生在升主動脈占3.1%,發生在主動脈弓占1.6%,發生在降段占1.8%。這種好發傾向尚未完全明確,有研究認為可能因為峽部構造與主動脈的其余部分不同,其肌細胞較少,因此抵抗外力能力不強[4]。主動脈峽部位于主動脈弓遠段與胸降主動脈連接處,胸部受嚴重擠壓時,左心室內血液在此瞬間集聚,形成強大血流沖擊力。有相關研究表明[5],主動脈內壓力達到1449mmHg時,并向上傳導,主動脈峽部極易破裂。
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即主動脈動脈壁夾層形成,是指由各種原因造成的主動脈壁內膜破裂,血流進入主動脈壁內,導致血管壁分層,剝離的內膜片分隔形成“雙腔主動脈”,是動脈夾層中最常見、最兇險的一型[6]。正常人主動脈壁可耐受巨大的壓力,當主動脈壁出現病變或缺陷時,使內膜與中層之間的粘附力降低,在血流沖擊下,促使內膜發生撕裂,繼之,血液從裂孔處沖入動脈中層,形成血腫,并不斷向近心端和/或遠心端擴展,引起主動脈壁裂開和相應臟器供血不足的嚴重癥狀。AD內膜破裂常發生在血壓波動較大的區域,如升主動脈及降胸主動脈起始部,其中50%的AD患者其內膜破裂最常發生在升主動脈根部[7]。本研究中3例升主動脈根部破裂死者中有2例存在主動脈夾層病理改變,按Debakey分型為Ⅱ型。彈力特殊染色見主動脈夾層彈性肌纖維減少且松散分離,Masson三色特殊染色見主動脈夾層外膜膠原纖維增多,并表現為腫脹變性。該2例升主動脈破裂死者均有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肥大癥,印證了其嚴重高血壓史,與實際病史相符。
國外有大樣本統計報道[8-9],比較了在1950-1990年交通事故中主動脈損傷案例,前二十年約4/5為減速性損傷,其發生機理是迎面撞擊,突然減速,胸部受壓所致,傷者多為乘車人及駕駛員。而后二十年報告則以側位撞擊為主,這種變化可能與汽車安全氣囊、安全帶以及防撞桿的合理設計有關,乘車人及駕駛員主動脈損傷的發生率降低明顯。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及汽車安全防護措施進一步改進,交通事故中的主動脈損傷以行人被車輛直撞形成加速性損傷的方式多見,提示主動脈損傷的好發傾向隨著交通工具相關安全設施的改進及駕駛員自我保護意識的提高而發生著轉變。本研究在28例交通事故致主動脈破裂死亡案件中,行人20人,占71.4%,與上述報告相吻合。本研究男女比例3.7:1,且損傷以青壯年為主,提示男性社會活動范圍大,接觸損傷的機會較多。
綜上,交通事故中主動脈破裂多與強大的鈍性外力擠壓胸部有關,存在多種好發傾向,對實踐有指導意義。在死因鑒定過程中,發現主動脈破裂較容易,升主動脈起始部和降主動脈破裂死因應慎重考慮其自身疾病的影響因素,仔細尋找并記錄內、外膜的破口情況,注意血管壁的變化,并結合組織病理學進行鑒別,全面分析得出客觀的結論,維護司法的公正。
[ 參 考 文 獻 ]
[1]樓旭鵬,李夢楠,楊曉東,等.交通事故胸部外傷促發主動脈夾層破裂1例[J].法醫學雜志,2014,30(5):399-400.
[2]唐承剛,沈道清,李石松,等.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破裂4例尸檢報告[J].中國法醫學雜志,2010,25(5):363-364.
[3]何鵬,重癥胸部創傷救治[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71-173.
[4]趙子琴,陳玉川,張義鵠,等.法醫病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6-207.
[5]胡佳,萬松/胸主動脈鈍性創傷的進展[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3):229-232.
[6]陸再英,內科學[M].第七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52-355.
[7]Khan IA,Nair CK.Clinical,diagnostic,and management pectives of aortic dissection.Chest,2002,122(1):311-328.
[8]Fabian TC.Ri chardson JD,Croce MA,etal.Prospective study of blunt aorta injury:multi center tri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J Trauma,1997,42:374-383.
[9]Parmley LF,Mattingly TW,Manion TW,et al.Nonpenetrating traumatic injury of the aorta.Circulation,1958,XVII:108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