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刑事訴訟法修改實施對刑事偵查工作的影響,認為修改刑事訴訟法之后,在避免出現冤假錯案的同時,取證工作難度也有所增加,案件處理從口供中心主義向著法庭中心主義轉變。此外在開展審訊工作的環節中,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法庭中心主義;疲勞戰術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232-01
作者簡介:李岳鵬(1997-),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與反恐怖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安學。
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前,開展偵查活動要完全在封閉性的空間內進行,會將外界的干擾最大程度地屏蔽。此時從主動權來說,偵控方明顯高于辯護方,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律師介入調查。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取證工作難度加大,為此要探索新的思維模式,并制定新的刑事偵查方式。
一、避免出現冤假錯案的同時,取證工作難度增加
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在辯護制度方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律師的刑事辯護權利明顯加強,讓律師在刑事訴訟中的法律地位明顯提升。這些改變從多方面影響著刑偵工作。刑法修改之前,偵查工作調查取證的順序是先索取口供,之后以口供為依據尋找證據,刑法修改之后,口供的真實性很有可能會降低,這就意味著偵查工作人員的取證難度明顯增加。修改之后,律師的辯護條件和辯護環境得到了明顯的優化,在行使辯護權利時更加有效,為當事人維護自身權益提供良好的保障。當事人有良好的條件澄清冤情,有效避免刑事案件的審判出現冤假錯案,也讓刑偵工作能夠更加公平公正。但是修改后由于辯護律師的權利范圍有所擴大,也促使犯罪嫌疑人產生強烈的對抗心理,甚至是僥幸心理。正是因為如此偵查工作也要面臨新的挑戰。
二、從口供中心主義向著法庭中心主義轉變
整個刑事偵查活動的全部工作過程離不開證據,而且起訴和審判過程也需要證據作為基本內容。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證據有著十分明顯的重要性。證據是否可靠深刻影響著案件的事實還原,可靠的證據才能保證案件受到正確的處理。刑事訴訟法修改以后,證據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進,涵蓋的范圍有所擴大,收集證據的方法以及證據種類都有所增加,影響偵查機關的行為,案件偵破的難度會有所增加,傳統的刑事案件法體現的是口供中心主義,新的刑事案件法體現的是法庭中心主義。“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凸顯證據合法性問題,在此情況下,刑偵工作要面臨較大的挑戰,偵查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辦理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今后要采取的辦案方式是從人到案,要詳細分析信息和數據,切實找到與案件有關的真實證據,在保證偵查效率的同時,保證偵查質量。
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體現出了明顯的法治化原則,公安人員審訊嫌疑人的過程會被全程記錄下來,審訊期間會在短期內扣押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證件,這些改變,使得傳統審訊過程出現的不正確行為不會再發生,有效推動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逐步完善我國刑事案件偵查手段。在傳喚犯人的相關條例中,明確要在審訊和拘留犯罪嫌疑人過程中保證其應有的權利,這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現偵查工作打疲勞戰術的現象。做好偵查工作必然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這樣公安偵查人員的偵查能力和效果才會有所提升。作為公安偵查人員在開展審訊工作時,要注意適當轉變角色角度,真正做到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具體的審訊工作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控制好工作情緒和交流語言。審訊工作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讓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心理壓力,這樣形式案件的偵破才能成為可能,可以借助的是身體和語言的形態。
四、要強有力地打擊刑事犯罪的發生
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國家公民的權利能夠得到更加切實的保障。此次修訂是在原有刑事案件訴訟法的基礎上添加一些制度。在開展刑事案件偵查工作時,要體現高度的專業性。同時也要提高偵查措施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刑事案件偵查的專業水平,促進偵查措施執行效率的提升,強有力地打擊刑事犯罪的發生。比如國內的很多縣市級公安機關都建立專門的情報分析機構,但是情報分析機構發揮的作用還不是十分明顯,在分析情報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多數的情報分析工作還是要依靠于基層的公安派出機關[1]。在分析刑事案件的相關數據時,得到的分析結果還不夠準確,影響案件偵查效率提升。針對這一問題,市級的公安機關要積極挑選素質高、經驗儲備豐富的民警,并將這些人員組建起來,深入研判分析刑事案件數據,以提升刑事案件的專業偵查能力。
五、總結
綜上所述,實施新的刑事訴訟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與此同時公安刑偵工作要面臨一定的工作壓力,雖然辦案難度有所增加,但是為了讓當事人有良好的條件澄清冤情,刑偵工作人員要積極迎接挑戰,以法院審判為中心,讓司法人權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 參 考 文 獻 ]
[1]張征.刑事訴訟法實施對偵查工作的影響與應對方式研究[J].法制博覽,2016(04):161.
[2]李心鑒.刑事訴訟構造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