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繼承法》第19條的確在法理的角度限制了遺囑自由,多數學者將該法條稱為必留份,我們國家目前并沒有特留份制度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19條并不能得到準確清晰的適用,很難通過必留份來限制遺囑自由,特定繼承人的權利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可以在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
關鍵詞:特留份;遺囑自由;權利人范圍
中圖分類號:D9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244-01
作者簡介:王亞南(1992-),女,漢族,山東聊城人,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民商法學專業。
一、合理限制遺囑自由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自1985年制定,計劃經濟時期公民的個人財產數量不多,死后待繼承的遺產也少,以致因遺產繼承所引發的糾紛少之又少。我國很多繼承制度借鑒了前蘇聯的相關規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繼承法》可以滿足公民和國家的需要,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在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多起遺囑人通過訂立遺囑,將遺產大部分或者全部遺贈給無血親關系第三人的案件,在這里我們以轟動全國的瀘州遺贈案做例子,黃某與張某長期同居多年,最后被繼承人黃某將自己的全部財產贈給張某,這個案件就涉及到如何對遺囑自由進行限制的問題。遺囑自由符合我國民法的原則,是為了最大程度上尊重權利人的意思表示自由,但是任何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不能突破法律界限。我國對未出生的胎兒預留份也有相關規定,與賦予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撫養的無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人以遺產的請求權一樣,均不屬于特留份或必留份。
二、特留份權利人范圍的相關規定
(一)特留份制度權利人范圍的明確性
由于我國《繼承法》第19條所規定的滿足“雙缺標準”對象的不明確,在特留份制度的訂立中有必要對特留份制度權利人做出明確的范圍界定。同時,特留份制度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限制被繼承人通過遺囑或生前贈與行為來侵害特定繼承人合法權益,從而滿足社會道義要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家庭關系秩序,因而特留份權利人應為某些特定的法定繼承人。以致對這些特定繼承人的范圍做出明確規定對特留份制度有重要作用。
(二)比較分析國外特留份權利人范圍
1.法國特留份制度
《法國民法典》首先對特留份制度做了定義,把遺產分為特留份與自由份兩部分,并明確了特留份為繼承權利,權利人為特定的法定繼承人。暗含著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同時即刻喪失特留份權利的意思表示。在法國,特留份的權利人范圍是子女(包括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和配偶,并且子女繼承的順序優先于配偶,只有當被繼承人沒有子女時,配偶才享有特留份繼承權。
2.美國特留份制度
美國于1969年制定的《美國統一繼承法》經過1990年的修改對特留份制度有了相對明確的規定,因而適用《美國統一繼承法》的州賦予了被繼承人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獨立生活的子女享有宅園特留份、豁免財產和家庭特留份的權利。采用夫妻分別制的州還確定了配偶的選擇權,生存配偶享有以上三種特留份等權利;無生存配偶時,未成年子女或為獨立生活的子女享有宅園特留份和家庭特留份,所有子女都想有豁免財產。因而美國的特留份權利人范圍是配偶和子女,但在特留份順位上,配偶優先與子女。
三、增設特留份制度并確定權利人范圍
(一)增設特留份制度
縱觀其他國家和地區,首先,特留份權利人范圍較必留份更廣泛,必留份只有滿足“雙缺標準”的權利人才享有,而特留份權利人可覆蓋到配偶子女及父母。通過特留份與必留份的并行,有助于司法實踐中解決繼承糾紛,實現遺囑自由合理限制與繼承人利益保護之間的平衡。其次,特留份制度有其社會價值功能,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待健全,通過特留份制度使得被繼承人的配偶或直系血親在生活困難時可得到一定救濟,有助于處于弱勢地位的權利人在合理范圍內得到生活保障,實現利益平衡。
(二)確定特留份權利人的范圍
必留份權利人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多指向未成年的子女或年邁沒有勞動能力的父母,配偶作為法定繼承中第一順位繼承人通常沒有保留必要份額的法律依據。特留份作為限制遺囑自由的手段,其本質是保護特定繼承人的利益,防止被繼承人通過遺囑將遺產全部贈與他人,逃避必要的贍養或撫養義務??v觀設置特留份制度的國家和地區,權利人范圍覆蓋配偶、直系血親,父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有必要將特留份權利人的范圍限制在法定繼承人中,分情況對待。一是將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即配偶,父母,子女作為特留份權利人,設為一般規則。二是將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的第二順位繼承人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作為特留份權利人,設為特殊規則。
[ 參 考 文 獻 ]
[1]史浩明,程俊.論我國特留份制度的立法構建[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4.
[2]楊立新,和麗軍.對我國繼承法特留份制度的再思考[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
[3]郭明瑞,房紹坤,關濤.繼承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周枏.羅馬法原論[M].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