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判中心改革的核心是實現庭審的實質化,確保審判結果形成于法庭,因此有必要發揮律師的辯護職能,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起訴、審判全過程中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律師與公檢法之間不只是對抗,而應是一種全方位、立體的關系,需要維護辯護權,促進審判中心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審判中心;有效辯護;律師職業豁免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250-01
作者簡介:魏延澤(1995-),男,漢族,山東萊蕪人,上海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內涵
關于以審判為中心的內涵,刑訴法界有兩種代表性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基本含義是,偵查、起訴活動應當面向審判、服從審判要求,同時發揮審判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上的決定性作用;①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以審判為中心,是在我國憲法規定的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前提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要以法院的庭審和裁決關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要求和標準進行,確保案件質量,防止錯案的發生。②
二、審判中心改革與律師有效辯護之間的關系
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1)審判中心地位的確立與辯護律師的參與和協助密不可分。這主要是通過辯護律師進行實體性和程序性的辯護來實現的。律師針對案件事實和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辯護并不意味著通過掩蓋事實和規避法律適用來為當事人脫罪,相反,在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案件事實被發現使法律適用更加準確;程序性辯護針對的是非法證據,并不否認可以促進偵查合法化的法律證據。(2)庭審實質化需要訴訟各方在法庭上能夠圍繞定罪、量刑問題,充分舉證、質證,交叉詢問、辯論,這就需要充分尊重和保障辯護律師依法履職的權利,被告人對各種程序性規定并不熟悉,并且在庭上這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下容易緊張思維混亂,難以有效的自我陳述,這就需要律師的參與,使得訴訟各方有證據在庭上出示并在庭上合理陳述,法官在聽取雙方辯論意見的基礎上公正作出裁判,對辯護律師的意見給予積極回應。
三、審判中心主義下我國刑事辯護保障體系的完善
完善我國刑事辯護保障制度需要正確處理好偵查、起訴、審判三種訴訟職能與辯護職能之間的關系。正確定位辯護律師的角色,律師與各司法機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發現案件事實,實現司法公正,因此對參與訴訟并發揮實質作用的辯護律師需要理性對待。
其一需要落實律師的職業豁免。我國律師法中規定了律師的執業豁免權,但是此項規定較為籠統,并且只建立了庭審階段的言論豁免權,但是律師為當事人的辯護不僅僅體現在庭審階段。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保護律師自行調查和收集證據的權利。證據收集是發現案件真實的前提,律師的自行調査取證是為掌握更多的證據,進而依據法律和事實,為當事人做出合理的辯護,同時也為法官正確適用法律提供依據。由于律師個人能力的限制,其調查搜集的證據可能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此證據當然不予采用,但不能因此追究其責任。當然,如果律師有故意偽造證據、銷毀證據等情形的,應依法處理。其次,律師依照法律規定對證人的指導。辯方證人出庭作證可能會受到內心以及社會方面的壓力,證人可能無法準確、清晰的對所需事實進行描述,這需要辯護律師對證人進行正確的指導并解釋說明,以滿足律師在訴訟中的需求。但是此種指導不能是誘導性、傾向性的,要客觀公正。最后,在律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律師不應對證人做出的虛假陳述負法律責任。在律師取證過程中,辯方證人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如果虛假陳述或者編造謊言欺騙律師,在律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證據交予法院,這種情況不應追究。律師向法院提交這些證據,是履行自己的職責,最大程度的為當事人爭取權利,因此,在沒有證據證明辯護律師故意偽造或教唆他人作偽證的情況下,辯護律師因疏忽而向法院提交不準確的證據,不應受到刑法追究。
其二是要適當擴大律師法律援助的范圍。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應當和可以指派律師辯護的情形,畢竟法律援助的司法資源是有限的,可以指定辯護由于適用的情形有較大彈性,在實踐中能夠獲得的法律援助較少。擴大律師法律援助范圍可擴大應該法律援助的情形,可以規定特定重罪,對這些罪名放寬應當法律援助的刑罰要求,對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還可以擴大法律援助的資源,與律所合作,可以將律師法律援助的時間作為一項考核指標,給予一定的優惠,促進他們積極參與。
[ 注 釋 ]
①龍宗智.“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J].中外法學,2015(4):847.
②樊崇義.“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目標和實現路徑[N].人民法院報,2015-1-14.
[ 參 考 文 獻 ]
[1]龍宗智.“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J].中外法學,2015(4).
[2]樊崇義.“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目標和實現路徑[N].人民法院報,2015-1-14.
[3]魏曉娜.審判中心視角下的有效辯護問題[J].當代法學,2017(3).