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工智能技術也逐漸從輔助人類創造發展到可以自主創造的新階段。利用計算機技術創建的新的技術成果,不僅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而且符合將人工智能技術帶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物雖然符合專利或者版權保護的條件,但是其知識產權不得不因知識產權法只保護人類創造的理念和制度而屢次遭到了侵害。本文將對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保護展開相關的論述。
關鍵詞:人工智能創造物;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1-0188-01
作者簡介:劉赟(1980-),女,漢族,浙江人,法學士學位,畢業于浙江大學,法律專業,現任職于浙江天晟律師事務所,主要研究方向:互聯網經濟。
一、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保護所存在的問題
“人工智能”一詞是由約翰·麥卡錫在1956提出的,當時的“人工智能”與現在的“科技電影”中所描述的場景有很大的差距[1]。就現在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已經將現代科學技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并逐漸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的范圍也十分的廣泛。例如:自動駕駛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智能翻譯機、戰爭機器人、法律服務、情報收集等。然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預想,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壯大,人們對技術濫用,人工智能的法律保障等方面產生擔憂,對人工智能創造物所涉及的隱私、侵權、產品質量、人格等的民事法律及刑事責任等問題逐漸被人類所關注。不得不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保護提出疑問。
二、人工智能創造物的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是逐漸從創造工具向自主創造方面發展的。最初的人工智能創造是利用計算機技術來輔助人類進行創造工作,從而完成人類的創意[2]。就像人類將畫筆和紙張進行固定,然后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藝術創造,任何的作品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輔助完成,人工智能技術僅僅是人類創造時使用的工具,其創意是來源于人工智能活動,這并沒有對知識產權法帶來本質性的沖擊。后來計算機技術逐漸從普通的計算機作品創作向人工智能發明創造方面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打破傳統的技術創造,在3D打印、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應運而生,并發展迅速。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物越來越接近人類思維所獨有的創造能力,不需要具體的操作指令,僅與程序員所設定的抽象目標有關。人工智能的創造物越來越符合新穎性和創造性等知識產權的條件。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在執行同一個命令任務時,兩者的創造物大相徑庭。據實驗數據分析可得,人工智能技術深度的神經網絡可以不經過監控訓練,讓系統在沒有人為確定的規則和未處理的數據相關性而形成的,也就意味著人工智能可以發現科學規律,創造出新的產品。
三、保護人工智能創造物的理論基礎
利用計算技術輔助創造出來的科技成果體現了人的干預也可以說為人的創造性,符合版權或者專利保護條件的,但是對于人工智能的創造物的法律保護卻是模糊的。部分學者將人工智能的特征歸納為創造性、結果非事前確定性、系統運行的獨立自主性、理性智力、自我進化、從系統外學習、收集、處理和傳播數據的能力、高效準確以及自由選擇目標定位八個方面的特征。在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過程中,版權法也在不斷的更新和變革,部分學者認為,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并沒有完全脫離人類工具的基本特征,所以依舊可以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物進行保護。
四、關于人工智能創造物法律保護的變革
人工智能創造物與人類智力成果是很難區分開的,很多人由于知識產權法是以人類治理為中心來構建其保護對象的所以對于二者知識產權法的保護存在一定的疑惑[3]。
我國現階段的知識產權法的相關版權理論中特別要求版權作品必須是人類創作的作品,人類的智力活動可稱之為“創作”,也就是說作品必須是人類的智力成果否則不是版權法要保護的作品。我國司法中也曾強調,只有人類的智力創造成果才可以作為版權保護的作品。在長沙動物園中,曾因“海豚表演”是否受著作權的保護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保護熱潮,但是海豚的表演是因為馴養員的訓練而做出的條件反射,是馴養員訓練思維的一種機械性、生理性的反應工具,不具備法律上的人格意義,因此,海豚不可作為著作權的主體。
五、總結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導我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是以保護人類的創造成果為主,導致人工智能創造物的知識產權屢遭侵害。現階段的知識產權法更不能掩耳盜鈴,自欺欺人,虛設關于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要轉變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將人類自身作為知識產權制度的主體為人類的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提供法律保障。將人類自身作為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主體,不僅為人工智能創造物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楊曉楠,赫然.人工智能創作物著作權法問題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5):7-12.
[2]吳漢東,張平,張曉津.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挑戰[J].中國法律評論,2018(02):1-24.
[3]陳藝芳.著作權法視域下人工智能生成成果的法律保護[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