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雅
摘 要:作為典型的涉眾經濟犯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具有涉及人數多、對象不特定、危害范圍廣、周期長等特性,因為民事法律關系和刑事法律關系交織在一起,使得罪與非罪界限比較模糊,被認為是當今最高發的、爭議較大的金融犯罪之一。目前司法實踐中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與民間借貸的界限、主體之間的爭議等。
關鍵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不特定對象;金融秩序;民間借貸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53-01
1997年刑法頒布之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并沒有以刑法法條的面目出現,而是以法規及單行刑法的形式進行規定的,1997年《刑法》在第176條明文規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1998年7月13日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予以界定,即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①。
作為典型的涉眾經濟犯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具有涉及人數多、對象不特定、危害范圍廣、周期長等特性,犯罪構成與民間借貸界限模糊,此類犯罪造成的后果除了會破壞國家金融管理秩序,還對民眾的財產造成重大損失,嚴重的話可能會引發大量群體性事件,極大地威脅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經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數字經濟時代來臨,以及互聯網背景下自媒體網絡逐步普及,為信息交換和動態流轉提供了便利的平臺,部分犯罪分子活動借此途徑實施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形式多樣、情形復雜、涉案人數眾多且遍及多個區域,為司法機關處理此類案件增加了壓力。
一、“不特定對象”的界定
行為人開展非法吸收存款業務是面向不特定多數人的,而不是限于特定對象。②在司法實踐中,爭議較大的是“不特定對象”如何區分,有觀點認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間如果存在固定的社會關系,例如同事、親戚、朋友,那么就不屬于“不特定公眾”,張明楷教授提出,向親朋好友吸收存款的,不成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是,出資的社會公眾中偶爾包含少數親朋好友的,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筆者認為,對于“不特定對象”的解釋,應當從以下方面綜合考慮:(1)借款緣由。被告人與受害人之間有無經濟往來,借款是基于高額利息的誘惑,還是投資和人情關系,是界定不特定對象的重要依據,同時,被告人為了擴大經營無限制的拓寬借款對象范圍也可以作為認定的依據之一。(2)宣傳手段。通常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一般會采用口口相傳、以人傳人的方式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存款,并不僅限于在朋友、熟人圈里傳遞投資信息。(3)借款對象范圍。被告人主觀上產生了向親友吸收存款的目的后,客觀行為上不加以限制,蔓延向不特定對象實施吸收存款。(4)社會影響。司法實踐中的大部分法院對此觀點大體一致,從被告人的行為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波及的受眾范圍等方面考慮,不能僅僅以親戚朋友關系為理由對“不特定對象”做字面理解。
二、與民間借貸的區分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民間借貸的界限是大部分案件的爭議焦點,如果確屬民間借貸行為,那么當然不能因為行為人實施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就將正常的貸款與民間借貸也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性質有相關規定,主要體現為非法性、公開性、不特定性、利誘性。筆者認為,所謂的“公眾存款”,雖與不特定群眾借款和存款在形式邏輯中分屬不同概念,但不能簡單的將二者割裂開來,借款只是吸收存款的一種手段和形式,而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吸收存款籌集資金。實踐中可從以下方面考慮:(1)被告人是否面向社會吸收資金,即針對的是不特定公眾;(2)被告人是否明知吸收資金的受眾為不特定對象;(3)被告人是否向受害人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給付高額利息的方式還本付息,從以上方面認定被告人的行為并不是單純的民間借貸,而是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構成要件。
三、主體責任的認定
按照《刑法》第176條的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犯罪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對于單位與自然人之間的刑事責任如何界定,在部分案件中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公司非法吸收的存款如果用于正常經營,那么即使是以被告人的個人名義購買,也應當以單位犯罪定性。筆者認為,吸收資金與單位發展之間有無實質關聯性是認定犯罪主體的重要依據之一。首先,個人為實施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專門成立的公司、企業,或者設立公司、企業后,除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外無其他實質性的經營,所有吸收的資金大部分進入吸收者的個人賬號,并由其掌控并按照比例提成,即所謂的“空殼公司”,那么吸收資金的行為當然就屬于個人行為,而非單位行為。還有一類情形表現為個人擅自盜用單位名義實施犯罪,單位對此不知情,由該個人私分犯罪違法所得的,同樣也成立自然人犯罪。此外,對于金融機構能否成立本罪行為主體,筆者贊同張明楷教授觀點,即使是具有吸存款資格的金融機構,也可能存在未經批準擅自提高利率、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因此,金融機構可以成為本罪的行為主體。③
[ 注 釋 ]
①肖晚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司法認定研究[J].東方法學,2010(5).
②賀電,陳祥民,姜萬國.涉眾經濟犯罪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2,1:145.
③張明楷,著.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6,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