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我國面臨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等一系列危機。針對我國生態補償的實踐的現狀和缺陷分析,取得關于長三角流域的生態補償法律保障機制的啟示。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為目的,從法律的角度去研究長三角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關鍵詞:生態補償;生態補償的法律保障機制;長三角流域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95-01
作者簡介:秦旭晨(1998-),女,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江蘇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一、建立生態補償法律保障機制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0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可以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這一規定奠定了生態補償概念在法律中的基礎。除了根本法,我國綜合性法《環境保護法》主要是在整體上對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兩方面進行規定。此外,我國還有數量較多的單行法,如《森林法》、《草原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出現了“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補助”等具有生態補償概念的規定。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我國在方方面面表示了對生態補償保障機制的認同,但僅分散的,廣泛的,數量繁雜的存在于我國的法律之中,我國仍是缺乏專門的生態補償條例。我國有必要建立一個比較完善和規范的生態補償的法律保障機制。
二、我國流域生態補償現狀及缺陷
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首次規定了以法律形式國家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之后我國先后在渭河流域、新安江流域、九州江流域、東江流域、灤河流域以及汀江-韓江流域的生態補償探索初見成效。
(一)缺乏專門的生態補償條例
流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農田池塘等環境之間構成的統一整體。為了在法律層面對流域生態進行補償,因為我國沒有專門的生態補償立法,只能靈活運用各環境保護的單行法。
(二)完善政府和區域合作機制
流域作為地理區域通常不與行政區劃一致,所以使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國生態補償管理體制較混亂,只是各區域為維護自身利益制定政策,缺乏統一的國家層面或區域層面的環境管理與監督機關,形成跨省區、跨區域、跨生態功能區的利益協調機制。
(三)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單一
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政府主導的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卻忽視了市場機制的能動性。可以從收益的企業、社會團體、個人進行利益協調,只有國家支付轉變為公共支付,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才能讓生態補償的實施具有持續性。
三、長三角流域生態補償法律保障制度完善
長三角地區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所以這一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治理與保護必定要加強重視。我國目前應當在長三角流域這一重要生態功能區落實生態補償,從生態補償標準、方式、資金來源、和相關配套制度幾方面建設法律保障機制。
(一)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標準法律保障機制
雖然在我國生態流域補償實踐取得初步成效,但發現各個流域因為情況不同,補償金額也高低不等,差距很大,這就很難衡量具體的生態補償標準。而且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只能在我國不斷的實踐中收取經驗,建立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綜合的生態補償標準。
(二)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方式法律保障機制
“以中央財政生態補償基金和跨省際的生態補償資金為重點,實施長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建立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共建共享機制。”平衡政府財政補償和市場激勵方式,并且調動社會資源補償方式的活躍度。
(三)健全完善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法律保障機制
使來源資金渠道多元化,不僅財政轉移支付還可以通過公共利益機構吸納企業、社會團體及公眾的力量、提高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度等。比如長三角流域作為長江的下游部分,應該跨區域針對長江中上游對長江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等受益者與下游生態治理的受害者進行利益協調。
(四)健全完善生態補償相關配套制度法律保障機制
長三角流域應該從國家層面建立一個統一的管理機關,可以跨區域統籌長三角流域生態補償相關事項。做到權責統一,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防止出現道德風險問題。
四、結論
我們應該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尋求一個平衡點。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曾多次提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問題,要求共抓長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所以建立長三角流域的生態補償的法律保障機制應該會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
[ 參 考 文 獻 ]
[1]張君明.我國生態補償法律保障機制的構建[J].法制博覽,2017(26):44-45.
[2]周念平.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怒江流域為例[D].昆明理工大學,2013.
[3]李曉亞,樊睿.構建生態補償法律保障機制新論[J].今日中國論壇,2013(21):310-311.
[4]張小軍.渭河流域生態補償法律保障機制探析[J].社科縱橫,2018,33(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