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芬 劉競濤 王梅霞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由于民營企業經營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民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民營企業外部扶持機制欠缺等原因,導致民營企業在管理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法律風險防控措施,甚至出現違法犯罪情況,因此,建立完整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勢在必行。
關鍵詞: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042-02
作者簡介:楊翠芬(1968-),女,漢族,河北趙縣人,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刑事法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民營企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壯大,成為市場經濟中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但是由于民營企業的家族式成長基礎,少規范多獨斷的發展背景,以及先天不足的資源配置,導致民營企業在管理運行過程中,與市場經濟、法治經濟的要求有很多不符之處,甚至為了追逐利潤違法犯罪。
一、民營企業刑事風險狀況分析
民營企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犯罪現象也令人心痛。以石家莊市橋西區為例,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年時間內,民營企業涉嫌犯罪的案件數量達64件,其中2015年23件,人數41人;2016年12件,人數31人;2017年29件,人數43人(具體情況見下表)。民營企業犯罪①主要表現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涉及的罪名主要有合同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虛開增值稅發票罪、騙取貸款罪、假冒注冊商標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等,大部分犯罪與資金有關,還有一部分犯罪與企業的管理方式或經營理念有關,比如環境污染罪、惡意欠薪罪等??傮w來看,民營企業的犯罪主要集中在企業融資、財務管理、產品質量、市場營銷的環節,企業融資、財務管理一直是民營企業風險高發點,企業融資直接關系到民營企業的資金往來和財產保障,是民營企業存活、發展的“命門”,財務管理是企業內部始終存在的管理活動,是重要的日常管理,甚至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直接影響企業的其他經營管理。由于民營企業外部規范和自我約束的雙重軟化甚至缺位,在經營管理的關鍵環節頻頻出現違法犯罪現象,甚至連腐敗類犯罪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民營企業中,對于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民營經濟大力發展的當今社會,無疑是損失巨大、令人痛心的。
二、民營企業犯罪原因探析
民營企業的犯罪原因,既有自身的管理因素,也有外部的制度因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有時民營企業不顧法律規定、突破法律底線,甚至不惜利用違法犯罪的手段,同時,民營企業自身管理理念缺乏法律意識、管理制度有缺陷等都是民營企業犯罪的原因。
(一)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
從本質上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要求市場主體的行為遵從法律規定,要求企業的經營決策遵從法律規制。實踐中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直接由經營者掌握,有的經營者法律意識極其淡薄,認為金錢可以擺平一切,有權就可以法外尋租,以賄賂手段謀求各種利益,有的甚至犯罪以后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觸犯法律了的,甚至把違法犯罪行為當做市場競爭的手段,遇到矛盾糾紛時,按照江湖習氣暴力解決,而不是選擇法律,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由于對法律的尊崇和信仰不夠,相對于規避法律風險,經營者更關注如何節約成本提高利潤,以最小的支出獲取最大的利益,很多民營企業的經營者沒有意識到在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聘請專業人員預防法律風險的重要性。
(二)民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
民營企業在規模上大多屬于中小型企業,人員構成上往往是家族成員居多,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呈現較強的“獨裁”特點,管理制度不規范,企業法人的獨立意志性較為模糊,經營者的意志往往就是企業法人的意志,使企業面臨的刑事法律風險明顯增高。
1.民營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多數民營企業未按照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要求,建立完整的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沒有設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和機制,有的名義上有監事會等監督機構,但形同虛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筆者親自考察過石家莊的三家民營企業,一家是家政公司,一家是汽貿公司,一家是物業公司,從成立至今都從未召開過股東會,董事長就是總經理,監事會也只是在工商登記時提交了資料,并未真正設立??梢?,很多民營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章程、財務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業務流程、重大事項決策機制等亟待建立和完善,民營企業急需規范化運行。制度的良好運行離不開監督,民營企業內部監督機制的缺乏或軟弱,對濫用權利的行為缺乏相應的處罰措施,也是民營企業權利濫用、刑事風險增加的原因。
2.民營企業內部預警機制未建立。很多民營企業沒有法務部、風控部這樣的防控法律風險的預警部門,對法律問題的處理采用消防員式的事后救濟模式,沒有建立內部預警機制。預警是一種事前的警示,預警是一種事前的警示,對民營企業的決策、管理及風險防范意義重大。根據調查情況可知,多數民營企業內部缺乏系統的預警機制,對決策也沒有嚴謹的程序要求以及科學地論證環節,其決策更多體現為民營企業家個人的意志判斷,沒有預警機制就好比沒有防火墻。因此,民營企業應設置防火墻,建立企業內部預警機制,遇到重大決策事項時,咨詢專家意見,在論證可行性的同時進行法律風險評估,盡量降低刑事法律風險。
3.民營企業內部問責機制未落實。民營企業雖然也有各種制度,但制度需要責任來保障,否則制度的落實就顯得蒼白無力。現階段大多數民營企業處于成長期,治理結構都是家族式管理,由其家族內部的親信負責財務、經營、銷售、供應等關鍵環節。這種治理結構不符合現代企業的科學要求,也不符合民營企業的法律要求,不利于民營企業問責機制的建立,不利于民營企業內部監督機制的建立和發揮作用。為了適應現代法治精神的要求,民營企業應該從家族管理模式向家族控股、職業經理人管理模式轉變,建立內部問責機制,用規范的問責、監督制度約束經營管理者的行為。
(三)民營企業外部扶持機制欠缺
近年來,隨著《中小企業促進法》、《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法律政策的出臺,各地也相繼制定各種政策文件促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但由于我國特殊的制度設計,在融資、稅收等方面更傾向于國有企業、大型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始終未能徹底解決,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企業面臨的嚴重困境。而充足的資金保障和良性的資金周轉是民營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在融資壓力下,有的民營企業采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的手段進行融資,結果構成犯罪。因此,對民營企業的扶持應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建立配套的扶持機制,不僅要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還要制定適合民營企業需要的稅收、財政制度,以及法律幫助機制等,幫助民營企業良性運行,遠離風險。
三、民營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控對策研究
在目前推行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背景下,構建有效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成為民營企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一)加強宣傳,提高民營企業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
企業經營者的意識、理念會深刻影響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策略。民營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應自覺學習法律,政府和媒體也應加強宣傳,使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提高法律認知程度,尊崇法律、敬畏法律,守法經營、依法維權,養成誠實守信、履約守信的習慣,遵循現代企業管理要求,依法設立、健全組織機構和人員,依法獲取自身利潤。同時,也要提高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水平,結合崗位進行法律培訓。比如針對業務人員,強調簽訂書面合同的重要性;針對技術人員,強調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不許出現制假售假行為,暫時的假冒產品可能短期盈利,但卻會使企業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對各層次的負責人,強調維護職工權益的重要性,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依法支付報酬,按時交納社會保險,避免因拖欠職工工資而使企業遭受損失等等。當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員工法律素質普遍提高的情況下,企業的法律風險防控能力自然會提高。
(二)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制,建立法律風險預警機制
民營企業在法律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文化和企業制度與現代社會的法治精神不相符,沒有按照法治原則建立現代公司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前已述及民營企業大多具有家族化特點,企業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家長制、一言堂現象,企業的經營決策更多地取決于經營管理者的個人意志,而不遵從法治所要求的條件和程序。在這種管理體制和文化氛圍下,法律風險防控工作難有成效。建立真正有效的法律風險防控制度,最重要的是改進和完善民營企業的整體治理體制,優化企業內部管理,貫徹執行公司法的相關要求,決策由董事會做出而非個人決定,企業高管向董事會負責,發揮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在決策過程中的相互制衡作用。按照修改后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指南》②要求,民營企業應設立專門的法律事務管理機構或崗位,因此,民營企業的內部應設法務部、風控部這樣的職能部門,公司重大問題的決策要聽取法務部、風控部的意見,甚至可以設立以總法律顧問為核心的法律風險防控團隊,在重大問題上,總法律顧問團隊的意見具有一票否決權,使法律風險防控成為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積極引導,為民營企業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務
政府職能部門要積極對民營企業加以引導和幫助,變被動監管為主動服務,為民營企業在選擇經營項目、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等方面提供信息服務,積極幫助企業化解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引導企業良性競爭、有序發展。各級政府還應通過建立法律服務機構的途徑,為民營企業提供有效的法律幫助,針對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拓展法律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在法律視野下探索民營企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思路,使民營企業的發展少風險、多安全,民營企業還可以從法律服務機構中聘請專業背景更強的律師加入到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中,外部律師和內部法務協調配合,形成完整統一的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
[ 注 釋 ]
①本文所稱民營企業犯罪泛指民營企業以單位名義實施的犯罪以及民營企業人員從事職務活動時實施的犯罪.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2791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1年12月30日發布,2012年2月1日實施.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3年7月24日發布第1號修改單,自2013年12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